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期满再就业客观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李昌贵 郑垂永
当代大学生村官再就业的客观影响因素研究
-----兼议《贵州省2011年选调生章程》
李昌贵 郑垂永
摘要:在当前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转型时期,做好当代大学生村官二次就业的引导工作,就得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社会风气等七个方面了解和掌握好影响其再次择业的客观环境,帮助具有丰富基层经验的大学生村官实现基层人才有机分流,保证人才资源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使各方效益最大化。 -----兼议《贵州省2011年选调生章程》
李昌贵 郑垂永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村官 再就业 客观影响 因素研究
伴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扩招带来了巨大的就业问题,大学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为此,国家为了维稳,在全国各地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了大学生村官计划。把具有世界眼光和文化知识的青年引向基层农村,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笔者认为,在今天市场经济更加深入农村的情况下把大学生引向基层的做法是正确的,但是,把他们滞留或者“捆绑”在农村的做法就违背了发展规律,是一个值得认真商榷的问题。
目前,要解决大学生村官发展问题就要加强二个方面的协调。一方面是大学生村官个人从发展上来说要走,另一方面是当地民众从发展上来讲希望他们留。这个其实并不矛盾,统一属于“同舟共渡”的发展问题。但是,如何才能“留得下来”?怎么才能“流得动”?有关部门怎么样才能“用得好”?面对这些问题,相关省市比如重庆,浙江、北京、河南等地先后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就从整体实践的结果来看,更多省份一些政策的出台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发展越来越不利。在《贵州省2011年选调生章程》中,大学生村官与其他基层工作者一道在章程中出现多次,其中存在普遍加分,加分项目纷繁多样,不过笔者看了一下,幸好最多不超过20分(这就是公务员考试)。而且,章程中并没有说明设立特殊的招考职位面向大学生村官,这对于全省如此多的大学生村官来说,“只有加分,没有减分”的做法展示不出大学生村官优势。正如一女大学生村官在她的博客中写的那样,每天埋头在村里,为了百姓的利益起早贪黑,哪里能够有时间去看书复习,而为了改变处境,又几乎是逢报必考。打这样没有准备的仗,只能是交点报名费,当回炮灰,同时也安慰一下自己不甘心就这样认命的自尊。那么大学生村官究竟应该如何发展呢?或者说,怎么样才能跳出现在的这个艰苦环境,摆脱“村官”这个不伦不类的名份?由此,一个关于大学生村官的再就业的问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
“再就业”作为一个话题落到当代大学生而且是经历了2年以上实践锻炼的大学生身上,不是突然的。国家早在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时候,就已经明确规划了这个程序。随着2-3年基层锻炼时间的结束,我们重新探讨大学生村官之出路,绝不是杞人忧天。中央对大学生村官的出路是用“五驾马车”(简称)来进行引导的。从最近网站上村官公投发展路径的情况来看,“五驾马车”在今天这个物质横流,诱惑众多的社会里,已经载不动对未来充满着众多希望的青年的梦。如何实现大学生村官的再就业,消解社会压力,笔者认为,首先要做好再次就业的引导工作。当然,切实了解和掌握好影响其再次择业的客观环境就显得异常重要。
思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反映的结果,它跟随于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按照唯物主义思维,当社会存在作为客观事物作用于存在本身时,它就会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和存在方式。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 第18页〉这里所指的社会关系,包括物质关系和精神关系。当代大学生村官的再就业观念作为社会意识而存在,我们可以狭义地把它理解为是社会发展与变化的物质性产物。在《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研究》一书中(陈成文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我们已经对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进行了较完整的阐述,下面仅就从观念的物质性存在来对大学生村官再就业的客观影响因素进行再次探讨。
1、家庭
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一个以辈份、尊卑、老幼为特征的社会组织。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这种家庭观念以及家长制度的存在长期占据和统治着人们的思想,约束着人们的行为。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影响,家长地位的尊卑及其伦理道德已大大地降低了其对于社会约束的力度。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主要价值尺度和评判标准已从“亲情”和“道德”转变到“法律”和“效益”的轨道上来了。古时候的忠孝观念以及封建时期的“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已转为“经济独立”。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得一切的社会生活都变得现实而且物质化。
家庭作为联系个人与社会的纽带和桥梁,对社会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家庭的变化一方面体现出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家庭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差异性。“望子成龙”“养儿防老”,从这些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和个人对家庭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通过不断的耳闻目睹,长时间的家庭氛围的熏陶和渗透,孩子的性格、心理的形成和发展都被家庭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部分甚至是完全继承了传统家族的模式和风格。为此,在当代大学生村官的家庭中,家庭成员本来就是基层干部,甚至是村(社)的老领导。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深入,大学生村官再次择业、就业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庭在大学生村官择业、就业中的分量十分凸显。由于社会发展极度的不平衡,社会结构和层次发生了分裂,人们的传统家庭观念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据新民晚报报道:2006年6月上海某高校作的一次择业调查表明家庭因素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影响率占20.1%,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居第二位,这个是初次就业排名。在今天,作为当代大学生村官择业观念发展和变化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家庭是如何影响大学生村官择业的呢?
