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生村官三年期满 去留两难间(组图)
大学生村官 去留两难间
头一年:在“抄抄写写”中适应村官生涯
第二年:在“没事找事”中琢磨创业路子
第三年:在艰难抉择中想干完手头项目
◎ 文/《青年周末》记者 李光
在一个由教室改装的9人间集体宿舍里,黄俞创坐在床边,兴奋地大谈他的“无公害蔬菜项目”。项目已上报,落实并推广还有待时日。而此时,离他的三年“村官”合约期满只剩下2个月。去还是留?这不是黄俞创一个人的困惑。
三年前,北京从1万多名应聘者中遴选出2016名大学生“村官”。今年7月,这批最早的大学生“村官”任期将满,将重新择业。据网上一项关于2009年任满北京大学生“村官”去向的在线调查,选择考公务员的占46%,希望能通过续签方式继续留在农村工作的占12.8%。
愿意留在农村的看来并不多,黄俞创却是这一小部分人中的一个,不久前,他刚成为他们镇唯一一个取得事业编制名额的留守“村官”。也许,对于更多的任满“村官”而言,他们感到的是迷茫。
从课堂到大棚
放弃读研和城里工作,选择当“村官”
5月7日,大兴区安定镇政府的大楼门口前,太阳火辣辣地照着,一个理着平头的小伙子骑着自行车风尘仆仆赶来,皮鞋上落了一层尘土。
一下车,他就冲《青年周末》记者憨憨一笑,伸出手来:“抱歉,让你久等。”
这是记者第一次见到黄俞创,他骑了半个多小时的车,刚从安定镇的马各庄村赶回。当天,这个26岁的马各庄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正忙着跟几名干部跑合作社的事情。安定镇一共有33个行政村,其中有十多个村都搞了经济合作社,不少农民因此获益。眼看别的村搞得风风火火,在黄俞创的提议下,马各庄也开始了经合社的探索之路。
很难想象,三年前,刚从学校毕业的黄俞创对农村几乎一无所知。
迈向“村官”的第一步,对他而言,多多少少是个博弈之举。
2003年,黄俞创即将从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当时,和众多面临人生新起点的同龄人一样,他中规中矩地筹划着未来之路:要么读研,要么找一份好工作。
本来,他已经跨专业考取了本校药学专业的研究生,但因为没拿到公费名额,考虑到自己在本科期间已经申请了助学贷款,如果继续贷款,经济压力就会比较大,而且他的妹妹也是那一年开始读大学。
“作为大哥也应该去工作,承担一些责任。”思来想去,黄俞创还是放弃了读研的机会。
“本来也有别的工作机会,可以去一个医学杂志当编辑。但是当时觉得这(当‘村官’)是一个国家的号召,而且又解决北京户口,以后可能会有比较好的发展机会。”
坐在集体宿舍的床头,黄俞创温和地笑了笑,回忆起当时那一幕。
《青年周末》记者通过查阅资料获知,2006年时,北京面向2006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招聘2000余名“村官”。这也就是大众概念里的京城首批大学生“村官”。当时,倘若竞聘“村官”成功,人生蓝图似乎能以一种美好的图景展开。
根据相关政策,大学生“村官”第一年平均月工资2000元,第三年将达3000元。此外,工作满两年考研,能享受加10分;在校期间已通过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的,成绩有效期延长,合同期满后经面试合格,可优先录用为国家公务员。
除了国家的鼓励性政策,招聘单位也是一副求贤若渴的姿态。
对2006年来安定镇报道的“光荣”过程,黄俞创记忆犹新:“先是市里开欢送会,到了区里开欢迎会,到镇里领导又开欢迎会,下了村还有一次小型的欢迎会。”
在和黄俞创一起去安定镇的2006级“村官”中,有两个是北京孩子,其余都是来自外地的大学生。按国家相关政策规定,非北京籍的大学生“村官”,连续2年考核合格的,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北京市户口。
据记者了解,不少外地学生就是冲着北京户口去当“村官”,只要熬到两年期满,都能拿到北京户口。而愿意去当“村官”的北京孩子,则在一开始对三年后的职业前景抱了颇为美好的梦想,希望三年任期满后,能比较顺利地成为公务员,捧上“铁饭碗”。
[1] [2] [3] [4] 下一页
- 海淀“海选”大学生村官 (2007-05-22)
- 大学生村官带“导师”赴任 (2007-06-07)
- 百名村官游走新农村 庆祝奥运倒计时一周年 (2007-08-08)
- 北京大学生村官做好东道主 付诸行动服务奥运 (2007-08-13)
- 北京市平谷区选拔培养大学生村官制度化 (2007-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