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大学生村官:声声乡土腔道出工作真谛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张玉芳

    深冬的大别山,卸去浮华的外衣,露出峥嵘本色。从金寨、霍山再到岳西、宿松,我们沿着十八弯的山路一路走来,感受老区大学生村官的朴实无华,一声声乡土腔,诠释着农村工作的基本遵循。

  “婆婆嘴不停地念,

  毛毛雨不停地下”

  新农合、新农保、农村低保、土地流转……近年来,一系列惠农新政如雨后春笋,政策利好持续释放。但如何让政策落地,使农民分享政策的红利,却要做过细的工作。在金寨县举行的大学生村官座谈会上,六安市金安区横塘岗乡缸窑村“第一书记”刘驿的一句话,赢得了阵阵掌声。他说,政策宣传要像“婆婆嘴不停地念,毛毛雨不停地下。”

  “农民文化水平低,有些政策起初不太理解,还容易产生误解。”刘驿刚入村时,村民吕伟在一次党员代表大会上痛斥乡里和村里“踢皮球”。原来,吕伟父亲去世后,他想把涉农补贴账户更改到自己名下,跑了三四趟都没办成,认为乡里和村里是“故意为难自己”。了解情况后,刘驿帮他备齐了材料,到乡里很快就办妥了。“其实,谁也没有为难他,只是因为他对程序不了解,账户更名时不是少了他父亲的死亡证明就是忘带身份证。”刘驿说,要让百姓少跑腿,村官就得多动嘴,要不厌其烦地解释,拿出“婆婆嘴不停地念,毛毛雨不停地下”的韧劲,用群众听得懂、能接受的语言,确保他们吃透悟透相关政策和办事程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刘驿给大伙儿宣讲会议精神,并没有照本宣科,而是抓住群众关心的单独两孩、土地流转、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构建新型城乡工农关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等话题,到网上下载很多案例,用说故事的形式进行讲解。果然,老百性越听越有味,“刘驿讲政策”也成了村里开会时的保留节目。

  “不能做淑女,要做女汉子”

  走访中,我们发现在村官队伍中,青春靓丽的女大学生占据了“半边天”。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的女村官们如何在复杂的基层一线找准定位?“不能做淑女,要做女汉子!”宿松县五里乡牌楼村书记助理陈世雯的一番话,说出了大别山女村官们的心声。

  去年夏天,牌楼村一户村民因占用耕地违法建房,县乡联合执法大队前往处理,户主的老母亲情绪十分激动,躺在地上不让任何人靠近。无奈之下,执法人员让陈世雯和几名女孩前去劝解,其他女孩见状有点害怕,不敢上前,陈世雯走过去将老人抱起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料老人不领这份情,不仅极力挣脱,还在陈世雯身上乱抓,指甲深深地嵌进陈世雯的肉里。“当时手上都被她抓出血来了,但是再疼都得忍着,你不忍,事情就没法解决,到现在手上还留有疤痕。”

  “不像女孩子,标准的女汉子”,事后同事们笑着评价陈世雯,她欣然接受。“女汉子”的作风不仅让陈世雯取得同事的认可,也赢得了群众的尊敬。在村两年间,她全程参与了计划生育、综治维稳、拆违、养老保险等10多项工作,在基层组织考核中被评为优秀。

  “通不通三分钟,行不通了”

  当村官,最大的幸福来自群众的认可,最大的苦恼则是得不到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下转3版)

 

  (上接1版)“比如新农合,交30元保一年平安,但有的群众就是不肯参保。听村里老干部说,这样的事要是搁在过去,做3分钟的解释工作,思想还不通就牵牛拉羊,那时有句顺口溜,叫做‘通不通,三分钟;再不通,龙卷风’。现在这种方式显然行不通了,做一户的工作常常都要登门十几次,实在不行还得另辟蹊径。”在岳西县村官座谈会上,头陀镇头陀村第一书记龚万千用他的经历,给大家上了善待百姓的生动一课。

  去年,为方便村民出行,村里拟加宽改造一座大桥,一位村民认为桥基会影响其宅基,向村里索要赔偿,村干部们数次谈判无果,工程被耽搁。龚万千主动请缨,邀请专家现场指导,果断提出另择新址新建大桥的方案,圆满解决了问题。“随着农民文化素质的提升,维权意识的增强,农村工作方式也要从根本上转变,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要耐心细致,切忌简单粗暴。”

  村官们这些来自山间、来自田头接地气的话语,凝结着他们的汗水与心血,听起来土,读起来真,是村官群体共享的精神财富。

  本报特聘记者 张玉芳

  本报记者 丁 青 蒋 凯 王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