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手记:大学生村官群像

来源: 作者:沈雁冰
    记者在采访中听到对大学生村官的评价最多的是“满意”二字,大学生村官普遍得到了平谷区人事局和乡镇主管领导的赞赏。

  平谷区马坊镇党委副书记李学东说,农村里年轻人不多,成绩好的考出去了,剩下的也打工出去了,所以农村需要这些有知识、有理想、想干事、有爱心的“村官”。

  兴谷街道后罗庄村村支书助理王鸿雁,刚刚上任三天,是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研究生,“找工作不是很难,但中国农民占9亿,农村需要人才,家里、学校也鼓励,觉得在农村大有可为”。诸多像王鸿雁这样“新官上任”的新一届“村官”表现得信心十足。

  多数镇、村主管领导的印象——现在村里的档案非常规范,计划总结、会议记录也规范多了,甚至一些村庄通过“村官”的努力,使农村的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

  这些琐碎的工作在一些“村官”的表述中有不同的理解。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现任大学生“村官”说,目前大多“村官”从事接电话、端茶送水、整理材料、写报告、送材料、网络信息化等“小事情”。他们认为“无法真正插手本村实际事务,甚至还有一些村干部竟要求“村官”帮忙做一些私人事情,俨然村干部的个人秘书,甚至有村官把“大学生骂哭了”。

  但是,在一位乡镇干部的表述中,这些大学生“村官”已经成为了老村干部的“左膀右臂”,成为他们的“头颅”、“智囊”,可以说老干部离不开大学生“村官”了。

  “农村工作确实不是很具体,是松散型的工作”,胡连升说,一开始有村民持怀疑态度,“一个学生娃子能干什么”,但后来村民办喜事有邀请“村官”当司仪主持婚礼的,而“村官”也会送上自己的“份子钱”,逢年过节也有村民请“村官”去家里吃饭,可以说普遍得到了村民的认可。这一切是前几届的村官打下了基础,现在“怀疑的问题”已经不成其为问题,大多村民接纳大学生来村里工作。

  兴谷街道党委副书记刘进林认为,大学生村官和老的村干部各有优势,年轻人热情高、有朝气、进入角色比较快,但村干部农村经验丰富,有自己一套处理问题的方法。另一位村干部也说,“书本大于经验”,过于照本宣科。

  胡连升也承认,大学生村官中存在的问题也是现代社会年轻人的通病,比如一些人资历较差、生活能力较差,甚至不会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一些乡镇请大厨给他们培训,这样的孩子适应期相对会长一点”。

  大学生进村首先要把自己当成农村的一员,当好自己的村民,学会融入,学会交流,和群众搞好关系,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走入农民家中,谈天说地,和村民交朋友。胡连升还认为,这个群体有“向上的力量”,让他们自然地发展下去,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不在于为农村干了多少事情,鼓励是宝贵的财富,得到村民认可是最重要的。

  一位大学生“村官”在一本他们自己编撰的杂志上写道:“我们是年轻的‘80后’一代,是自愿到农村奉献的一代,而这段时间就是我们多年之后叫做‘青春’的日子。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朝气,也有颓废;有甜蜜,也有荒唐;有自信,也有迷茫。这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青春岁月。”

  或许,这就是这群大学生“村官”的真实写照。

  (摘自《法律与生活》半月刊2008年8月上半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