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州区漷县大学生村官思想工作总结
两年前,在中国科学院实习期间任设计师助理的我,服从了学校的安排,接受了国家的选拔,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来到了北京市通州区漷县镇北堤寺村,成为一名村主任助理。我离开了舒适的工作环境和安逸的生活,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之中,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身体上对于眼前的环境倍感不适,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太大了。然而,眼前的一切并没有让我退缩,我既然来到了北堤寺村,我就是这里的一员,这儿就是我的第二故乡,能为村民们做点实事是我的梦想。
梦想成为了现实,在漷县镇党委、北堤寺村村党支部、漷县镇团委领导们的关心和培养教育下,我于汶川“5·12”大地震一周年之际通过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向汶川灾区的孩子们捐赠了价值五万元的图书,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为表彰我的善举,特为我村建立了农家书屋。提起我向灾区捐赠图书一事,话还得从2008的5月13日说起。
汶川发生地震时,我正在中国科学院实习。13日那天按学校规定,上午返校交毕业论文。我在去学校的途中,手机响了,电话显示的号码是单位的,手机接通后,单位领导让我速回单位,情况紧急,不允许我多问。回到单位后,我们各部门到特定的地点与某部队齐心协力,经过一昼夜的奋战,终于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飞机的安装任务,两架遥感飞机在预定的时间内飞往了汶川灾区执行搜救任务。经过执行这次特殊的任务,使我经历了人生许多的第一次,我第一次在野外熬个通宵,虽说整夜没有合眼,但一点都不觉得困和累,更没有感觉到冷;我第一次懂得了什么是责任;我第一次知道了国家对生命的尊重。总之,那次的任务使我理解了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也就是从执行完那次任务以后,使我开始牵挂汶川灾区了。在这一年当中,汶川灾区始终没有离开我的记忆,就是因为有了这些想法和认识,才有了我向灾区的孩子们捐赠图书的行为,这是我最难忘的一件事。
自从村里建了农家书屋以来,村民们争相到农家书屋借书,有一位正在上大学的学生说:“没有想到在家门口就能借到图书,这些在大学里才有的图书,如今在我们村的书屋里都有了,种类繁多,品种齐全,真的太好了,我本想在放暑假前,从学校里借几本书,利用暑假这一期间在家里看看,这回不用了,真的太好了,谢谢你们。”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我内心在想:这里的图书弥补了我们在学校里所学知识的不足,丰富了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村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到书屋里的电脑上查找各种图书。有养殖、科学、厨艺、育儿、文学、历史等方面的图书。村两委成员在书屋建成的初期,望着这些崭新的书籍,发自内心的说:“这回好了,以后我们聊天的范围扩大了,内容也丰富了,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可以各自把所看的书籍介绍给大家,通过这种交流的方式,就能够同时获取几本书的知识。”话音刚落,大家的笑声回荡在空中。
为了很好的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在我村开展了读书活动,参与读书活动的村民,涵盖了各个年龄段,各取所需,有的村民读完书以后,写心得、谈体会。我利用农家书屋这一平台,与青年人分别交流、单独沟通,在交流中使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回馈社会,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思想观念都在发生改变,人员的流动性比以往会更大了,根据这一特点建立“青年之家”,把本村青年和外来务工人员登记造册,便于组织活动,随时了解他们的思想情况,及时做好思想工作,遵守法律法规,加强道德修养,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另外,为了丰富团员青年的业余文化生活,我与电视相关栏目组进行合作,组织团员青年参加电视节目录制,如《论道》等多种类型的节目。
在这两年的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实践中,我对于“三农”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走访农户,了解村民们对于新农村未来发展的希望,到田间地头查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对于调查了解到的情况进行分析比照,结合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村未来发展的方向,思考“三农”问题。完成了《农民收入问题研究》调查报告,它真实的反映了农村的实际情况和村民们的心声,用这份调查报告作为我向北京市通州区漷县镇领导们递交的一份特殊的答卷。
- 北京农学院:打通从农技到田间的"最后一公里" (2009-06-19)
- 怀柔镇红螺镇村党支部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本科党支部携手“红色1+1 (2006-09-29)
- 渤海镇苇店村党支部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支部开展红色“1+1”主题教育活动 (2006-09-21)
- 红色1+1活动进农村 (2006-10-19)
- 长哨营满族乡上孟营村与华北电力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生党支部开展“红色1+1” (2006-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