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奉献闪光的青春: 大学生记者收获感动

来源: 作者:佚名

 

大学生下乡当“村官”,帮助群众走致富路。CFP供图

 

  日前,来自不同高校的30名大学生记者组成了采访团,参加了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组织、北京高校校报研究会承办的大型采访活动,赴京郊农村、燕山石化、首钢公司等地采访。他们以“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闪光”为主题,深入基层第一线,到农村采访大学生村干部助理,到企业厂矿采访基层技术人员。他们深切地感受到,基层需要真正优秀的人才,大学毕业生在基层有施展才华的天地。

 

  【侧记】

 

  在基层奉献闪光的青春


  大学生记者这次采访的对象,都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但他们在基层的经历使大学生记者的心灵受到了从未有过的震撼。中国政法大学的刘慧杰坐在村民家里聊天忘了时间,用村里的大喇叭喊她都没听见。她说,别看大学生村干部助理的工作特别琐碎,但处处体现着做事扎实、做人踏实的特点。中国人民大学薛宁的体会是,只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在基层的平凡岗位上,同样可以做出伟大的事业。中国矿业大学的徐渊把自己的采访命名为“寻石记”。他认为,时代需要英雄,但也需要在基层闪光的平凡人,而这些平凡的人却往往被人们忽略了。中央民族大学张航说,首钢研究院的大学生技术员所拥有的,是用钢炉锻造出来的青春。


  学生记者在采访中听到了大学生村干部助理的故事:两个村民吵架,年轻的大学生说破了嘴皮子也没劝开。村主任赶来之后,一人骂了两句,两人就乖乖地回家了。这样的本事,在学校里是学不到的。这些大学生记者很少到农村去,这次看到了京郊新农村的风貌感到特别兴奋,看到农村的一切都感到新鲜。


  他们了解到,基层的人才不少,镇政府的负责人都是大学毕业生。在技术手段上,基层也先进了许多。燕山石化炼油厂的自动化程度很高,几乎没有任何一道工序需要人手动操作。他们说怎么也没有想到,首钢的厂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园林。


  “毕业后我也想当村干部助理”


  清华大学研究生王水涣说,他从基层采访归来的最大收获是,少了一些浮躁,消除了对社会的恐惧感。“如果没有那条河,你永远都学不会游泳。”一位大学毕业生接受采访时的一句话,成了许多大学生记者的座右铭。北京农学院的刘蓉为了补充采访,几次在晚上打电话给采访对象,可她都在加班,使她特别受触动;集体采访后,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的童丽丽觉得还不过瘾,自己坐公交车再次采访。不少大学生记者和自己的采访对象成了好朋友。


  农村的条件有些艰苦,但大学生村干部助理的那种热情,却深深地打动了大学生记者。他们中有几个明年就毕业了,一个劲儿地向当地政府咨询当村干部助理的事儿。在首钢技术研究院,几个大学生记者提前在负责人那里报了名。华北电力大学的刘俊卿向山西家乡的县长推荐北京管理村干部助理的经验,还建议家乡像京郊村助理那样引种草莓和蘑菇。中国传媒大学的余泽发现,如今基层并不缺少大学生,缺少的是优秀大学生。北京林业大学的谢德斌认为,无论毕业后在哪里工作,关注社会、关注基层,都会成为自己永远的职责。


  收获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采访前,这些大学生记者互不认识。几次协同采访之后,大家都成了好朋友。不少同学没有参加过集体采访,以往采访范围多在自己熟悉的校园,采访对象多是自己熟悉的师生。这次到了陌生的环境里、采访素不相识的人,使他们自己摸索出了一些采访的技巧。几位新闻专业的大学生体会最深:光靠在课堂上学,当不了好记者。


  每位参加采访的大学生记者,至少完成了两份作业。一是采写的人物通讯等新闻稿件;二是自己参加采访后的心得体会。他们的这些文字,除了在自己学校的校报上刊登外,还将结集出版,让更多的人,分享他们在基层的收获。


  在不需具名的调查问卷上,大学生百分之百都希望把这一活动持续搞下去。不少学生建议,采访的范围应该进一步扩大。比如,采访奥运工地的建设者、贫困地区的支教人员、在军营服役的青年军人等。他们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和在基层的大学毕业生一起体验生活、进行深入采访。

 

  【心得】

 

  在基层同样可以成功


  北京大学学生记者王黛薇:在采访中,很多大学生村干部助理讲自己在农村受到的锻炼。其实,不管去哪里工作,多多少少总会受到些锻炼,何况他们中的很多人本来就很能干。我思考的是,他们为什么选择农村?除了一颗真诚的奉献之心,更重要的是,他们打破了偏狭的就业观念,清醒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村干部助理告诉我,他们有很多同学对“农村”二字避之不及,不考虑自己的专业,一心想留在城市工作,结果在多次受挫后越来越没有自信。而报考村干部助理的学生,往往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知道到农村可以扬长避短、锻炼自己。认清自己、选对方向是走向事业成功最重要的一步,更何况年轻的助理们大多勤恳、踏实、主动。我相信,他们的将来一定会比很多留在城里的同学更成功。


