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力资源管理视角的大学生村官调查研究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张屯鑫 赵金玉

  摘要:大学生“村官”政策是当前我国为建设新农村而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这项政策一方面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后备干部,缓解了一定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为部分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目前在大学生当村官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虽然这一问题的研究处于初级阶段,但也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通过对本领域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经过团队的实地调研,从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的重要意义、本次调研背景、思路及基本情况介绍、大学生“村官”目前面临的问题及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思考三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为河南省当前推行大学生“村官”的政策提出建议,以期这一政策能够得到长期有效的实行,使大学生“村官”和农村的发展能够达到双赢,使农村得到更长远的发展,也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新时期上山下乡的大学生“村官”们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  人力资源管理  4P  3PM  就业

  0 引言

  国家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新农村建设对人才迫切需要的反映;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的有效途径。同时知识型的大学生“村官”给新农村建设带去了新的思维、新的发展观念。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招商引资,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领村民致富方面起到了积极甚至关键的作用。大学生“村官”到基层一线培养和锻炼,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政权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改善了所在村级干部年龄、知识结构,缓解了一些地方村干部老化弱化、后继乏人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发展影响着中国的发展。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际,无论从速度上还是质量上来说农村的发展都还比较缓慢,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农村人才结构失调,基层人才匮乏,农村干部队伍的建设比较滞后。然而中国的城乡差异又造成了农村精英人才的严重流失,对农村的人才支持是我国在新农村建设初级阶段的必要举措。而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鼓励广大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去,搭起了通向农村的人才桥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对建设人才的迫切需要。另外众所周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加之“扩招”使得大学生的数量大幅度增长,每年都有上百万的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而我国城市提供的就业岗位的容纳能力又是有限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便成了社会问题中比较突出的一个,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高校的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处将于待业或失业状态,造成人才资源的闲置、浪费,更为严重的是将会带来更多社会问题的出现及恶化。与其千方百计寻找城市已近饱和的就业机会,不妨把眼光投向广阔的农村。因此,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鼓励广大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既解决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又缓解了就业压力的需要。

  1 本次调研背景、思路及基本情况介绍

  2002年,河南省鹤壁市招聘205名大学生“村官”开始,自此拉开了河南省大学生“村官”工程序幕。到2008年,全国范围内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级基层组织任职工作全面开展,此项政策实施以来,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及地(州、市)也陆续出台相关政策规定,就政策的施行不断进行细化、深化和完善。如今,大学生“村官”已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一股重要力量,然而,大学生“村官”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同时,自身也面临诸多的困境。那些新时期上山下乡的大学生们生活工作中所处的困境是什么呢?带着一系列的疑问,本课题组展开了本次调查研究。

  研究者在实地调研前,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制作了访问提纲、调查问卷。课题组的调研活动从被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立项开始,实地调研活动从2011年寒假开始前后共计42天,本报告涉及的调研数据来自这次社会调查,调查方式采用封闭式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本次调查主要考察了大学生“村官”的生活、工作环境。分别对大学生“村官”、村民、村干部及镇领导、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从中得到了第一手资料。

  本次调查采用判断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180份,有效回收15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7.8%,其中大学生村官60份,村民、村干部和镇领导42份,在校大学生56份。课题组用SPSS软件对回收问卷进行了分析,分析方法主要为频数分析和描述分析。样本对象分布的基本情况为:(1)性别分布:男性67.2%,女性32.8%。(2)年龄分布:20-30岁68.2%,31-50岁23.1%,50岁以上的为8.7%。(3)文化程度分布:高中以下15.6%;大专12.8%;本科66.4%;研究生5.2%。(4)身份分布:村干部及镇领导14.5%;村民12%;大学生“村官”38%;在校大学生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