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大学生村官的生存现状与心理需求
农村建设首先是需要懂得种植、养殖等农学类技术型的人才,可是在调查中,工程技术类14%、师范教育类42%、管理类8%、计算机12%、法学3%,而农学类竟然只有1%!当然.农村的发展同样需要更高层次上的人才.但是中国的农村显然没有发展到相当程度。
农村的发展需要一种“鲶鱼效应”,然而很多大学生的工作或由于专业不对口,或因为难以转变角色,只是协助村支部书记,帮助村委会主任打打杂、跑跑腿,扮演“秘书”角色,根本谈不上实实在在地参与到农村发展的各项事务中去,大学生的优势就难以发挥出。
基于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借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选人、育人、用人、留人”这八个字来加以阐述。
选人——基础
选人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首要环节,它决定了组织可以获得什么样的人力资源,是组织耐以发展的人力基础。因此必须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选择合适的选人者,有伯乐方可能尽量降低人才录用的低效率性;第二,选人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要通过一定的程序,全民了解应聘者的实际能力,减少选人失误;第三,要为岗位配给合适的人选,而非以“优秀”为唯一标准。
当前我国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上,不光缺乏合适的伯乐,更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选拔机制、选拔程序。于是出现了许多“水土不服”的外地大学生村官——有的缺乏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有的专业知识不对口,难以发挥自己的优势;有的不熟悉当地的自然历史条件、语言、风俗习惯等,难以磨合,甚至盲目照搬照抄其他地方的发展模式;甚至出现了“挂名不在岗”的现象,尸位素餐,无所作为。仅仅把“村官”作为自己人生的跳板……总之,这些由于选人不力造成的,也是目前大学生村官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育人——关键
大学生村官也需要有“导师”。
育人是对组织成员能力的培养和开发,以提升组织成员的能力。因此,国家要有育人意识,建立一个培育系统。不光要在高校加大教育力度,同时在岗位上也要配备“导师”。比如,在高校里定期组织在校大学生与大学生村官的交流活动、下乡实践等,这可以培育充足的合格的后备人才;在岗位上,近年来,已经有部分地区通过配备老党员亲自指导大学生村官,尽力缩短“磨合期”,提高工作的效率和科学性。这一点值得推广。
用人——核心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用人要择其长者而用之,择其短者而避之,做到知人善任,把人才放在合适的岗位之上,力求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现今,就我国的大学生村官而言,基本上都处于“无权力”“无平台”的状态之上。在岗位上没有实权,仅仅充当助理的近占73%。与此同时,通过阅读文献发现,这种无法“在其位,谋其政”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三个原因造成的:1、难以做好知人善任,乱点“鸳鸯谱”;2、由于任期较短,加之对大学生村官不信任,原来的基层干部大都不愿放权,无法给予大学生村官足够的权力;3、目前我国的大学生村官属于短期缓解型,它不属于国家公务员编制,不是人们所谓的“铁饭碗”。同时,对大学生村官的政绩缺乏一个科学合理考核机制,难以科学地激励。很多在岗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任期补偿,加之前途不确定性很高,对任期内的政绩缺乏规划和期望。这是值得警醒的。
留人——保障
人才是组织的精髓所在,是组织的核心资本,能否保障人才资源的稳定性关系到组织发展的兴衰。
通过阅读文献发现,愿意留任的大学生村官的比例并不是很高,且离任最主要的原因中,有50%因为福利劳保待遇低;46%因为工作条件不利于自己发挥才能。
这一点也已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能否做到以“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村官这支队伍的建设,也会给国家这项方针政策带来决定性的影响。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当前的“大学生村官计划”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真正在“选人、育人、用人、留人”这四个方面下功夫,这样“鲶鱼效应”才能有更好的发挥。
(作者系旺苍县委党校教师)
- 关于大学生“村官”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2009-06-16)
- 大学生村官 现实和理想的距离有多远? (2009-06-16)
- 关于大学生“村官”的调查报告 (2009-06-16)
- 关于当前选聘大学生村官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09-06-17)
- 大学生村官适应农村工作的几个路径 (2009-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