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乡间认同感与日俱增

来源: 作者:佚名


如今的北京郊县,随处可以看见栋栋洋楼和片片麦田相映成趣的新农村风貌。

  说起北京农村地区近年来的变化,城里人和村里人的感受也许不同。“开车路好走了,住宿条件好了,卫生状况改善了,旅游条件更加便利了”,对于周末或节假日喜欢到乡村度假的城里人来说,这也许是他们对今年农村变化最直观的感受;而每一个生活在村里的农民,除了这些感受,还会清晰感觉到:“收入增加了,生活丰富了,保障增强了。”实际上,不论是城里人还是村里人,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之中,而北京市把城乡有机衔接,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正确思路,正是把城里人和村里人的感受联系到一起的那根主脉。

  与城市协调发展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这是被明确写入北京市中长期规划中的内容。这项规划是随着首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进步,城市对农业的需求日益多样化而产生的。对于这样的需求,北京市政府走出了围绕服务首都,按照郊区与城区协调发展的思路,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态、生活、示范等多种功能的决定。而这样的规划,已经在一系列实践中得以实现。

  2004年,北京全面启动了旨在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221行动计划”。所谓“221行动计划”,主要内容是摸清两张底牌,搞好两个支撑,搭建一个平台。“两张底牌”是通过开展首都农产品市场需求状况调查和郊区农业资源状况调查,找准郊区农产品的市场定位和区域布局;“两个支撑”是通过建立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和资金支撑体系,提升农业科技含量,扩大农业投入;“一个平台”则是指搭建农业综合信息平台,为生产者、经营者以及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

  经过3年的努力,都市型现代农业成绩显著。现在各个郊区县都根据自身特点,开发高端化农产品和特色产业。目前,北京郊区县大桃、苹果、板栗、西甜瓜等种植面积达到145万亩,农产品注册商标已达2716件,其中地理标志6件;设施农业初步形成七带40群,投入生产的设施面积达到23万亩,特菜、花卉等高端产品发展加快;奶牛、生猪、蛋鸡、西瓜、蔬菜、粮食等籽种企业超过1000家。

  节能降耗、发展绿色循环农业也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题中之义。郊区县在循环农业的发展上使足了功夫,发展农业节水和用水循环,推广免耕覆盖、果草畜一体化、日光温室“四位一体”、林菌肥循环利用、沼气开发利用等技术,农业资源逐步实现循环利用。目前,无农药的绿色农产品越来越受到城市居民的青睐,北京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企业已经达到了222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414处。为了确保农产品的安全,现在已经基本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框架,追溯制度已经开始试点。

  很多在城区工作的人已经开始习惯到郊区度周末,观光农业有了很好的市场前景。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在山区、水源地形成风景区,建成了农业观光园1230个。根据北京市农委的统计,农业观光园今年上半年的采摘综合收入已经高达36.6亿元。

  油路联结城乡广播电视村村通

  “要想富,先修路。”北京市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把油路修到每个行政村当成首要任务。

  2003年6月,北京启动“村村通油路”工程。经过数年努力,2005年末北京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行政村通油路,并且开始实施自然村通油路工程和街坊路工程建设。在3年内,北京市调动交通行业、财政、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多方筹集资金,修建1691公里的油路,使全市未通油路的512个行政村全部通油路。

  2005年1月北京市与交通部共同确定了北京市郊区公路建设、管理“统筹城乡”“服务奥运”“安全、环保、舒适、和谐、耐久”的工作理念。北京市从2005年起,用3年时间投资107亿元用于郊区公路提级改造,预计改造里程将达到7700公里,实施公路新改建工程、路面大修、旧桥改造、旅游公路建设、乡村公路建设及综合整治六个方面工程,提高郊区公路技术等级和服务水平。

  根据北京市交通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2008年奥运会前,全市公路总里程预计达到15450公里,公路网密度从2004年底的百平方公里87公里提高到百平方公里92公里。公路交通将为城市空间布局调整、郊区城市化进程直接起到引导和支持作用。

