安徽女大学生村官见证小岗村五年发展

来源:新华网 作者:宋晨 熊润频

    到小岗村创业的大学生苗娟(前)与男友采摘干豆(10月8日摄)。2006年5月,安徽科技学院学生苗娟等3名大学生来到小岗村创业。目前,苗娟等大学生带动村民养殖双孢菇200多亩,亩收益过万元,使60多户村民增收。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新华网合肥12月16日电(记者宋晨、熊润频)五年间,苗娟从“城里人”变成“农村人”;从拿着书本的学生变成搬砖头、铺牛粪、种蘑菇的创业带头人,又变成如今分管敬老院、忙着建学校的小岗村党委副书记。“我希望人生更精彩些,能做一点不一样的事情出来。”这位25岁的姑娘说。

    五年前,苗娟还是安徽科技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一名大三的学生,面临着毕业工作的人生选择。经过在蘑菇大棚几个月的实习,她看着菌种从牛粪、稻草中“冒”出来,寻思着种蘑菇“没准是条出路”,便决定和同学“试一试”。

    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时任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的沈浩对苗娟的创业想法非常支持,村里提出给每个蘑菇大棚1万元贴息贷款和6000元补助。

    于是,2006年夏天,在这片曾经红火开展过“大包干”的土地上,苗娟的蘑菇大棚建了起来。

    在小岗历史上,凡是考出去的大学生,再也没有回来过,更别说是外来的了。农户最初对苗娟的印象不好:跑到小岗来创业,肯定是在学校表现不怎么样,要不就是在外面找不到工作。苗娟感觉自己满腔的热血,被当头泼了盆冷水。

    “创业并不像原来想的,有钱就能办成事。有钱,但你可能却连牛粪也买不到。”回忆起最初创业的那段日子,苗娟感慨不已。“当时培育蘑菇需要牛粪作原料,可很多厂家觉得你就是个学生,太理想化了,不相信你,根本不做你的买卖。”买不到原料,苗娟只好自己雇车,到处找牛粪,再一车一车往回拉。

    夏天,牛粪、稻草一起发酵,味道难闻极了;蚊子、苍蝇一起扑面飞来,赶都赶不走。还有一次,天正下雨,苗娟一个人提着水泵在村里走,不小心被路上的铁丝穿透了脚掌,鲜血直流。“这时候我就问自己,怎么会到这个地方来呢?”

    看到她的付出,乡亲们对苗娟的偏见少了。有位老太太心疼她种蘑菇太辛苦,拉着她的手说,“这娃可遭罪了。”就这样,苗娟坚持到了收获的季节。第一年,她赚了两万块钱。乡亲们看到白花花的蘑菇变成了钞票,服了,就都跟在苗娟后面学着种。

    第二年,村里的蘑菇大棚增加到179个。“老百姓看到的都是实在的东西,你的效益不好别人是不会跟着你做的。”苗娟说。村民关正锦说,苗娟这些大学生们“有知识”,给农村带来了科技和想象不到的新风气。

    可随着金融危机到来,蘑菇的销路越来越不被看好;加上蘑菇大棚的使用寿命即将到期,坚持下去将要承担远超出成本的高额维护费,这片“蘑菇地”就顺水推舟转给了打算进村办厂的企业。而苗娟,则被正式任命为凤阳团县委副书记兼小岗村党委副书记,成了名副其实的“村官”。

    谈到被选为村干部,苗娟连说“没想到”。据她后来向沈浩书记了解,选她的原因,是村党委希望大学生能用“新的理念”,“给小岗的村民带来冲击”。

    苗娟在村里分管文明创建工作,工作两年多来,她时常感觉到“压力大”。“小岗是政治名村,村民们见得东西太多了。在这里组织文化活动,想吸引村民参与,得特别费脑筋。”苗娟说。

    从一名创业者到基层干部的转变,苗娟说她感受最深的就是“责任重了”:原来只想着怎么“搞好生产多赚钱”,而现在则要“对全村人负责”。

    敬老院里有位老人摔断了腿,住进了县城医院,苗娟特意起个大早去给她送药。“这就是农村工作,老百姓鸡毛蒜皮的事情都会找到你。给老百姓办事不能靠说教,很多时候开展工作就是要讲人情。”

    吴万荣在村里经营着“大包干超市”,谈起苗娟这五年的变化,她说,苗娟“从不会办事,变得会办事了”。

    这些年来,变化的不只是苗娟,也有小岗。苗娟说她第一次来小岗是2003年,当时她骑着自行车,慕名而来。可眼前的小岗,马路上到处堆着稻草,满地是放养的牛羊,“这怎么能算是名村呢?”望着一望无际的稻田,苗娟很失落。

    从2006年落户小岗到现在,苗娟说,村里的生活慢慢有了起色,“村民基本上都住进了小楼,村里还新建了休闲广场和游客中心。”现在,来小岗村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平均“每天要接待上千人”。

    来小岗的这五年,苗娟由一名大学生变为基层党务工作者。有人问苗娟,是不是后悔到农村来?她说,小岗的世界也很精彩,而且会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