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延庆县:打造三支队伍 构建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支撑
来源:
作者:侯军
人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人才兴,则农村新,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基础工作。近年来,北京延庆县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选、育、管、用并重,打造“四支队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更新理念,选优配强村级干部
农村基层干部是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
一是坚持标准“选”。在村级组织换届选举过程中,对村“两委”人选提出“政治坚定有素养、推动发展有思路、为民办事有诚心、公道正派有威信、组织协调有能力、年富力强有文化”的“六有”标准,健全科学的村干部识别、评价标准,大力推行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和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真正把靠得住、有本事、威望高的人充实到村级班子中,做到选准一个人、配强一班人。换届后,全县共从农村致富能手、种养大户、外出创业有成的人才中物色和选拔村“两委”干部300多人。这些“双强型”干部“当家治村”后,将加快发展的理念、先进的管理方法运用到村级管理中,提高了班子整体功能,促进了经济发展。
二是着眼提高“训”。建立了县、乡镇分级负责培训制,对村级主要干部每年轮训一次,增强村干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针对农村“两委”换届后新上任村干部不熟悉工作程序,开展工作摸不着章法,跟不上当前形势要求等问题,围绕新农村建设、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村级财务管理、农村土地流转等村干部急需和紧缺的知识,大规模集中开展村级干部任职资格培训,全县15个乡镇所有行政村的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以及各乡镇的党委副书记、组织委员近800人次参加了培训。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学历培训,以中国农大、县委党校和延庆电大为依托,加大了对村级干部学历教育工作力度。实施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培养工程,近三年来,先后招收了330名村干部参加大专班学习。目前,首批75名学员已经完成学业并顺利毕业,为农村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懂科技、善经营”的大学生,优化了村级干部的知识结构。
三是立足规范“管”。对村级主要干部实行“双向承诺制”,坚持对村干部的考察、谈话制度,建立了乡镇党委书记与村主要干部谈话、考察评议制度。结合农村“两委”换届,坚持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对236个行政村、319名村级干部进行了审计,审计金额达5.4亿元。建立村主要干部履职档案管理制度,按照“一人一档”的原则建立村级主要干部履职档案,强化规范管理。探索建立了适合农村特点的保障激励机制,积极支持村干部依法行使职权,对基层干部工作上支持鼓励,做到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在经济上根据农民人均收入增长情况,适当提高工作报酬待遇;对那些公正清廉,努力工作,为农村发展和进步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村干部,充分肯定成绩,表彰奖励,推选他们担任县党代表、人大代表,评选先进等,有效调动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二、教育关怀并重,加强党员先进性建设
党员是党的细胞和党的活动主体。我们大力加强党员先进性建设,“使党员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充分发挥其引领新农村建设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是党员教育重实效。以“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党员工作能力、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目标,充分发挥党员电教播放站、县、乡镇党校、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成人教育学校、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教育平台的作用,根据党员的年龄、文化、从业特点,通过讲党课、作形势报告、收看党员电教片、交流研讨等形式,变党课“定期讲为经常讲、固定讲为流动讲、抽象讲为生动讲、一人讲为众人讲”,激发党员参与学习教育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增强教育培训效果。
二是党员发展求质量。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实行发展党员公示制、预审制、票决制和责任追究制,实行对党员的谈话、诫勉、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严把“入口”,畅通“出口”;突出党员发展重点,着重在村级后备人才、非党员村委会班子成员、农村致富带头人中发展党员,2007年,发展14名非党员村主任入党,改善了农村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和知识结构,不断增强生机与活力。
