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重庆大学生“村官”工作

来源:中国人事报 作者:渝 组
编者按:今年4月中旬,重庆市委组织部会同团市委,组成大学生“村官”工作专题调研组,先后召开4个大学生“村官”工作片区调研座谈会,向社会发放了8512份问卷调查表,对全市大学生“村官”工作作出了基本估价。本期节选其中部分内容刊发,以期借鉴。

  总体印象:“万名大学生村官计划”推进顺利

  重庆市的调研显示,该市的“万名大学生村官计划”工作进展顺利;大学生“村官”管理工作制度健全,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环境优越;大学生“村官”队伍整体思想稳定。

  ——广大农村基层和群众欢迎大学生到农村干事创业,“万名大学生村官计划”推进顺利。受访者中,96.7%的受访者认为选派大学生“村官”意义重大,98.3%认为大学生“村官”与现任村干部相比,在知识、观念等方面优势明显。

  ——大学生踊跃参加选派,志愿服务农村基层的大学生“村官”成为主体。大学生“村官”选派竞争一年比一年激烈。2008年选录比例为4∶1,2009年选录比例上升为12∶1,竞争最激烈的沙坪坝区达到了60.5∶1。(见图1)
 

  ——大学生“村官”角色转变快,社会评价好于大学生“村官”自评。对近9个月的履职情况和作用发挥,86.7%的大学生“村官”对自己的工作成绩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在对社会问卷中,98.3%对大学生“村官”的履行职责、发挥作用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见图2)

  细节放大:呈现六大鲜明特点

  ——政策杠杆优惠,选派程序严谨。重庆市将大学生“村官”选派工作纳入到农村乡镇人才队伍建设计划中,同时整合选调生、“三支一扶”、“教师特设岗位”、志愿服务西部(重庆)计划等服务基层项目。在用足用好已有政策基础上,研究出台了一系列包括解决就业出路,实现待遇保障“兜底”、打通成长通道等优惠政策,社会反响比较理想。

  ——管理制度配套,保障措施到位。市委组织部牵头市大学生“村官”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制定下发了《重庆市到村工作大学生管理暂行办法》等“6+1”管理文件及《重庆市到村工作大学生手册》。

  各区县按每人每年200元的保险费标准,为大学生“村官”办理意外身故、疾病身故、意外残疾等7项保险。39个区县(渝中区除外)全部实现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补贴足额发放。

  区县、乡镇和村建立三级后勤保障联动机制和重大突发紧急事件应急处置机制,以及村党组织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的安全责任制度。

  ——教育培训及时,跟踪培养到位。市、区县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各级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市委组织部每年调训不少于20%,其他由各区县(自治县)负责集中培训。

  针对大学生“村官”特点,实施分段式培训,岗前培训1个星期,适应性培训1个月。培训内容主要是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农村实用技术、基层工作基本方式方法。

  全市建立了12个市级培训基地和51个县级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万州、黔江、九龙坡、潼南、大足等区县利用培训基地,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渝北区划拨专项经费,组织大学生“村官”到西南大学学习“三农”知识。

  按照《暂行办法》的要求,区县(自治县)普遍建立了区县及部门领导干部联系、乡镇领导班子成员结对、村“两委”负责人帮带制度。北碚区实施“泥腿子导师”工程,为每名大学生“村官”配备3名具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镇、村干部。大渡口、璧山、荣昌、垫江、武隆、开县、巫溪等区县实施“4+1”捆绑培养帮带计划,由区县组织人事干部、乡镇党政领导、驻村干部、村党组织书记共同帮带1名大学生“村官”。

  ——管理考核严格,“淘汰”机制健全。针对重庆市大学生“村官”是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两年服务期满经考核合格可直接录用为公务员这一情况,各地实行严进严管。

  在日常管理上,建立了民情日记、定期汇报工作、定期总结调研等制度。巫山县每季度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排位,全年两次排名第一的年终考核加5分,三次排名倒数第一的年终考核直接确定为不合格。

  在年度考核上,全面推行“双述双评”。每年底,组织大学生“村官”向所在村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所在乡镇(街道)党(工)委会述职,分别接受测评。测评等次分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同时,明确规定不合格等次情况。铜梁县规定凡年度考核优秀的大学生“村官”,享受“三个优先”,即发展党员优先、提拔任职优先、推荐荣誉优先。

