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大学生“村官 需要做好“五个转型”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马小林
大学生村官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党政机关培养和储备后备人才的重要来源。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下,一批又一批大学生陆续来到农村任职,对于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路子,加强乡镇、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都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大学生走进社区和农村,如何胜任“村官”工作,怎样当好大学生“村官”,我认为需要做好“五个转型”。
一、加强认识,做好角色转型。
大学生“村官”年纪轻、阅历浅,长期在校读书,没有经过复杂社会的锻炼和艰苦生活的磨练,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都相对比较缺乏,对农村工作和“三农”问题了解也不多。大学生自担任“村官”的那一天开始,人生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历程,这就必须要实现从学生角色向“村官”角色的转变。同时,大学生“村官”步入工作岗位后,应加强自我认识,了解自己的职责。大学生“村官”既不是乡镇干部,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村干部,而是配合村支书或村主任做工作,因此要服从村主要干部的领导和指挥,决不能与之争权利、比高低,自己的工作位置就是协助配合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当好大学生“村官”的前提。
另一方面, 大学生“村官”还必须端正思想认识,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真正实现角色的转变,尽快适应工作,融入到群众中去。一要以心融入。工作中既要身入,更要心入,要真心、全心、尽心为群众办实事,在工作中与群众以心换心,心贴着心,心连着心。二要以情融入。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不怕烦,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群众,像给自己办事一样帮群众办事,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用自己的真挚感情去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三要以方法融入。根据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入乡随俗,说当地话、办群众事;吃农家饭、睡农家床;走田头、上山头、站村头、坐灶头,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让群众乐意接纳自己。
二、加强学习,做好技术转型。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之相关的技术操作等知识正困扰着农民,农民急需技术支持。大学生虽具备现代的科技知识,甚至有很专业的知识和技术,但是,理论与实践是有距离的,更何况农业发展的日新月异以及农技知识的提升更新速度加快,也并非大学生所能悉数掌握的。因此,这就要求大学生“村官”要有紧迫意识,要不断的学习,加快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是一所社会学校,又是一个实践基地。大学生“村官”必须调整心态,谦虚好学,边学边干,学用互动,提高自身素质。一要熟悉村情民情,掌握第一手材料。如本村的人口分布、地理位置、土地面积,山、水、田、林、路,种植、养殖、加工等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二要乐于做小事细事。不可自认为有文化而心比天高,只想做大事。要乐于做党的农村政策、国家法律法规的“宣传员”;做了解民情民意、群众心声的“记录员”;做联系群众、帮扶救困的“联络员”。三要虚心求教,努力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与本领。要真情实意地拜村干部、老党员为师,虚心向群众求教,甘当“徒弟”和学生,不懂就问,积极参与村里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实施等重点工作,参与山林管理、土地规划管理、计划生育、村民纠纷处理等难度较大的工作,使自己在工作实践中逐步成长成熟,提高工作能力。
三、加强实践,做好信息转型。
当今是信息的时代,发展需要信息,而信息技术的普及运用也是农民碰到的难题。当代大学生应充分发挥在学校学到的信息采集、分折的知识,“雪中送炭”地把基础的信息技术推广普及到农村,引导农民开拓利用信息渠道,依靠及时的信息规避市场风险。 大学生“村官”到村后,要紧紧围绕农村工作的要求,结合所在村的实际,认认真真访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要敢于成为农村科技推广的带头人,引领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用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要敢于成为市场经济的闯路人,积极帮助群众寻找致富的门路;要敢于成为文明创建的引领人,在推进农村经济建设的同时,搞好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
四、加强融合,做好文化转型。
乡风文明,是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到村任职后,在积极传播与弘扬文明风尚的同时,要尊重农民和农村的生活习惯,发展传承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文化。大学生“村官”要辩证地对待农村文化,实现校园文化与都市文化在农村文化发展过程中的转变,将现代文化与农村乡土文化融合,促进农村文化的积淀和发展。特别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上,要引领村级文化阵地建设的方向,要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建设住宅,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以及农村改造,村庄整理和环境治理,帮助他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社区,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建设新体制。
五、加强创新,做好意识转型。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农村干部队伍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文化低,政策水平不高,执政能力及行政水平还有待提高。大学生“村官”要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要敢闯敢干,敢为人先,敢干前人未干过的事;要多献创新发展之策,多做开拓进取之事;要积极参与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总体谋划工作,多提合理化建议。凡有促进工作的好见解、发展经济的金点子、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一定要及时地向驻村干部、村“两委”成员提出来,并争取付诸实施。
基层是社会的缩影,农村是大学生“村官”成长的沃土。农村的事务虽然繁琐,但事事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基层的工作虽然细微,但处处关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在基层,要直接面对群众,直接面对各种矛盾和问题,各项工作都要亲力亲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大学生“村官”要珍惜基层难得的锻炼机会,真正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熔铸品质、增长才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中共泸州市纳溪区委组织部 马小林