三是党内关怀聚人心。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按照“基层欢迎、党员满意、群众拥护”的要求,界定公开内容,丰富公开形式,规范公开程序,健全公开机制,深入推进党务公开;建立县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党代表和党代表列席全委会等制度,22名县级党员领导干部共联系了81名县党代会基层代表,县委全委会邀请了部分基层党代表列席,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健全关爱服务党员机制,建立定期谈话、定期走访慰问、党内结对帮扶、农村建国前老党员生活补贴等制度,设立“党员需求服务卡”,成立“爱心服务队”,建立“流动党员服务站”,公布咨询服务热线,使党员“惑时有人解,平时有人访,难时有人帮”。
三、实施“三大工程”,开发农村人才资源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开发农村人才资源,提高其综合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为此,我们实施三大“工程” ,把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促进发展的充足的人力资本,培养建设新农村的骨干力量。
一是实施“三选三培”工程,培养村级后备干部。评选和培养农村优秀青年人才、致富能手和创业能手进入党员队伍,推选和培训农村优秀青年党员成为致富带头人,筛选和培育优秀的党员致富能手成为村级后备人才。采取“三荐三考”方式,选拔村级后备干部700多名,建立了后备人才库。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加强对村级后备人才的培养锻炼使用。近两年,全县有150多名后备干部被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
二是实施“1+1+X”工程,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充分利用首都人才、科技资源优势,启动“1+1+X”工程,导入培训、人才、科技、信息资源,通过结对子、成立“科技之家”和农技人才服务团、建立网上科技信息共享平台等,吸引、鼓励高校与乡镇加强在农业科技项目申报、新品种推广、栽培设施改进、农民培训等方面的合作,由市级专家科技新星队伍带动县级农村拔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由此带动更多的农村实用人才成长。
三是实施“五种模式”工程,培养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牵头抓总作用,由县委组织部牵头38个职能部门,发挥县农技校、农服中心等涉农单位的技术和专业优势,依托4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6家社会力量办学机构、15家成人学校等教育平台,采取产业推动、信息引导、扶助发展、学历教育、文化引领五种模式,进行农业科技、就业技能培训,进行思想道德、民主法制和诚信教育,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侯军)
一、更新理念,选优配强村级干部
农村基层干部是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
一是坚持标准“选”。在村级组织换届选举过程中,对村“两委”人选提出“政治坚定有素养、推动发展有思路、为民办事有诚心、公道正派有威信、组织协调有能力、年富力强有文化”的“六有”标准,健全科学的村干部识别、评价标准,大力推行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和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真正把靠得住、有本事、威望高的人充实到村级班子中,做到选准一个人、配强一班人。换届后,全县共从农村致富能手、种养大户、外出创业有成的人才中物色和选拔村“两委”干部300多人。这些“双强型”干部“当家治村”后,将加快发展的理念、先进的管理方法运用到村级管理中,提高了班子整体功能,促进了经济发展。
二是着眼提高“训”。建立了县、乡镇分级负责培训制,对村级主要干部每年轮训一次,增强村干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针对农村“两委”换届后新上任村干部不熟悉工作程序,开展工作摸不着章法,跟不上当前形势要求等问题,围绕新农村建设、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村级财务管理、农村土地流转等村干部急需和紧缺的知识,大规模集中开展村级干部任职资格培训,全县15个乡镇所有行政村的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以及各乡镇的党委副书记、组织委员近800人次参加了培训。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学历培训,以中国农大、县委党校和延庆电大为依托,加大了对村级干部学历教育工作力度。实施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培养工程,近三年来,先后招收了330名村干部参加大专班学习。目前,首批75名学员已经完成学业并顺利毕业,为农村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懂科技、善经营”的大学生,优化了村级干部的知识结构。
三是立足规范“管”。对村级主要干部实行“双向承诺制”,坚持对村干部的考察、谈话制度,建立了乡镇党委书记与村主要干部谈话、考察评议制度。结合农村“两委”换届,坚持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对236个行政村、319名村级干部进行了审计,审计金额达5.4亿元。建立村主要干部履职档案管理制度,按照“一人一档”的原则建立村级主要干部履职档案,强化规范管理。探索建立了适合农村特点的保障激励机制,积极支持村干部依法行使职权,对基层干部工作上支持鼓励,做到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在经济上根据农民人均收入增长情况,适当提高工作报酬待遇;对那些公正清廉,努力工作,为农村发展和进步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村干部,充分肯定成绩,表彰奖励,推选他们担任县党代表、人大代表,评选先进等,有效调动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二、教育关怀并重,加强党员先进性建设
