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姐弟大学生村官创业,让青春激荡田野
本报记者 罗 宝本报通讯员 杨家伦 文/图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定远县第六批大学生村官王萌萌和王前龙姐弟俩从当村官的那一天起,就暗下决心,要像白杨树一样扎根农村,茁壮成长。
2013 年7月,王萌萌、王前龙分别从合肥工业大学法学专业和安徽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约好报考家乡的村官,像父母一样,在希望的田野上追寻梦想。经过严格选拔,同年8月,姐弟俩顺利成为定远县择优选聘的5名大学生村官中的两位,分别任职于定远县蒋集镇秦集村和吴圩镇官塘村。
创业路上,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
受了委屈 赢了信任
种庄稼离不开化肥、种子、农药,如果能帮农民买到既优质又便宜的种子该多好。王萌萌决定从这里入手,亲自跑厂家洽谈。
听说小王书记拉来了化肥,村民成群结队赶了来。
“王书记,你这化肥多少钱一袋? ”有农民问道。
“每袋107.5元。 ”王萌萌笑着回答。
有人虚惊:“啊,市场上同样的化肥每袋140元,你拉来的肥料这么便宜,会不会有假? ”
“哪有这样的好事,谁送肥上门不想从中赚两个?现在人讲的就是钱! ”
听到“假”字,人们议论纷纷,三三两两转身走了。
小王急了:“你们听我说,化肥是从省城合肥的厂家直接拉来的,价格当然便宜了。 ”可任凭她怎么喊,没有一个人回头。
“我是村党支部书记,出于好心帮群众办事,却被误会。 ”王萌萌百思不得其解,委屈得直掉泪。第二天,她决定找当地威望高、年纪大、辈分高的农民,赊销给他们,并保证如有质量问题,不仅不收钱,而且加倍赔偿损失。
“王书记,你说话算数? ”“当然算数啦,我是村支书,咋能说话不算数呢! ”最终,纯朴的农民同意赊她的化肥。
“打开袋子一看二闻三摸,还真不错。 ”“上到田里再一看,效果好得很。 ”从此,大家对王萌萌刮目相看,都说这个女娃娃能办事。
经此风波,王萌萌赢得了群众的信任,群众买农药也来找她。王萌萌二话不说,马上跑合肥,赶蚌埠,去南京,最终以每瓶低于市场价100多元的价格买来群众需要的农药,仅此一项为农户节省了10多万元。
三顾茅庐 学得技术
农民要致富,必须有产业。任村官不久,姐弟俩看到吴圩镇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就动起了规模种植草莓的念头。父母支持他们的想法,让他们先利用自家承包地种草莓,并给了一定的启动资金。姐弟俩一边整地建棚,一边琢磨着到哪能学技术。听说长丰县朱巷镇有一农户有十几年种植草莓的经验,技术过硬、产量高、收入可观,方圆几十里小有名气,姐弟俩决定前去请教。
第一次上门,他们连门都没能进去。过了两天,他俩又去了,一个60多岁姓严的老汉听说是来学习的,果断回绝:“你们找错门了,这里没有什么可学的。 ”吃了两次“闭门羹”,姐弟俩没有放弃,很快第三次上门。
“大爷,您好!我们是真心拜您为师,学习技术回去帮助乡亲们致富。 ”王萌萌主动拉着严师傅的手,诚心实意,恭恭敬敬。这一次,老严没再推辞,说:“你们两个娃娃还真有一股子钻劲,原先我怕你们吃不了苦,才撵你们走的。现在看来你们是铁了心的,我也不应该保守那么点‘小秘密’喽! ”
之后,严师傅倾囊相授,姐弟俩虚心学习。回来后,他们立即找亲戚朋友借,到信用社贷款,筹集近20万元到杭州购买草莓苗。从选地到建棚,从选种到栽植,经过40多天的苦干,2013年9月,皖圩草莓园在吴圩镇高埂村建成了。
站在田埂上放眼望去,一颗颗草莓苗迎风起舞,好不喜人呀!
坚持不懈 喜获丰收
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把事情想得简单。姐弟俩认为草莓苗栽下去就没事了,只等着收获就行了。没想到,一个星期过去,草莓苗不再亭亭玉立,而是萎靡不振,每天都有幼苗枯死。他俩心急如焚,一棵苗就是一块五毛钱呀,怎么办?事不宜迟,他们赶快请来专家把脉,得出结论是:草莓苗在运输途中受热,加上种植经验缺乏,造成大棚冷热不均,幼苗枯萎。
半个月过去了,当初辛辛苦苦运回来的幼苗只有一半成活,10万多元等于打了水漂。在专家的指导和朋友的帮助下,他们再次到浙江买苗补种。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年底,红灿灿、亮晶晶的草莓正式上市。
2014年的5月,姐弟俩又在草莓园对面种植大棚西瓜,从选种到育苗再到栽培,一丝不苟。他们种出的西瓜因瓤甜、皮薄、口感好,慢慢卖出了名气,吸引了合肥、南京、上海等地客商上门订购。今年夏季的西瓜早在春节时就被预定了。
西瓜成功了,姐弟俩又种植了葡萄,发展起大棚蔬菜,种植辣椒和豆角,并贷款盖起了300多平方米的育秧工厂,为周边农户提供4000亩左右的优质水稻秧苗。为带动更多农民致富,姐弟俩牵头成立了吴圩镇皖圩种养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100余人,免费提供技术培训指导,带动周边种植草莓、蔬菜瓜果数百亩。去年,合作社实现产值300多万元,社员年人均增收15000元。
如今,姐弟俩经过努力,分别担任了吴圩镇西孔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和官塘村村委会副主任,他们的创业梦正在继续。
题图:王萌萌姐弟俩在种植大棚里与草莓种植户一起查看草莓长势。
9月15日,铜陵新能科技创业孵化园内,凯萌凯特服饰有限公司的大学生管理人员在生产车间内巡检。铜陵凯萌凯特公司由大学生朱云带领10余名大学生一起创办,公司采用“互联网+制造”模式运营,目前产品月销售量15万件。 本报记者 林春生 摄
2013年毕业于武汉工程大学的黄山市屯溪区姑娘江梦婷,今年3月自筹资金8万余元,在屯溪老街开设了一家“十全记”饭店,经营徽州特色名菜“臭鳜鱼”,并在网上销售,月销量达600余条,让舌尖上的徽州名菜“臭”名远扬。 本报记者 潘成 摄
创业之路不言败
■ 任诗芹
随着商业经济高速发展和知识经济迅猛来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身创业的浪潮,并取得不少成功的经验,大学生创业也因此成为热门话题。
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的群体,蕴含着很高的热情和创业的潜能。提倡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为此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缩影,也是缓解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有效途径,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培养一种敢于开拓的创业精神。
当然, “罗马不是一天建起来的”,创业是一个复杂、艰辛的历程。大学生在享受创业和创新所带来的激情和希望的同时,还必须培养自己的创业素质,掌握一定的创业技能,克服创业中的困难。
创业之路不言败。我们期待更多的大学生走上创业之路。
- 安徽临泉大学生村官深入田间地头服务秋收秋种 (2008-10-13)
- 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记"十佳大学生村官"杨俊森 (2008-10-30)
- 大学生村官王新帅:用自己,滋润祖国的大地 (2008-11-19)
- 安徽省徽州区大学生“村官”激活农村团建 (2008-11-26)
- 凤阳县大学生“村官”冯凯:为民服务民称赞 (2009-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