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基层的客观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苏州大学学报 作者:马德峰

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的客观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苏北灌云县的调查
 

  摘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举措。本文在对苏北灌云县地区大学生“村官”工作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国家政策、地方实践、高校对接等方面,试就影响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的客观因素作一分析,期望能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智力支撑。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客观因素

  一、引言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当前我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它对于搭建农村人才高地,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培养来自工农一线的基层干部队伍具有重要意义。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到2008年年底,全国在任大学生“村官”总人数达到13万人以上,分布在除港、澳、台以外的所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381个县(市、旗),20%以上的村民委员会①。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大学生“村官”工作,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在大学生“村官”代表座谈会上强调指出,“要切实关心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着力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努力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②

  为此,本研究在对苏北灌云县大学生“村官”工作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影响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的客观因素,希望能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有效推进提供参考。对于大学生村官“扎根”话题,学术界的看法存在重大分歧。在一些学者看来,扎根是一结果性的用语,指大学生“村官”能够一辈子工作和生活在农村,而事实上,大学生“村官”工作服务期仅有三年,三年之后何去何从,谁也无法预知回答,所以“扎根”这一命题说法并不成立。与此对应的观点则认为,扎根应从过程的角度,三年工作服务期说短也短,说长也长,但只要大学生“村官”在服务期内安心工作,对农民怀有感情,工作事业心强,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就可称为“扎根”。本研究较为赞同“扎根”的后一种观点看法,认为应侧重从动态过程的角度来理解“扎根”,即指大学生“村官”自愿服务农村基层建设,在规定的服务年限内能够在村、组全身心地从事各项工作事务,并取得一定的工作成效。对于大学生“村官”而言,由高校走进陌生的乡村,在适应农村、扎根基层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复杂客观因素会夹杂其中、施加影响,需要我们进行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