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理县建立大学生村干部工作长效机制报告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专稿 作者:张继红 张国洪

变“输血”为“造血”

建立大学生村干部队伍工作长效机制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确保大学生村干部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我县采用问卷、电话访谈的方式在全县范围内就大学生村干部的管理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共发放问卷90份,收回有效问卷85份,调阅相关文件和资料,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理县大学生村干部队伍现状

  自四川省2007年率先启动实施招聘大学生到农村基层任职计划以来,理县累积选聘111名大学生到村任职,专业包括:理科类4.5%、工程技术类8.1%、人文社科类45.9%、旅游发展类7.2%、计算机类9.1%、法学类9.9%、经济学类8.1%、艺术体育类4.5%、农林牧业类仅占2.7%。2011年服务期满81名,截止目前在岗大学生村干部63名,在保障机制并不成熟的背景下,“村官”的流失速度由2008年的9%快速增长至2009年的42%。随着中组部《关于做好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工作的意见》中给出的五条出路(留村任职工作、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发展、另行择业、继续学习)意见的实施,2010年“村官”流失率明显减缓至34%,平均流失率为28%/年,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已显初效。

  毋庸置疑,“大学生村官”政策在理县实施近四年来,在总体上实现了政策制定的初衷和目标。“村官”深入到相对落后的农村基层组织任职,改善了村级干部年龄老化、视野狭窄和知识匮乏的问题,促进村级民主管理,进一步提升村“两委”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村官”在农村的生活、工作过程中,掌握了一些农业生产方面的技能,磨练了意志,锻炼了体魄,培养了和社会最底阶层的感情,加深了对“三农”的认识,提高了个人的整体修养和素质。他们的进村入户也给落后沉寂的山村带来观念、理念的冲击和改变,部分“村官”运用自身的专业特长和相对宽泛的知识理念,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集体经济、增强法律和环保意识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甚至关键的作用。

  二、大学生村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村干部”政策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在党和政府的“战略性人才工程”这一目标上体现得较为充分。但是一路走来近四个年头,相对农村而言这仍然还是一种“输血”机制,没能发展成为“造血”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村干部的选聘机制还不健全。农村的建设发展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才,但是理县的农村并没有发展到相当程度,更多地还是需要懂得种植、养殖、财务、法律等专业人才,而在大学生村干部招聘中,只是依样画葫芦按全国、全省的招收标准进行“一村一名大学生”的数量招聘原则,对于质量没有做出明确要求,这为选人的盲目性埋下隐患,聘进大量不适合本地农村建设发展的专业类型人才,导致大多数“村官”专业知识不对口学无所用,难以发挥自身优势,对自身和农村发展的作用大打折扣。

  第二,个别大学生村干部适应环境的能力还不够强。“村官”中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有的缺乏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有的不熟悉当地农村的自然历史条件、语言、风俗习惯等;有的与村“两委”干部难以磨合;有的把当“村官”作为人生的“跳板”,在其位不谋其职,一门心思准备伏击跳槽,无所作为。

  第三,大学生村干部的使用机制还不完善。由于大学生村干部的工作或由于专业不对口,或因为难以转变角色,或部分借调在乡镇上扮演“秘书”角色,出现“村官不在村”的现象。多数“村官”也只是协助村党组书记,帮助村委会主任打杂跑腿,不能参与到农村建设发展的各项事务中去,大学生的优势难以得到发挥。我县更有近90%的大学生村干部也习以为常地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打杂跑腿上认为“自身能力得到了基本发挥”。现今,大学生村干部基本上都处于“无权力”“无平台”的状态之上是普遍现象,由于“村官”属于短期缓解型任期较短流动较快,造成原来的基层干部大都不愿放权,无法给予大学生村官足够的权力;加之过半数的大学生村干部是同期公务员和事业人员招考的落地者,他们中的许多人不甘“失败”,只是把“村官”当作是“跳板”一门心思备战公务员和事业人员考试,对任期内的政绩缺乏规划和期望,满足于打杂跑腿的工作,这一现象无疑既令人忧虑,也值得深思。

  第四,大学生村干部普遍担忧出路问题。党和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给出的五条出路,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的关怀,也体现出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决心。但是,“五条出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一是大学生“村官”是一个过渡性岗位,继续留任“村官”工作岗位,意味着只是把过渡期延长,其尴尬的身份和微薄的收入仍然没有得到解决,进入村“两委”更是在选举法和经济收入上受到制约;二是我县行政编制的趋于饱和使得从大学生村干部中吸收公务员的能力十分有限;三是我县占68%大学生村干部当选“村官”的原因是为享受公务员定向招录优惠政策,加之受制于我县经济发展水平使得自主创业和自主择业道路坎坷,“村官”的五条出路越来越窄。

