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武隆垮塌 大学生村官现场救援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佚名
    在距离重庆武隆鸡尾山垮塌现场最近的半山腰,一根长绳悬空,直通山脚下的巨石堆。握绳向下攀爬,是搜救人员去现场的必经之路。

  6月7日中午12时,一支30人民兵应急分队来到这个起点。

  队长黄春华皮肤黝黑、身材敦实,望着垮塌现场,脱口而出:“这种路况,小鹏行不行啊?”

  “小鹏”全名师小鹏,是队员中唯一戴眼镜的。这位火炉镇筏子村的23岁大学生“村官”,去年从武汉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负责征兵、民兵管理等工作。

  高瘦、白皙、斯文,是师小鹏给人的初步印象。

  昨天下午,师小鹏和记者聊起参与救援的情况,戏称自己“累得只剩半条命了”。

  刚上山路就提心吊胆

  时间回到6月7日清晨6时,武隆县火炉镇。

  6名乡镇干部率24个民兵整装待发,准备赶往铁矿乡实施跨区救援。熟悉民兵信息,是师小鹏的分内事。今年三四月间,他负责征集、汇总,把民兵信息逐个输入电脑。以便急需时能迅速挑选精兵强将。这24个民兵,正是他参与挑选的全镇225个民兵的代表。

  救援队分坐两辆面包车,向铁矿乡进发。虽然同处武隆县,但两个乡镇分别位于县城的东北角和西南角,相距车程至少5小时。

  山路崎岖蜿蜒,师小鹏在车里跟随车身一起摇摆,前后、左右、上下,几乎一刻不停,好几次都被颠得脱离座椅。

  “坦白说,我胆子比较小。来铁矿乡的路上常想,旁边的悬崖峭壁会不会出问题。万一掉几块石头下来,砸中面包车,那大家都完了。”

  中午11时,救援队到达铁矿乡乡政府。

  每块石头都像拦路虎

  中午12时05分,师小鹏顺着长绳缓慢下降,5分钟后,进入乱石嶙峋的垮塌现场。

  身边碎石遍地,稍不留神踏到空隙处,容易崴脚;无意间踩起石块,可能溅到其他人。刚走几步,师小鹏的脚后跟就遭到石块的袭击。

  绕过两层楼高的巨石时,他抬头看了一眼,倒吸一口冷气。“远看就硕大无比,凑近了,更震撼。”家境不错的师小鹏,虽在农村锻炼了半年多,但何曾见过这么糟糕的路况。

  没走到一半,他已大汗淋漓,眼前突然一片模糊。“脱下眼镜,镜片上除了雾气,还挂着不少汗珠。”

  一路上充斥着奇形怪状的石头,每块都像一只拦路虎。他闪转腾挪,艰难前行。“现在想想还有点后怕,当时就更别提了,总觉得危险无处不在,紧紧包围在我四周。”

  远处不时传来石头滑落的零星响声,“听到声音,看看身边,心里就更慌了,生怕再来一次垮塌,无处可逃啊。”

  学历最高战斗力最弱

  今年初,师小鹏曾参与处理2次镇上的意外事故,负责维持现场秩序。死伤如此严重的灾害,还是第一次见到。

  “本以为这次来武隆,可能也是配合维持秩序,难度不大。设想过困难,但实际情况远远超乎想象。”师小鹏没想到,自己还没到达目的地正式开工,就快走不动路了。

  应急分队里,他是唯一的本科毕业生,却也是战斗力最弱的一个。出发半小时后,多数队员都已到达1公里外的搜救现场指挥部,他却花了整整50分钟。

  “到后半程,每走几步就要歇一歇。腿彻底软了,好几次想放弃,但回头看看走过的路,咬咬牙,硬着头皮往前冲。”

  下午1时,他总算到达终点,扒拉几口盒饭,立刻投入工作。

  现场有多个乡镇赶来的几百名救援者,火炉镇民兵应急分队当天承担的任务是修路。气喘吁吁的师小鹏受队长照顾,分担较轻松的活——搬木板铺路。

  即便如此,他跑了十多个来回,搬了几十块木板,几乎瘫倒在路边。“一开始迈不开腿,后来连手也抬不起来了。”

  浑身酸痛翻身都困难

  近傍晚6时,民兵应急分队收工,徒步走了半个多小时山路,赶到宿营地。

  师小鹏头一回住帐篷。“空间狭小,就蜷缩身体;没有枕头,拿衣服代替;缺被子,就没法解决了。”帐篷里潮湿阴冷,他哆嗦了一个多小时,等到晚上9时左右,当地民政部门送来棉被和被褥,赶紧铺在几片旧木板上当临时床。顾不上帐篷外阴雨绵绵,师小鹏倒头就睡。

  “快天亮时,我被雷声吵醒过一次,感觉被褥被雨水打湿了。迷迷糊糊的,又睡着了。”这一觉,师小鹏睡了足足15个小时,起床时,已过次日中午12时。

  “浑身酸痛,翻身都困难,有点像以前学校里练完蛙跳后的感觉,但是比那种肌肉反应更强烈。”他坦言,“昨天真的被吓到了,如果只是坐在电视机前看新闻,永远感受不到。我现在才明白,那些参与一线救援的战士不容易。我只走了不到一小时,就快崩溃了;他们却要长时间在恶劣环境下工作,搜救、打洞、埋炸药、铺设消防水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