家庭的存在是意识产生、变化、形成的基础和根源。在现代社会中,家庭形式和内容的变化导致了人们观念意识的变化。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内容的丰富以及生活形式的多变,使家庭的存在方式和组织形式也变得复杂而且多样。从存在方式上看,有离婚、分巢、同居、私生子的不断出现;从组织形式上看,有实体家庭和虚拟家庭之分。同时,网络社会的发展导致人们对于家庭的理解日渐模糊和淡化。在家庭各成员之间,经济(工资)收入决定地位高低,他们更加注重的是现实的物质享受和经济利益,这严重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村官的爱情观、家庭观和幸福观的健康形成与发展。由于大学生村官在全国未实行定向考聘,导致许多人在毕业以后迫于就业压力而选择了异地村官。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村官们抑或割断多年的校园情感两地分居,在老人的支持下贷款买个房子,同时在离工作地最近的地方选择新的对象结婚生子,其他更多家庭困难的村官,要么继续拼命通过择业改变环境组建新的家庭,要么没有碰见适合的对象而继续光棍。这样的环境下,导致了我们的大学生村官再就业呈多元发展的趋势。
家庭作为推动当代大学生完成和实现自我社会化的重要力量,要大力支持大学生村官再次择业就业。对通过一次择业并组建了新家的村官来说,再择业则意味着将离开现有的工作环境和岗位、踏上更加理想的事业征程,也意味着将承担起对家庭更多的责任。为了让整个家人过得更加幸福,大学生村官要把个人未来与新、老家庭的命运绑在一起,在再就业时充分考虑两个家庭与工作的关系,比如经济收入,地理位置,幸福指数等。对于尚未组建新的家庭的村官来说,再次就业是实现跨越发展的最佳时机,有针对性地把事业、爱情和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挤压大学生村官个人盲目择业的空间和范围,提升了大学生村官择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开拓创新精神。在此,家庭要大力促成大学生村官实现飞跃,按照国家规定的流动渠道,选择最佳途径帮助大学生村官减小自主择业的难度,增强村官再就业的竞争力度,进一步实现国家人才的正常流转和资源的有效配置,给家庭发展增添更加积极的因素。
2、学校
作为传播思想观念和文化的重要场所,大学生村官择业观念的形成发展与学校对校友的培养方式及其再教育形式紧密相连。
对于村官的再就业来说,学校不再是大学生村官择业观念最为直接的影响源,但仍然是大学生村官再就业发展的影响圈。大学教育是职业教育,是面对社会发展需要量身定做的教育。这就要求大学教育必然要专业技能教育和素质教育相结合。伴随着大学教育体制的变革,人们接受大学教育的门槛和瓶颈日渐拓宽,这必然导致大学教育专业面的宽度减小和社会“准人才”的增多。与此同时,“社会的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会越来越迫切,而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程度则会相对降低。”(参见《天生我才必有用-----心理健康与成功人生》黄书泉著 安徽大学出版社)相关报道显示,大学生毕业就业难,找好工作更难。为此,部分大学生已转变身份成了大学生农民工,而且工资远远没有农民工高。为此,重庆等地数十万的考生2010年放弃了高考。使得“读书无用论”再次成为社会焦点。笔者认为,二个原因造就了这个社会现象。一方面,大学教育的单一化和片面化造成了社会人才资源的空档和欠缺;另一方面,专业的绝对化导致了专业人才层次呈直线上升,人们普遍追求高层次、高学历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和秩序的失调。
教育是一种消费,消费拉动发展,所以才实施改革。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大学毕业生专科文凭的碰壁已转变为本科文凭的大众化。目前,研究生包括博士文凭正在贬值,“若干年前的千里万马过独木桥的场景即使已经切换成今日的千军万马同考研,这也不能说明大学教育就减轻了人们生活的负担。(参见《天生我才必有用-----心理健康与成功人生》黄书泉著 安徽大学出版社)笔者根据自身的成长经历算了一笔细帐:一个孩子从4岁开始读书,本科毕业时就已20岁,硕士毕业时如果一点不耽误都已经在学校生活了近20年。20年时间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所有的精力都必须花费在孩子的身上。按照普通农村孩子的消费计算,孩子所缴书费为5.58万元,加上生活费用共计约11万元。(注:按照地方经济发展状况计)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教育层次的提高势在必行。然而,这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其对于教育的花费竟达了整个家庭总收入的三分之二还要多。对人们来说,文化水平是相应提高了,但生活紧张状况和贫困程度却并没有减轻。接受大学教育反而成为了人们生活的负担。这难道不是广大农村的真实写照?难道这算不上是中国教育的失误吗?而在笔者还是小学的时候,就听见国家对于农村体制改革的呼唤,到了研究生毕业了,国家还在动用大学生村官下村,以解决“三农问题”,也许两年基层锻炼期满了以后,我们的“三农问题”都很可能得不到妥善解决。
