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管理考核制度解大学生村官基层介入难题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国家层面的一项人才战略决策,其运作可浓缩为以乡村为中心的基层介入过程。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存在多重困境,会影响村官个体的工作积极性,制约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良性运行。为此,研究选取江苏省苏北地区作为调研个案,拟对大学生村官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考察并探寻破解之道。
注重应聘人选的内在素质
美国学者斯潘塞提出的“冰山模型”将个体素质划为“冰山以上部分”和“冰山以下部分”。前者主要是专业知识技能类,容易被了解与测量;后者包括社会动机、自我概念等,难以测量且不易通过外界影响而改变,但却起着关键性作用。大学生村官选聘实践偏重的是“冰山以上部分”,如学历、党员身份、学生干部经历等,却忽略了“冰山以下部分”。
调研发现作为基层介入的主体,某些大学生村官表现出:一是把村官当做职业“跳板”,除一小部分志愿扎根农村干一番事业外,很大部分人受到期满优惠政策吸引,期待谋取更好的出路;二是吃苦耐劳思想准备不足,一些大学生村官下乡后,发现实际情况与想象的很不吻合,心理产生巨大落差,出现畏难或动摇的思想情绪,产生“不合村、不为村”情形。
大学生村官源头选聘须注重应聘人选的内在素质。政府部门要加强与高校间的互动,邀请高校学生部门协助推荐优秀毕业生去基层任职;改变单纯“以考取人”的录用方式,采取学校推荐、组织考察、驻村实习等多种方式,重点了解考察人选的思想品德、专业特长、个性特点等,确保把综合素质较高、能适应基层工作的毕业生选聘到村官队伍之中。
大学生村官应定位于基层社会工作者
大学生村官是为村级组织特设的岗位人员,担任村“两委”干部的助理。非官非农的模糊身份,使得他们处在体制的边缘,显得底气不足。在村务管理上,他们并无真正的决策管理权,在农村事务中居于从属地位。
在发展去向方面,大学生村官身份的不明确,给其职业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没有稳定的职业预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村干部,会面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瓶颈和户籍限制;考录公务员,编制指标有限、竞争激烈;自主创业,需要一定的资金、技术门槛;另行择业的话,村官在市场中优势不大;对于考研深造,由于基层工作的紧张繁忙,加上处在成家立业的年龄段,故大学生村官对考研深造的兴趣不大。
国家视野中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强调基层任职的价值合理性,要求他们怀有强烈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志愿奉献农村,而从大学生村官个体来讲,关注的是当下职业身份,强调基层履职的工具合理性。如何协调事业与职业两者关系?可尝试给予大学生村官明确的身份,即定位于基层服务的社会工作者。
积极服务农村建设
农村具有两个基本特性:一是“熟人社会”。在由人情、关系编织起来的圈子中,成员通常根据关系的亲疏程度区别对待交往的对象,对于外来的陌生人,村民往往持警惕和排斥心理。二是复杂的村情。基层农村家族势力日益膨胀,关系盘根错节。大学生村官是外来力量,在基层秩序维护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
在苏北地区,当前农村“空心化”问题明显。如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留居人口呈老弱化和贫困化之势,旧房、土地资源闲置浪费严重。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滞后,农村社会整体性功能呈现退化之势,迫切需要精英人才推动农村地域系统的空间重构与组织重建。
大学生村官应将自身定位为社会工作者,通过为村民提供公共服务、活跃乡村生活和构建公共服务体系,降低基层介入的阻力,形成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合法基础。
完善人才管理、考核制度
苏北地区在探索中提出分类培养思想,即按照个体意愿与岗位设置相一致、专业与产业相对应、潜能素质与岗位要求相匹配、递进培养与动态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因人制宜地确定大学生村官的发展目标。主要有“双强型”村干部、乡镇党政后备干部、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骨干和优秀企业家等培养取向。然而,大学生村官培养管理方向虽已明确,但具体的指导意见、组织实施、依托条件、考核标准等尚未出台,培养管理方案尚处于雏形阶段。
这就需要建立大学生村官专门管理机构,并不断建章立制。一是加强日常管理监督。出台定期汇报、教育培训、实绩考核等制度,实现村官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二是定岗定责,完善考核机制,细化大学生村官岗位职责,给他们压担子、交任务;三是完善政府考评与群众评议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拔聘用、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
- 关于大学生“村官”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2009-06-16)
- 大学生村官 现实和理想的距离有多远? (2009-06-16)
- 关于大学生“村官”的调查报告 (2009-06-16)
- 关于当前选聘大学生村官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09-06-17)
- 大学生村官适应农村工作的几个路径 (2009-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