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大学生村官孔小藤破茧化蝶展翼飞
孔小藤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名土家族青年,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09年,我省选聘高校大学生到村任职时,他积极响应省委“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建功立业”的号召,辞去了苏州一家知名台资企业经理助理的工作,来到无为县福渡镇福渡社区当起了社区书记助理。在短短的十个月时间里,就由一个外乡人,变成了村民认可的“自家人”,由一个青涩的大学生变成了干事创业、带领群众致富的领路人。
放下架子,真心融入农村
作为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孔小藤到村后,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当地风俗习惯与家乡完全不同以及听不懂当地的方言等。为了尽快适应异乡风俗习惯、学会方言,早日融到村民中,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协助村领导班子做好其它工作。无论是征地拆迁、拆违控违、信访综治、计划生育,还是修路铺桥、服务企业,他都样样抢着干。周末,他也不停歇,走村串户了解村情民意,拜访老党员、老干部,并力所能及地帮助困难群众。
他进村不到3个月就走完了全社区45个自然村近千户人家。当他了解到社区73岁的五保户俞明秀老人生活困难,生活来源靠政府救济的情况后,他就经常到俞奶奶家里去看望,给她送去必要的生活用品,帮她做点家务,陪她聊聊天。俞奶奶也把他当做自己的亲人,他要是一段时间不去,俞奶奶还托人打听他。去年年底,俞奶奶听说他要回老家过春节,临走那天早晨,俞奶奶请邻居给他捎来十几个鸡蛋,当他打开用布包了好几层、还是散发着热气的鸡蛋时,他的眼睛一下子模糊了。他的真情使群众接纳了他,他也很快融入到了第二故乡。
理出路子,热心服务群众
福渡社区地处通江大道两旁,紧连县城,是县城的“门户”,是福渡镇的“窗口”。他一到社区就感受到压在肩上的担子不轻,没有实践经验,书上也找不到在农村工作的具体方法,工作怎么开展?自己如何切入?要学,先把自己当作学生,把父老乡亲和村干部当作老师。村上事不明白的他就找老党员、村民留心攀谈。业务上不清楚的他就虚心请教两委干部,边干边学,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这样他很快就进入角色。诸如为群众代写的各种申请、开办证明材料等为民服务全场代理的事他逐渐做得得心应手。
村官不是官,干好不简单。他深知要把各项任务完成到位,还有很多细致的工作要做。他到社区后就开始了组织建设、村组发展、平安创建、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各项工作的档案整理归档工作,这是一项看似简单,却十分不易的系统工程。做到整齐划一,管理规范必须从点滴着手。他主动承担起社区的文件起草、材料撰写、信息上报等工作。在短短半年时间里,他就在省、市、县各级新闻媒体上发表新闻信息60多篇。这样他不仅全面熟悉了业务,掌握了更多信息,而且也充实了档案资料。到了年终检查时,排列有序、条理清晰、分类准确、内容充实的档案资料以崭新的面目迎接领导的检阅,福渡社区的工作也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他的努力受到社区干部群众一致好评。
兴修水利和道路建设是当地经济发展、农民致富的法宝。疏通沟渠和改善交通,也是他和社区两委一班人谋划为社区居民多做实事的一项重要内容。主意一定,社区很快就拿出沟渠疏通和修路方案,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党员大会、村民小组会议等。白天他陪同村干部到上级部门争取资金,晚上还要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动员群众积极参加疏通沟渠和修路。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热心公益事业同志的共同努力下,福渡社区争取到上级扶持资金90多万元,自筹资金15万元,完成4.5公里入户路的修建和6.5公里沟渠疏理,老百姓终于摆脱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状况。无为县2009年度水利兴修评比活动中,福渡社区取得了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谈及对未来的设想,他表示将继续协助社区两委争取政策支持,努力实现水泥路面“村村通、户户连”,排涝沟渠不堵不塞,做到旱涝保收。
俯下身子,关心留守儿童