  北京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也提前全面完成。根据北京市广播电视局提供的数据,2006年北京共投入1900万元资金,完成了78个自然村盲点村覆盖、26个浅山区村解决电视信号弱、448个已建“村村通”系统电视节目增加到8套以上和20个已建10年以上“村村通”系统升级改造四项工程,全部完成了“村村通”任务,比国家“十一五”规划目标期限提前4年。有线电视覆盖比上年增长13%,达到319.58万户,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在城八区全面推开,现已突破50万户。5个远郊区县(延庆、密云、平谷、怀柔、房山)无线覆盖工程正在推进。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正在建立健全以区县为中心、乡镇为基础、服务广大用户的农村广播电视运行维护体系,确保广播电视“长期通”。据悉,目前有线电视进村入户的工作步伐也在加快,有望在2010年实现行政村有线电视覆盖。

  保证新农村建设资金充足农村合作医疗全面覆盖

  延庆县八达岭镇小浮坨村不但建起了连接八达岭的公路,环村公路也建了起来。而据小浮坨村村委会主任介绍,建设油路都是公共财政负责支付的。

  这些年,北京市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向郊区投资的比例逐年加大,并在2006年第一次超过对城区的比例。2002年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郊区与城区的比例是20∶80,而到2006年增加到52∶48。

  根据北京市农委的统计,2006年政府支持三农总投入达到111.8亿元。这些资金主要投向了农村规划及村庄道路、改水、改厕、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五项工程”建设、山区生态林补偿、“让农村亮起来、让农民暖起来、让农业资源循环起来”工程建设、农村低保、新型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2007年北京市政府还确定了“两个确保”的目标,即确保市级固定资产投资投向郊区的比例不低于总量的50%,投向农村的比例不低于上年。

  北京市政府财政还增加了对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参合农民人均筹资水平逐年提高。2004-2006年,北京市由政府、集体和参合农民个人共同筹资,人均筹资水平分别为102元、117元和133.33元,3年增长31.33元,增长率为30.7%。

  记者从北京市卫生局了解到,北京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率已经达到100%。至2005年1月,13个涉农区县均已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在实现以区县为单位100%覆盖的基础上,向下延伸覆盖了100%的行政村。

  除了财政支持外,北京市还积极开展“银农合作”。2003年,北京市通过政策性担保,与市农商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合作,引导金融资本投入农业产业。至2006年底,“银农合作”贷款余额为23亿元,累计贷款项目达到2079项,累计贷款额达到54.9亿元,“银农合作”资金实际放大比例为1∶6.5。

  2007年4月,北京农村商业银行行内综合业务系统与农信银支付清算业务网络系统顺利对接,其132家支行所属营业网点全部开通办理实时汇兑和银行汇票解付业务,取代了原来的批量业务处理系统(全国农村信用社特约电子汇兑系统)。该系统是全国农信银机构继加入央行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推行支付结算代理制、纳入同城票据交换系统、开通农民工银行卡之后的又一条快速支付结算通道,对切实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环境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农信银支付清算业务网络系统是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根据全国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联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结算业务特点,开发建设的一套安全、先进、集约、可靠,集资金清算和信息服务为一体,覆盖全国农信银机构的计算机综合业务网络信息处理系统。

  亲历者故事

  延庆小浮坨村委会主任 李红

  见证“首都绿色村庄”变迁

  李红在延庆县八达岭镇小浮坨村长大,现在是小浮坨村委会主任,亲身经历了小浮坨村这些年翻天覆地的变化。李红自豪地向记者介绍,小浮坨村是“首都绿色村庄”,而这样的村庄在整个延庆县还有5个。

  走进小浮坨村,满眼绿色,处处花香,一派田园风光。李红感慨地对记者说,就在几年前小浮坨村还没有通油路,因为当地的土质较黏,一下雨就到处的泥泞,自行车要扛着走,鞋子经常陷进泥里。胡乱堆放的垃圾、乱建的猪圈也随处可见。

  李红说,环境不好,再加上也没有别的经济来源,大部分人都选择外出生活。从1994年开始,李红就在外面跑生意。

  2004年,小浮坨村委会改选,李红当选了村委会主任。新官上任三把火,李红的第一把火就烧到了修路上。但是,让李红惊喜的是,这一把火他并没有费力。

  2003年,北京全国率先启动村村通油路工程。2004年底,小浮坨村修通了直达八达岭的柏油路。李红说,村里根本没有出一分钱,全部是政府“掏腰包”。

  2004年,延庆县调整生态建设思路和布局,将绿化重点由荒山荒滩向平原林网和乡村绿化转移,开始实施“绿色乡镇”、“绿色村庄”创建活动。借着这股“东风”,小浮坨村开始了大规模的环境整治。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村委会决定全部栽种经济林,这样在美化环境的同时还能够提高村民的收入。“果树的所有权归村委会,但是果实归村民。”李红说,村民们都很爱护自家的果树,浇水施肥样样干得仔细。