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主阵地。任何时候,都必须为统治阶级和利益集团的存在服务。其传播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技能都是为了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和人力保证。在大学生村官依然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下,高校要迅速调整培养方案,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在不断地推动大学生村官个人社会化的同时,提升自我变革的能力和适应能力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这里要说明的是,这些能力的提高首先应是从观念上开始的。观念这东西属于意识的范畴,学校在实施教育的时候大多情况下是以意识教育和观念教育为主。这些教育内容正是当代大学生村官择业观念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我们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因而我们的学校自然地向学生灌输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同时客观地排斥着外来垃圾文化和思想观念。学校教育的单一化与当前丰富多彩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形成观念上的冲击,加上教育体制的不完善和教学改革的缓慢,使得学校教育与农村发展产生了严重脱节。因而的培养出来大学毕业生即使做了农村村官也不见得能够很好地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有效结合起来,导致大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比如因为大学生村官的专业不对口,很难尽快地融入到基层。而长时间在基层,无法返校接受新的知识,长时期的专业知识的搁置和不使用也导致知识老化,无法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经济产量,给个人带来了物质和精神上的损失。
因而,高校应不断优化教育环境,改革教学内容,完善教育体制,正确预测社会发展方向,有效调节和利用教育资源,为当代大学生村官的再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3、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那些具有相似年龄和成长经历的群体组合。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心理和特征,而这些个性特征大多都是在特定的圈子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辈群体往往是生活圈子里面个人接触和交往最多的对象,因而同辈群体也是影响个人成长的要素之一。大学生村官的同辈群体除了大学生村官群体以外还有更多的其他群体,比如青年志愿者群体,三支一扶群体等。
环境塑造人,人改造和适应环境。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进程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在大学生村官生存与发展的空间里,由于村官个人总是会产生与自己的群体相互交往的需要,因而也总是很自然地投入到村官群体活动中。
同辈群体的发展受社会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制约。村官个人作为村官群体的一部分,同样受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影响,由于人们的性格特征和社会关系的不完全一致,村官个人对群体的观念和群体对村官个人的影响也自然地存在着区别。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导致同龄人间共同语言及其话题的增多。其交流、沟通的频率越大,村官个人获得的信息量也会相应地增多,讨论的问题和得出的结果也更趋于集中和准确。同时,相似的成长经历很容易使双方在感情上产生共鸣,通过与同辈群体的交流与接触,使生活中的许多现实问题迎刃而解。作为一个单一的群体,大学生村官目前在国内已经拥有20万人。20万人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得大家在物质上、精神上获得了巨大的支持和满足。通过借鉴、对比,使村官个人对于社会的发展状况和自己的需要以及价值都有了一个更加明确的认识和评价。这对再就业观念的形成与变化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村官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村官与村官之间的利欲争夺会逐渐明显,这个主要体现在再就业竞争上。同时,同辈群体中的部分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发生先前的转变对其它人的价值观念和心理会产生影响,特别是那些自我观念不强烈、经不起社会的诱惑的大学生村官,在他人的影响下有些甚至违背了社会伦理道德、走上犯罪的道路。这在一定程度上搞乱了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致使大学生村官的集体感和社会责任感大大地降低,从而影响了村官集体对生活的热情以及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正面积极的典型比如当前社会正在发生和发展着的“大学生村官张广秀”事迹,就能够迅速促进大学生村官团结一致,激扬向上,坚定大家坚守农村岗位和与困难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