  三、关于加强大学生村干部队伍建设的建议

  基于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根据我县实际情况要侧重于以建立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待得下、留得住的大学生“村官”队伍为基本功能的长效机制,确保我县农村向现代化的新型农村迈进。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体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城乡一体化可言,农村的发展关键在人才,在于要有足够懂技术、有眼光、能经营、善管理、愿意带领村民致富的村干部。为构建这种长效机制,要在选人、培养、激励、保障这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细化选人标准,充分发挥大学生优势

  选人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首要环节,它决定了组织可以获得什么样的人力资源,是组织耐以发展的人力基础。我们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选人机制,在基层每年逐级向上递交的“大学生村干部需求说明”中增加专业技能限制,达到数量与质量需求相结合的“村官”招聘标准。引进的大学生“村官”要具备当好村干部的基本要素和能带领村民致富的技能学识,不以“优秀”为唯一标准,把农林牧业类人才引入适合发展农林牧业的村、把经济管理类人才引入集体经济收入较高的村、把旅游发展类人才引入历史悠久、民族文化深厚的村……专才专用,充分发挥大学生优势建设农村发展农村。

  (二)建立培育系统,培育合格的后备人才

  选聘高校毕业生担任村官,既是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培养和锻炼后备力量的有效途径。通过“村官”初任培训,大学生能够较快完成从大学生到大学生村干部的身份转变,从城市到农村的空间转换。我县计划生育与人口、农业、水利、旅游等部门对其进行的专业培训更是看准了大学生村干部的能力和作用,为农村发展培育合格的后备人才。培训教育即是对其能力的培养和开发,也是促进交流沟通的重要渠道,“村官”的交流沟通即实现了个人能力的提升也带动了村与村之间的信息交流。因此,要坚持长期培训意识,建立培育系统。

  不光要在岗位上要配备“导师”,也要建立健全各级党组织和各有关部门对他们的帮扶、指导和培养机制,通过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的有关政策,把关爱、帮助、培养落到实处。首先,在岗位上可以借鉴“老党员当导师”的方法,选取一批有经验的乡镇、村干部党员作他们的“成长顾问”和“工作导师”,手把手地教给他们岗位必需的沟通技巧和处理问题能力,并由易到难地让他们从“见习”到“实习”,平稳过渡,茁壮成长。其次,要准备充分。通过培训使他们掌握农业农村的基本政策和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农村和农民,缩短“磨合期”。

  进一步创新培训机制,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流人群,大学生村干部是目前和将来村“两委”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目前把村干部与“村官”分开进行各项专题培训的机制泾渭显得过于分明。在自然条件和民族文化的推动下理县的乡村旅游必将蓬勃发展,在“村官”中旅游发展类和经济类占到15.3%,我们不仅要看到“村官”学识广、掌握快和可塑性强等方面对其进行技术类专项培训,更要看到“村官”是村“两委”的生力军,让他们同村干部一起参与规划决策类培训,在增进村干部与“村官”交流沟通的同时充分利用“村官”相对广泛的学识和专业特长促进农村更科学更快速建设发展成为新农村。

  (三)在其位谋其政,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

  我们要坚持知人善任,既注重激励保障,又强化竞争择优,力求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逐步建立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大学生村干部队伍。

  坚持经常性的以问卷、活动等形式了解他们的想法、困难、需要,及时给予引导和关心,给大学生村官指方向、解难题、压担子、促成长,让他们有所作为;督促基层政府创造条件,帮助大学生村官施展抱负,体现价值;继续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形式,将那些能力较强、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村官选录进公务员队伍。

  (四)完善保障机制,建立工作长效机制

  通过调查显示,愿意留任的大学生村官的比例并不是很高,且离任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福利劳保待遇低,大学生村干部中最低收入为中专学历的900元/月外加1000元/年的一次性生活补助,而村“两委”中的最高收入为村党组书记的860元/月,工资福利的“降低”是“村官”不愿进入村“两委”的直接因素,我们可以借鉴广安市推行的“一保留四优先”中的“一保留”制,即:授予村官“村民”身份参加选举,凡是当选村“两委”委员的大学生村官,既保留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补贴,又享受同级村干部补贴。在破除留任“村官”进入村“两委”的法律限制的同时解决待遇问题,必将掀起大学生村官参选村干部的热情和改变部分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离开农村的想法。

  党和政府实施大学生“村官”工程是一项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根本目的在于为农村输送新鲜血液,增加农村智力资源,扭转人才短缺现象,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才智。这是一项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和领导者的重大工程。我们要坚持做到以“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构建大学生村干部工作长效机制,相信大学生“村官”在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后有朝一日能够承担起更大的责任。(理县县委组织部张继红/张国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