福渡社区外出务工人员有很多,留守儿童达70多人。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心理健康、安全意识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一股强烈的责任感促使他要为孩子们做点事情。在他的努力下,无为县首个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终于在2010年春节前夕正式对外开放了。他定期组织留守儿童开展各种文体活动,辅导功课,还利用远程教育设备建立留守儿童亲情聊天室,方便留守儿童能经常和父母交流沟通。如今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的留守儿童已达40多人,附近村子里家长也纷纷把孩子送到中心来,请他辅导作业。蒋村的留守儿童汪某,从小就养成了贪玩的习惯,厌恶上学,刚读五年级就不想再上学了,年迈的爷爷也曾失去了信心,只好任其发展。小藤得知情况后,主动与这个孩子结对,经常到他家进行辅导,逐步培养他对学习的兴趣。可喜的是,小藤的努力终于获得了回报,期末考试中汪某还得了“学习进步奖”。
他在得知一些留守儿童因经济条件差,面临失学时,他带头捐出了自己的工资,并联合大学同学成立了安徽农业大学05国贸“爱心助学基金”,专门用于资助那些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爱心助学基金如今已累计接到1万多元的捐款,已有6名困难留守儿童得到帮助。
干出样子,精心培育吊瓜
“既然选择了村官,就必须给农民带来实惠,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孔小藤说。福渡社区的农民以种植棉花为主,棉花种植投入成本大,但经济效益不高。又一个强烈的念头萌生在他心里:带领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他上网寻找致富门路,回母校咨询专家、教授,并请农业技术部门专家到村里实地考察,他们一致认为发展经济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的吊瓜、葡萄和反季节蔬菜是当地的首选致富路子,孔小藤希望以此引导群众致富。
然而听说一个刚从学校毕业的“娃娃兵”要带领大家搞产业结构调整,大家都不相信,没有人愿意合作。
“没有人合作,就自己干,干出个样子来保准有人响应。”他这样告诉自己。于是,他把本来用于偿还国家助学贷款的3000元资金拿了出来,又向同学借了2000元,他用这沉甸甸的5000元钱,流转了五亩土地,定购了吊瓜种苗,开始自己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村民们被他这种精神所感动,有的农户主动提出与他合作试种吊瓜,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尝试,吊瓜种植面积也由原来的五亩增加到现在的三十余亩。巢湖市首个“高校(安徽农业大学)+大学生村村官+农户”模式的大学生村官创业示范基地也在福渡镇挂牌成立。为了充分利用土地,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益,他还在吊瓜苗间隙内套种蔬菜。
而今,创业示范基地里的三十亩吊瓜和蔬菜全部收获完毕,亩收入超过7000元,平均为每户农民增收近万元。
“今年试种很成功,2011年我们将大力推广,到2012年将形成一定规模,成立吊瓜种植协会。”谈到发展吊瓜的未来前景,孔小藤豪情满怀地说。
孔小藤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事迹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先后被团巢湖市委、无为县委组织部、团无为县委授予“优秀共青团员” “优秀大学生村官”“无为县十佳优秀共产党员” “十大杰出青年” 等荣誉称号。《人民网》《安徽日报》、《安徽青年报》、《安徽科技报》、《巢湖日报》、安徽电视台、巢湖电视台、无为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他所开展的工作也给予了关注和报道。
“长风破浪正当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孔小藤正在用他自己的行动践行一名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服务农村、干事创业,引领农民致富、改变农村面貌的神圣使命。
- 安徽临泉大学生村官深入田间地头服务秋收秋种 (2008-10-13)
- 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记"十佳大学生村官"杨俊森 (2008-10-30)
- 大学生村官王新帅:用自己,滋润祖国的大地 (2008-11-19)
- 安徽省徽州区大学生“村官”激活农村团建 (2008-11-26)
- 凤阳县大学生“村官”冯凯:为民服务民称赞 (2009-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