4、大众传媒
媒介是宣传和介绍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所里发生的事情以及各方面经验和知识的物质性载体。从其存在的形式来看,它有形和无形的两种形式。总的来说有刊物、报纸、广播、告示、电视、光盘、互联网等。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被称为“第四权力”的媒介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它存在于人们生活、生产的各个角落,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大众传媒储存的空间大、辐射的范围广,且对人们的影响的持续时间较长。”(参见《思想政治工作学教程》张蔚萍主编 中共党史出版社)在今天,它已不仅仅是人们用来宣传、灌输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的工具,还是部分人用来实现商业目的、谋取个人利益的重要手段。媒介作为一种社会介质,它是把人们的思维、观念与社会存在联系起来的纽带和桥梁。作为人与社会的沟通方式,大众媒介被用来监督社会发展、引导社会舆论,这使得其与人们的生活更加贴切,无形中主导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成为一种社会控制的力量。大众传媒对人的思想观念的控制属于引诱式,不同于国家对民众思想意识的控制。这种控制是至上而下的引导,它面向的对象是群众,其发展的趋势必然要体现群众的意志和要求。为了提起人们的兴趣,使人们积极地参与和投入到宣传活动中来。于是,它会想办法使社会上大部分的人共同来关注和认同。这种社会控制的形式在今天有其鲜明的现实性。而对于大学生村官来说,它也已经成了组织上进行了解和沟通,甚至是与村官个人进行交流的沟通方式和工作方式,当然,也是村官个人体现自我价值的一种另类方式。
首先,它为大学生村官进一步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随着大众媒介的宣传和社会舆论监督、民主政治的进一步深化,使大学生村官更加认识和了解了基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加快发展,大学生村官的物质生活内容在逐渐丰富,精神生活也开始向另一个新的层提升次。大众媒介正是引导村官们进入这个美好生活的一个通道。特别是互联网社会的出现、信息时代的到来 ,使得大众媒介成为了大学生村官基层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这使得他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新思维的形成有了一定的基础。其次,大众媒介对事物的极度渲染也为大学生村官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埋下了隐患。在现代社会里,大众媒介领跑着时尚生活,这也正是宣传、提倡个性的发出者所追求和达到的目的。在许多人的眼里,崇洋媚外才是高雅,才能体现个性、体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因而不少垃圾文化,外来观念相继涌入社会,对大学生村官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以及生活作风带来了重大的冲击和影响。这当中有文化的渗透,也存在着商业的炒作,特别是欺骗的盛行使得农村村官失去了传统精神的庇护。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大众媒介的熏陶中,村官们痛苦地挣扎着。然而也终究被时代的步伐强行带走,卷入被同化和物化的进程。这种盲目的宣传和片面的追求,使得部分人的生活一度地陷入迷惘和困境,导致社会心理和社会秩序的失调,给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带来了不少麻烦。从而使当代大学生村官再就业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深受影响。
因而,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督和管理、正确引导社会价值观念,对于社会维稳来说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5、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精神状态和风貌,它是一个国家、民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接人待物的态度和方式。社会风气的形成与发展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是紧密相连的。如民众的教育状况、素质程度、健康指数、价值标准、社会理想等。良好的社会风气会促使好的思想观念的产生与形成,反之会使思想观念和意识朝着社会的反面延伸甚至直接危害社会。(参见《思想政治工作学教程》张蔚萍主编 中共党史出版社)
社会风气是一个社会发展健康和谐与否的真实反映。当社会的发展处于混乱状态时,它所体现出来的社会风气必然是道德、正义、公平的反面,这种社会风气不利于教育的实施与发展。比如在我们社会的转型时期、在经济观念占据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并主导着人们的行为时候,我们的社会就存在着大量的商业贿赂、贪污腐败、权钱交易、损人利已、坑蒙拐骗,再加上官僚作风的盛行,吃喝嫖赌、买官卖官、道德败坏、假案窝案的频繁的出现,使社会不公平、不和谐的程度加剧,这种不良的风气必然会导致人们形成一种普遍的错误的社会共识。导致自己的所思所想、一言一行都会朝着这个社会共识去发展。如此,我们的教育功能和作用就得不到充分发挥,其教育意义和效果也不会明显,我们的社会愿望和理想就得不到实现。因而,社会也就更加得不到和谐。