  在公务员录用考核上,参照公务员录用办法,制定录用考察实施办法,细化考察指标,实行百分制考核,得分达到60分以上的正式录用。考虑成长周期因素,对年度考核中有一年不合格的,延长留用一年。留用期满年度考核合格及以上的,按规定参加公务员录用考察。淘汰机制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干事创业激情。

  ——发展平台宽阔,干事环境优越。合理安排大学生“村官”岗位,对经过一定时间锻炼,业绩突出、党员和群众公认的,推荐参加村“两委”负责人选举。从2008年起,市、区县(自治县)招录公务员,面向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大学生的比例不低于60%,2010年以后达到不低于80%。建立到村工作大学生轮流列席区县有关会议和乡镇党政会议制度,77.2%的大学生“村官”被邀请列席了区县、乡镇的会议。

  重庆还投入1000万元,设立“到村工作大学生创业资金”。江北、綦江、潼南、丰都等区县已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资金。江北区规定创办实体的大学生“村官”最高可申贷100万元。96%以上大学生“村官”对全市创造的成长成才环境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见图3)。

  ——组织领导得力,工作合力凸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选派工作。市委组织部主要领导亲自带队赴北京、上海、西安、武汉等地召开信息发布会,动员外省高校毕业生报名参加选派考试。各区县行动迅速,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制定配套措施办法,保证大学生“村官”工作顺利推进。

  健康扫描: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少数大学生“村官”思想不够稳定。究其原因48.6%的受访者认为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有关,41.1%认为与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有关,32.9%认为与村民对大学生“村官”期望值过高有关。(见图4)

  ——大学生“村官”的农村基层工作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是有的转换角色、进入状态慢,还没找准工作切入点;有的工作缺乏主动性,不能独当一面。问卷结果,75%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村官”的农村基层工作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些乡镇存在“截留”大学生“村官”现象。主要原因是,少数乡镇年轻干部少、能干事的干部少,大学生“村官”有朝气、知识面广,正好可以填补这一缺口。

  ——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政策和措施跟进不够。在大学生“村官”中,64.7%认为目前创业资金短缺,难以发展项目;49.8%认为缺乏实用技术,难以引导项目;40.9%认为信息不畅通,难以找到门路。

  ——少数地方对大学生“村官”管理失之于宽。主要表现为有的乡镇、村把大学生“村官”当成“来客”、“过客”,过于尊重或爱护,没真正交任务、压担子。

  改进方向:

  把农村基层作为干部培养重要源头


  重庆市将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培养管理,加快选拔使用,构建长效机制,探索建立把农村基层作为重要源头的干部培养链。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大学生“村官”社会责任感。把对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引导放在首位,建立完善各级领导干部联系大学生“村官”制度和交心谈心制度,鼓励他们坚定人生选择;开展“经典阅读”活动,组织大学生“村官”多读毛泽东、邓小平等同志关于农村、农民问题的著作,培育大学生“村官”对群众的朴素感情,强化大学生“村官”社会责任感;每两年评选一批大学生“村官”典型。

  ——建立选派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长效机制。研究吸引大学生到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优惠政策;研究5年选派计划完成后,如何建立选派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的长效机制问题,真正建立从基层一线充实党政后备库的人才培养链条。

  ——建立市、县大学生“村官”创业资金,大力支持干事创业。在具备条件的区县(自治县)工业园区,探索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园。捆绑涉农政策、项目和资金,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搭建平台,力争每年培养创业型大学生“村官”200名。

  ——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培养。对有志于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优秀大学生“村官”,进行重点培养,通过程序选任村“两委”负责人。优先将大学生“村官”纳入乡镇党政后备干部队伍,争取5年后全市所有乡镇领导班子均至少配备1名具有“村官”经历的大学生。今后市、区县党政机关补充工作人员,除特殊岗位外,主要从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大学生中择优选调,2010年以后比例不低于80%。

  ——切实解决乡镇截留问题。建立季度工作通报制度和举报、通报制度,对乡镇和部门擅自截留和借调、抽调大学生“村官”的,一经发现,坚决纠正,继续违反规定的追究有关人员责任。严格考核,把在村工作作为大学生“村官”年度考核和公务员考察录用的首要条件,凡一年内累计不在村工作时间超过半个月的,不参加年度考核,解除合同;两年累计不在村工作一个月以上的,不能考察录用为公务员。(讯员 渝 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