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生村官周以艮应邀赴中南海座谈人生选择和感受

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罗静雯
    周以艮,这位现任巫山县福田镇凉水村党支部副书记的大学生村官,作为重庆市惟一代表,21日应邀出席了在中南海举行的全国大学生村官代表座谈会,畅谈了自己选择扎根基层奉献青春的人生感受。 

  周以艮恳切地说,“下乡”两年多,他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做好农村工作,首先要融入农村、贴近农民”。2006年,生长在江淮平原的周以艮以西部志愿者的身份,来到重庆永川区朱沱镇四望山村任党总支副书记。山区与平原农村的差距之大令他震惊———当地山路崎岖,饮水困难,耕种方式还是以人力、畜力为主。于是从小在城市长大的他突然有了一个念头,想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去农村干点什么。没想到,一直想大干一番的他,到了四望山村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竟然是语言问题。因为听不懂当地话,村民对他这个操普通话的外地人很是瞧不顺眼,工作也无法开展。他意识到,要想村民听你的,首先要会讲当地话、融入到村民的生活中去,只有这样,村民才会把你当成自己人!于是,他找到村里唯一会说普通话的计生专干,跟着他一句一句地学习当地话。就这样,不到一个月,当地话他能听懂了,三个月后,居然也能讲当地话了。从此,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小周支书”。 

  “做农村工作,我们要学很多东西,最基本的还是与群众打交道。这正是我们最该补的必修课,最该练的基本功。”周以艮说,按照重庆市委组织部提出的基层党组织书记每周一次接访群众、领导班子成员每年两次进家入户走访、群众意见定期办理反馈的“三项制度”要求,他时常与其他村干部到群众家里拉家常、问冷暖,一起吃农家饭、干农家活。 

  周以艮深知,只是会听会讲当地话远远不够,只有为老百姓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才能真正得到大家的信任和支持,因为农民群众真正信服的是为他们干实事的人。在四望山村,他积极发动村民去新疆摘棉花,使户均增收1000多元。到巫山凉水村后,他发现村里居然没有主干道,立刻和村班子跑镇县,争取到部分专项补助资金。同时利用“党员群众议事日”,发动村民每人自发出资100元。修路期间,无论天晴下雨,周以艮都住在工地上,带头投劳,监督工程质量。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以前不愿调地的村民也自觉加入。经过三个月努力,路终于修通了,村民出行方便了许多,不少人还买回了农用车。 

  最令周以艮感动的是,纯朴的乡亲们总是加倍回报自己的付出。一次家访困难户后,他的手机不知道什么时候丢了,20多位村民摸黑顶风为他寻找。过年时,全村人争着请他去坐席。这些温暖的记忆一直激励着他:“在与农民打交道的过程中,农民的疾苦常常让我们叹息,但农民的勤劳、善良、达观和坚忍更令我们佩服,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这些80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群众给予我们的,其实远远多过我们的付出。我又有什么理由不为他们的幸福奉献青春呢?” 

  更令“周以艮们”备受激励鼓舞的,是今年重庆为大学生村官制定了农村乡镇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和到村工作大学生培养管理使用、紧急事件应急处理、安全保卫等一系列好政策,确保大学生村官工作两年后能够取得公务员任职资格,今后各级部门选拔公务员,到农村工作过的大学生比例不得少于60%。现在,周以艮等大学生村官与乡镇机关干部享受同等的工资和津贴待遇,每月收入1400多元,这些都让他们吃下了定心丸,看到了光明的前景。 

  周以艮由衷地表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的发展和进步需要科学文化知识,西部这片正在开发的热土更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学生。大学生在农村大有用武之地,大有创业平台,完全能够大显身手,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