党员是党的细胞和党的活动主体。我们大力加强党员先进性建设,“使党员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充分发挥其引领新农村建设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是党员教育重实效。以“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党员工作能力、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目标,充分发挥党员电教播放站、县、乡镇党校、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成人教育学校、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教育平台的作用,根据党员的年龄、文化、从业特点,通过讲党课、作形势报告、收看党员电教片、交流研讨等形式,变党课“定期讲为经常讲、固定讲为流动讲、抽象讲为生动讲、一人讲为众人讲”,激发党员参与学习教育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增强教育培训效果。
二是党员发展求质量。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实行发展党员公示制、预审制、票决制和责任追究制,实行对党员的谈话、诫勉、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严把“入口”,畅通“出口”;突出党员发展重点,着重在村级后备人才、非党员村委会班子成员、农村致富带头人中发展党员,2007年,发展14名非党员村主任入党,改善了农村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和知识结构,不断增强生机与活力。
三是党内关怀聚人心。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按照“基层欢迎、党员满意、群众拥护”的要求,界定公开内容,丰富公开形式,规范公开程序,健全公开机制,深入推进党务公开;建立县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党代表和党代表列席全委会等制度,22名县级党员领导干部共联系了81名县党代会基层代表,县委全委会邀请了部分基层党代表列席,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健全关爱服务党员机制,建立定期谈话、定期走访慰问、党内结对帮扶、农村建国前老党员生活补贴等制度,设立“党员需求服务卡”,成立“爱心服务队”,建立“流动党员服务站”,公布咨询服务热线,使党员“惑时有人解,平时有人访,难时有人帮”。
三、实施“三大工程”,开发农村人才资源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开发农村人才资源,提高其综合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为此,我们实施三大“工程” ,把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促进发展的充足的人力资本,培养建设新农村的骨干力量。
一是实施“三选三培”工程,培养村级后备干部。评选和培养农村优秀青年人才、致富能手和创业能手进入党员队伍,推选和培训农村优秀青年党员成为致富带头人,筛选和培育优秀的党员致富能手成为村级后备人才。采取“三荐三考”方式,选拔村级后备干部700多名,建立了后备人才库。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加强对村级后备人才的培养锻炼使用。近两年,全县有150多名后备干部被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
二是实施“1+1+X”工程,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充分利用首都人才、科技资源优势,启动“1+1+X”工程,导入培训、人才、科技、信息资源,通过结对子、成立“科技之家”和农技人才服务团、建立网上科技信息共享平台等,吸引、鼓励高校与乡镇加强在农业科技项目申报、新品种推广、栽培设施改进、农民培训等方面的合作,由市级专家科技新星队伍带动县级农村拔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由此带动更多的农村实用人才成长。
三是实施“五种模式”工程,培养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牵头抓总作用,由县委组织部牵头38个职能部门,发挥县农技校、农服中心等涉农单位的技术和专业优势,依托4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6家社会力量办学机构、15家成人学校等教育平台,采取产业推动、信息引导、扶助发展、学历教育、文化引领五种模式,进行农业科技、就业技能培训,进行思想道德、民主法制和诚信教育,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侯军)
延伸阅读:
- 新党员培训 (2007-07-21)
- 北房镇纪念建党活动之大周各庄村党员活动 (2007-07-21)
- 北房镇村民文化活动热情高 (2007-07-28)
- 欢声笑语院中传 新老村官共联欢 (2007-07-28)
- 携手新农村 微笑迎奥运—西台下村与华北电力大学携手共建新农村座谈会 (2007-07-31)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