  中国政法大学学生记者刘慧杰:大学生村干部助理和我们是一代人。他们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挥洒青春。这样的行为总会引起种种非议,比如考不上研啦,脑子进水啦……作出这样的选择需要勇气,而承担作出选择后带来的种种压力更需要智慧。而坦然面对这一切的,是些还未完全成熟的大学毕业生。


  一位当村干部助理的姐姐告诉我,一年多的时间里,看到自己的努力多多少少对村民产生了影响,已经很欣慰了。不追求过多的意义,不贪恋虚无的名利,只是做自己喜欢做的,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并且认认真真地去行动了,一点收获,足以让他们感到满足。在这些普通的大学毕业生身上,我看到的是褪去世俗后的朴实。也许若干年后的他们,还会让我们感到一种洗尽铅华的魅力。因为,他们所作出的选择一直在对自己的灵魂负责。


  当好村干部助理不易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记者薛宁:我在采访中注意到,大学毕业生们从来不以“村官”自居,而是说“村助理”。说白了,你不能以“官”自居。也不能因为自己是大学生,就觉得在村里了不起了。他们刚到村里时,村民们的反应非常平淡。有个大学生村助理告诉我,老百姓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只要你给大伙办实事了,他们就会认可你,否则有再高的学历,也没人会高看你一眼。


  一位村干部助理自己花钱买了母校研发的超甜玉米种子,本想在村里大面积种植,但村民们没人敢冒这个险。最后得到了村支书的支持,在自家的地里种了。可今年碰上多年不遇的大风,大风过后又来了场冰雹,后来又遭遇上病虫害,但他从来都没有放弃过。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盈利,但这些甜玉米在超市里一天就卖出去了7000多个。深深地感受到,当好这个助理不容易。但我也由衷地赞叹:他们有才华、有能力、有热情,面对困难不逃避,面对挫折不放弃。他们很了不起!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生记者赵敏:此前,对村干部助理几乎一无所知,印象中就是一群“糊涂”的大学生放弃城市生活而选择了农村。两天的采访,让我看到了一群真实的大学生村干部助理,真切地感受到他们非但不“糊涂”,而恰是最“清醒”、最聪明的。因为他们知道祖国的农村需要他们。他们选择在祖国最需要他们的时候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加入了“新农村”建设者的行列。他们的工作并不轰轰烈烈,每天只是一些琐碎杂事,忙忙碌碌,平平淡淡,却又充实得叫人妒忌,叫人感动。


  在一个崇拜城市、越来越城市化的年代,通往农村的道路并不好走,然而农村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大学生。在采访中,我从下基层当村干部助理的大学生身上体会到了一种献身精神。这种献身精神源于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源于爱国爱民的热情和一颗希望之心。


  坚持之后困难就会越来越少


  首都医科大学学生记者蔡一歌:惭愧地讲,在我来采访之前,怀疑过到农村工作的大学生的目的,经过了两天的采访,我发现自己的怀疑完全是主观臆断。他们中有的已经硕士毕业,有的已经找到了很好的工作。他们却放弃了本能拥有的一切。


  我很欣赏一位村干部助理日志中的一段话:把坚持做每一件事作为一种习惯。等你坚持下来的时候,就会发现困难越来越少了。这是因为懂得坚持而使能力提高了,困难也就自然少了。现在的坚持,是我们二十岁的天职,四十岁的成本,六十岁的骄傲,八十岁的无悔。在农村工作的村干部助理们,是抱着这样的“坚持克服困难”的心态来服务农村的,如果我们将他们的这片真心误解扭曲,那真正感到自卑的应该是我们自己。


  首都师范大学大学生记者吴海琳:我采访了首钢技术研究院资环部的一位技术员。他的岗位普通,但同环保紧密相连,即研究如何在生产过程中减少环境污染、处理废气废物。这样的工作不会给企业带来直接明显的效益。他的成功只能是隐性的成功。当被问到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生是否甘心一直这样默默无闻地研究下去时,他给了我肯定的回答。


  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一个重要原因是期望值过高。如果大家愿意到真正需要人才的地方,如果能认真对待看似渺小的工作,也许就没有那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了。


  书写他们的执著和我的感动


  北京服装学院学生记者崔文:他是国际关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他是中国农业大学优秀的毕业生;他是北京林业大学出色的学生干部……为何放弃年薪不菲的汽车销售工作而来到偏僻的农村服务?为何放弃银行优厚待遇而到农村种植反季节草莓?酷暑当头,挨家挨户地发放“水库移民”的资金;风雨之中,拉着一车草莓寻找销路,为了给村民多赚些钱……在安逸与拼搏中,他们都选择了后者。我常常听到他们最爱说的那句话——“我们村儿”。


  他告诉我,住处没有下水管道,做一次饭要跑几个来回去盛水倒水;他提到了村里没有方便的网络条件,给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他不经意间的一声叹息流露出最平凡的心愿——常回家看看,平淡地向我诉说着农村简单的周末生活,远离了都市的繁华与热闹……


  作为一名学生记者,我不能切实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但是我要书写他们的执著与我的感动,记录下他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功不可没的一笔。(通讯员 铁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