  如今的小浮坨村不但被评为“首都绿色村庄”,还成了民俗旅游村。李红说,现在北京市政府的领导特别重视新农村的建设,已经组织人员帮助小浮坨村制定发展规划,要科学地发展村庄经济。

  大事回放

  □“村村通油路”工程启动

  北京市村村通油路工程的第一年,全市计划完成604公里,实际完成752公里,超额完成24.5%。

  □启动“221行动计划”

  2004年3月12日全面启动“221行动计划”,提高北京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建立生态林补偿机制

  从2004年开始,北京市财政每年拿出1.92亿元进行补助。

  □提出都市型现代农业

  2005年提出了以建设“五圈”农业为主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布局基本框架。

  □试点“三起来”工程

  2006年,北京市开始试点“三起来”工程。“三起来”工程即“亮起来、暖起来、循环起来”三项工程。

  □第一批大学生村官上任

  2006年3月7日,首批60名“大学生村官”正式奔赴平谷、延庆等京郊农村“走马上任”。

  □规划农村建设

  2006年开始,北京市政府投资开展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已完成近500个村庄的规划编制。

  □广播电视“村村通”

  2006年年底,北京市实现山区、半山区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提前4年完成国家“十一五”规划目标。

  □资产投入向农村倾斜

  2006年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郊区与城区比例达到52∶48,首次超过城区。

  □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2007年,北京市建立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系列回顾

  为了喜迎十七大,并对北京发展成就巡礼,2007年9月14日-9月28日,北京商报连续推出了以下11期共10篇的整版系列报道——“北京骄傲”。

  1.城市规划 北京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

  “北京城区”,退回到十几年前,这个概念在北京人的脑海里还停留在二环路以内,但今天,即使走到五环以外,恐怕也不会有人认为这里已出城区。

  2.高新技术产业 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三级跳”

  今天的中关村正在以迅猛之势走出北京,走出中国,开始国际化之路。

  3.金融业 北京大金融产业构架搭建完成

  近5年来,北京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及产业链日渐成熟和完备。

  4.商业 北京商业加速现代化升级

  近5年来,在一系列积极的开放和引导政策下,北京商业快速发展,京城如今正在上演一出新老融合的商业盛宴。

  5.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成北京经济新引擎

  2006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812亿元,已占到北京GDP的10.3%,作为北京经济发展新引擎的作用首次显露无疑。

  6.汽车制造业 北京汽车制造业驶上“高速路”

  2000年,北京市政府批准了北京汽车制造业管理体制的变革,成立了北京汽车制造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不仅在全国同行业的排名一举升入前五之列,同时还成为了首都经济的重要产业支柱。

  7.城市交通 北京现代化交通进程“加速度”

  过去的5年里,是北京交通建设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北京已经建成280公里由快速路构成的城市交通主骨架,2008年,北京轨道交通将达到200公里。

  8.古都风貌保护 北京古都风貌保护奏出和谐音符

  近年来,无论是资金投入、政策安排还是统筹协调,北京市都对古都风貌进行了一系列积极而妥善的保护。

  9.奥运场馆建设(上篇) 北京奥运场馆建设诠释奥运精神

  北京2008年奥运会举世瞩目,而一座座奥运场馆的建设更是牵动人心。一座座奥运场馆不但成为北京新标志,也成为北京新城市精神的一个缩影。

  10.奥运场馆建设(下篇) 感受北京奥运场馆人性化内涵

  针对奥运会比赛期间利用率高、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北京奥运场馆的人性化设计将保证比赛的顺利进行,同时还为运动员以及观众提供优质的服务。

  11.新农村建设 北京现代化交通进程“加速度”北京城乡间认同感与日俱增

  如今,不论是北京的城里人还是村里人,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之中,而北京市把城乡有机衔接,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正确思路,正是把城里人和村里人的感受联系到一起的那根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