实现社会风气的好转是狠抓党风建设,以党风促学风,以学风促民风,以民风整社风,党风建设是起点。毛泽东指出:“只要我们的党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党外有这种不良风气的人,只要他们是善良的,就会跟我们学,改正他们的错误,这样就会影响全民族。”(参见《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抓好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关键是共产党员“不要自私自利,不要个人英雄主义和风头主义,不要懒惰和消极性,不要自高自大的宗派主义,他们是大公无私的民族的阶级的英雄,这就是共产党员、党的干部、党的领袖应该有的性格和作风。”(参见《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在现代化建设当中,执政党作为领导者,引导人们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建设,他们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人民服务,这种高大的孺子牛的形象使得执政党猎获了民心,取得了领导地位。如果党风不正、执政不力,既不能够建立起一支强大的领导队伍,也不能够给广大人民群众树立一个好榜样、拿出让人民信服的有力的证据来,更不能够深得人心,领导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伟业就不能够实现,这样反而使民众怨言增多,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危及稳定与统治。
社会风气是引领社会进步的重要前提。为促进基层社会发展就得在农村营造优良的社会风气,大力继承和发扬我们光荣的革命传统和宝贵的时代精神,以此来坚定大学生村官的社会主义信念,激发村官的革命热情;使村官牢固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服务理念;坚持服从大局、大公无私、艰苦奋斗、勇于牺牲、不畏贫穷、甘于奉献的精神。这样才能正确地引导大学生村官们的思想观念,才能让我们的小村官紧跟党的步伐,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6、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的情感交换,它以满足于人们在各种社交场合中的心理需要和个人生活为存在的前提。因而大学生村官择业、就业无可避免地受着人际关系的影响。
首先,人际关系环境是大学生村官再就业理念的直接影响源。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己所建立起来的这种关系从其发生、发展、变化及其衰亡的过程来讲,有利于个人全面地、正确地识别社会的需要和了解社会发展,继而通过改变自身、调整社会关系,借助于人际关系的力量达到实现自我的目的。
其次,人际关系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并制作了社会背景。任何人做任何事,都需要有一个具体的目标和计划。然后通过选择一个可以实施的、最完备的方案来有步骤地进行和完成。这体现着手段与目的的一致性。以孔子为例,“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有余,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正因为孔子才华出众,懂得因材施教并与不同的人相处,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才能将儒学发扬光大。也因儒学迎合、满足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在中国思想史上得以唯我独尊并长达数千年之久。毛泽东在《论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中说:“为了长期合作,统一战线中的各党派应实行互助互让。”(《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37页)这在一定程度上把人际关系中的积极因素调动了起来,发挥了对其对象的正确影响和教育作用。同时,对人际关系中的消极因素也加以了防范,取长补短、实现了彼此之间的团结与合作,用毛泽东的话来说是“互惠互利,彼此不挖墙脚”。避免了自身观念的不明确和一些可能发生的误解,增强了自我强大的信心和动力。