一、加强认识,做好角色转型。
大学生“村官”年纪轻、阅历浅,长期在校读书,没有经过复杂社会的锻炼和艰苦生活的磨练,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都相对比较缺乏,对农村工作和“三农”问题了解也不多。大学生自担任“村官”的那一天开始,人生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历程,这就必须要实现从学生角色向“村官”角色的转变。同时,大学生“村官”步入工作岗位后,应加强自我认识,了解自己的职责。大学生“村官”既不是乡镇干部,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村干部,而是配合村支书或村主任做工作,因此要服从村主要干部的领导和指挥,决不能与之争权利、比高低,自己的工作位置就是协助配合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当好大学生“村官”的前提。
另一方面, 大学生“村官”还必须端正思想认识,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真正实现角色的转变,尽快适应工作,融入到群众中去。一要以心融入。工作中既要身入,更要心入,要真心、全心、尽心为群众办实事,在工作中与群众以心换心,心贴着心,心连着心。二要以情融入。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不怕烦,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群众,像给自己办事一样帮群众办事,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用自己的真挚感情去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三要以方法融入。根据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入乡随俗,说当地话、办群众事;吃农家饭、睡农家床;走田头、上山头、站村头、坐灶头,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让群众乐意接纳自己。
二、加强学习,做好技术转型。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之相关的技术操作等知识正困扰着农民,农民急需技术支持。大学生虽具备现代的科技知识,甚至有很专业的知识和技术,但是,理论与实践是有距离的,更何况农业发展的日新月异以及农技知识的提升更新速度加快,也并非大学生所能悉数掌握的。因此,这就要求大学生“村官”要有紧迫意识,要不断的学习,加快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是一所社会学校,又是一个实践基地。大学生“村官”必须调整心态,谦虚好学,边学边干,学用互动,提高自身素质。一要熟悉村情民情,掌握第一手材料。如本村的人口分布、地理位置、土地面积,山、水、田、林、路,种植、养殖、加工等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二要乐于做小事细事。不可自认为有文化而心比天高,只想做大事。要乐于做党的农村政策、国家法律法规的“宣传员”;做了解民情民意、群众心声的“记录员”;做联系群众、帮扶救困的“联络员”。三要虚心求教,努力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与本领。要真情实意地拜村干部、老党员为师,虚心向群众求教,甘当“徒弟”和学生,不懂就问,积极参与村里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实施等重点工作,参与山林管理、土地规划管理、计划生育、村民纠纷处理等难度较大的工作,使自己在工作实践中逐步成长成熟,提高工作能力。
三、加强实践,做好信息转型。
当今是信息的时代,发展需要信息,而信息技术的普及运用也是农民碰到的难题。当代大学生应充分发挥在学校学到的信息采集、分折的知识,“雪中送炭”地把基础的信息技术推广普及到农村,引导农民开拓利用信息渠道,依靠及时的信息规避市场风险。 大学生“村官”到村后,要紧紧围绕农村工作的要求,结合所在村的实际,认认真真访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要敢于成为农村科技推广的带头人,引领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用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要敢于成为市场经济的闯路人,积极帮助群众寻找致富的门路;要敢于成为文明创建的引领人,在推进农村经济建设的同时,搞好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
四、加强融合,做好文化转型。
乡风文明,是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到村任职后,在积极传播与弘扬文明风尚的同时,要尊重农民和农村的生活习惯,发展传承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文化。大学生“村官”要辩证地对待农村文化,实现校园文化与都市文化在农村文化发展过程中的转变,将现代文化与农村乡土文化融合,促进农村文化的积淀和发展。特别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上,要引领村级文化阵地建设的方向,要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建设住宅,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以及农村改造,村庄整理和环境治理,帮助他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社区,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建设新体制。
五、加强创新,做好意识转型。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农村干部队伍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文化低,政策水平不高,执政能力及行政水平还有待提高。大学生“村官”要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要敢闯敢干,敢为人先,敢干前人未干过的事;要多献创新发展之策,多做开拓进取之事;要积极参与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总体谋划工作,多提合理化建议。凡有促进工作的好见解、发展经济的金点子、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一定要及时地向驻村干部、村“两委”成员提出来,并争取付诸实施。
基层是社会的缩影,农村是大学生“村官”成长的沃土。农村的事务虽然繁琐,但事事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基层的工作虽然细微,但处处关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在基层,要直接面对群众,直接面对各种矛盾和问题,各项工作都要亲力亲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大学生“村官”要珍惜基层难得的锻炼机会,真正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熔铸品质、增长才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中共泸州市纳溪区委组织部 马小林
延伸阅读:
- 大学生村官要注重四个方面的学习 着力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 (2009-06-15)
- 关于当前选聘大学生村官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09-06-22)
- 四川“十条措施”开通大学生“村官”成长“快车道” (2009-06-23)
- 人员到村 思想进村 事业兴村 确保大学生村官待得住 (2009-06-24)
- 以创新的理念助推大学生“村官”实现“三个转型” (2009-06-24)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