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改进和完善北京市大学生村官工作几点建议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北京林业大学老科协

一年来,课题组先后到延庆、怀柔、昌平、平谷、大兴和房山等6个区县,对“村官”工作进行了调研。不仅与“村官”们座谈,还与区县“村官”办公室的领导及乡镇大队的干部座谈,发放了200多份问卷,亲身感受到大学生“村官”工作取得的可喜成绩,同时也了解到对大学生“村官”工作在认识、使用和培养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截止到目前,北京市已选聘了1.2万余名大学生“村官”,现仍有7000余名大学生“村官”工作在3000多个行政村。近两年卸任的4000多名“村官”,已有92%走上了新的岗位,其中四成以上从事着各种涉农工作,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支生力军。

  目前,各区县及农村领导对待大学生“村官”这个新生事物认识存在显著差距,重视程度大不一样。不少干部片面认为,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只是缓解当前就业矛盾的临时措施,与上世纪60年代知青上山下乡无大区别;有的村对“村官”只使用,不培养,把“村官”当作廉价劳动力,只作为会议记录员、电话传达员和报纸分发员,村里的重要事项的研究不能参加;有的村很小,有的村还要搬迁、合并,只是硬性完成每个村有两名大学生“村官”的指标,“村官”整天没事干,造成人才浪费。

  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特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提高对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任职重要性的认识

  提高认识是做好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前提。应加大新闻媒体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村官”活生生的事例,重点体现三层含意:

    一是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培养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后备人才,对于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是青年人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面向基层就业、创业,到经济社会发展最需要的地方施展才华,历练成长。

   三是高校毕业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村、乡镇各级干部要加强对“村官”的管理、培养,提供适宜的舞台,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二、把好选聘质量关,按实际需求分配

  关于选聘大学生“村官”的条件,各方面都有明确规定。可近两年,区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在招聘“村官”时,有的只考虑学生是否是北京生源,是否是本区、县、乡、镇生源,而忽略了择优条件。建议扩大视野,适当扩大全国性农林院校非北京、非本区县乡镇生源的比例,招聘京郊新农村建设急需的品学兼优的专业人才。

  对于那些小村以及要搬迁、合并的村,不宜硬性下达每个村都大学生“村官”的指标。

  三、加强对“村官”的管理、培养

  乡镇有专门机构组织、指导“村官”的工作,不定期举办不同类型的培训班。组织不同的专业小组共同研究开发新项目。

  为“村官”搭建交流平台,创办报刊、杂志、网页,组织聚会、交流谈心等活动,互相鼓励、互相学习。

  根据实际情况,明确大学生“村官”职责。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对于乡镇领导、村干部和“村官”的行为进行规范、考核和奖惩。

   “村官”在合同期间,主要工作应在村里,如果上级机关需要,最好在合同第三年期开始,而且时限最好不超过三个月。

  四、每个高校选聘的“村官”分配时要相对集中

   “村官”所在母校有责任对本校在京郊的“村官”进行继续跟踪教育。建议每个高校选聘的“村官”分配时适当集中一些。这样便于母校与毕业生服务地“结对子”,提供教育、科技、信息等多方面的支持。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几年来选聘的大学生“村官”达460多名,分布在京郊10个区县,由于人员过于分散,母校有些力不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