最后,大学生村官择业、就业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大学生村官在求职过程中发生、发展开来的一切工作和环节,都需要通过一定的语言和行为来与对方进行交流和沟通。一方面,在交流过程中,不管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我们都需要正确地估价自己,相信自己并尊重他人,通过能力考核和测试来证明自己、实现自己,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积极地表现自己,结合基层经验,找准时机推销自己,尽可能实现自己的再就业目的。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压力的增大,人们之间的物质的、精神的交往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其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彼此之间的接触、交往频率也在增高。相应地,人际关系对大学生村官的思想观念、感情方式和择业行为也施加了影响。由于大学村官在基层基本没有什么积蓄,物质条件有欠缺。因而在掌握一定求职技巧的同时,还得不断地摸揣用人方的心理活动。了解其需要,整合自己所拥有的人际关系资源,从不同的层面、层次和角度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方式对其制造影响,并积极地引导、启发、感动对方,使再就业工作进入预定轨道。
7、国内外关系
当今世界是一个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政治演变为手段的多元的社会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大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小到个人的思想观念,都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们的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这就给我们的大学生村官提出了更高应对要求。从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世界是一个地球村。全球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伴随着全球化的加快,世界政治也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前进,而引领经济与政治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力是来自于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经济社会越是活跃,科技的发展就越是快速,相应地政治活动的频率便越是增大。加入WTO,体制保护过度期一旦结束,外资企业将疯狂涌入中国市场,农村传统的产业将遭遇更大的挤压,国家肯定又会在这上面做文章,许多大学生村官将无所适从。一定程度上,国内、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日趋密切,不仅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壁垒,也打破了各民族精神文化上、甚至部分是政治上的壁垒。经济社会的变通,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使得我们的大学生村官的再就业压力将越来越大。如果没有国家政策的保护,按照现在大学生农民工的演变趋势,大学生村官很可能被演变成新的“弱势群体”。届时,大家年龄已去,岁月不争。而今,对于大学生村官集体转为公务员这个想法尚不现实,虽然具有可行性,但是不具备可操作性。只能回到“五驾马车”上来,对20万村官实施分流。对此,笔者认为,大学生村官改变观念实现再就业异常必要,能走则走,只要工作顺利,生活有保障就行。留下来的都是精华,不能够走就要迅速寻找项目,作好在农村作扎根安家的准备,尽快成立专业合作社或者公司,积极带领村人挣钱富裕。面对国家的“一蓝子”改革计划,对于大学生村官来说,更多的除了拥有2年基层经历外,其他的还是一无所有,幸福生活仍然是一个遥遥无期的巨大目标。
不做村官,一样在服务社会。勇敢地追求更加适合自己的工作和环境是村官的现实选择。再次面对找工作,经历着各种新的考试,回到几年前的场合,只要大家明白一个道理就足可: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团队协作精神,选找其它新的机遇认真接受考验,不怕找不到伯乐。在再就业过程中,积极地抓住并充分利用好这个体制转轨的大好时间,转变观念,用好自己在基层积累起来的经验,结合所长努力抓住机遇,激发自己创业的激情和再择业就业的热情,坚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扬长避短,兢兢业业,努力开拓创新,不断地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祖国、民族的强大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注:本文系《当代大学生村官发展研究》部分章节,为杜绝版权纠纷,转摘一律请标明来处。同时,本文在资料整理过程中参照了国内专家学者以及村官同事的大量作品,再此,一并感谢!因为时间仓促,加上能力有限,不对之处,请各位读者指正。谢谢!信息反馈地址:353571003@qq.com
作者简介:
李昌贵 : 男,法学硕士,重庆酉阳县龚滩镇罾潭村党支部副书记。
郑垂永: 男,哲学硕士,贵州省统计局。
延伸阅读:
- 论述:调整大学生村官政策保证长期稳定实施 (2011-03-10)
- 关于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与功能拓展调研报告 (2011-04-26)
- 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基层的客观影响因素分析 (2011-05-16)
- 关于大学生村官被借用不在村的分析 (2012-02-07)
- 大学生村官下得去还有障碍期满留村是新课题 (2013-01-18)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