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思考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苏克往
近年来,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开展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进一步优化了教育资源的配置。但在调整过程中,也存在和产生了一些问题。本文结合当前农村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若干思考。
一、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具有必然性。
(一)快速城镇化造成农村生源减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城镇数量激增,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城市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出现人口聚集、经济聚集、文化聚集和教育聚集。这些聚集活动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城乡空间结构布局的重新调整,与之相适应,教育空间布局也必然会随之改变。加上外出打工的青壮年越来越多,计划生育的影响,农村人口出生率逐步走低,造成农村学龄儿童数量的普遍减少。为了适应形势的改变,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措施的出现是必然的。
(二)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城乡教育的差距越拉越大。城市集中了优势的教育资源,有充裕的教育资金,有优秀的教师和办学条件,而农村却普遍存在教育经费不足,教师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师资缺乏,师资队伍老化和教学设施陈旧等系列问题。很多农村的学生家长为了让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把目光从农村学校转向教育条件更好的城镇学校,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学校的生源匮乏。生源少,学校分散,造成不必要的教学资源浪费和管理上的不便。所以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适时出现,可以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
二、农村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农村小学调整过程中,总体而言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优化了教育资源的配置。但也有些地方在工作中存在简单化、一刀切的情况,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
(一)部分农村学生上学不方便,农民负担有所增加。由于本村小学的撤并,为了子女上学方便,不少家长干脆放下田地、山头的农活,在孩子上学的学校附近租房陪读。让农村孩子就近免费接受义务教育是国家的责任,学生进城上学,实际上是把下乡办教育的一部分成本转嫁到了家长的身上,增加了农民负担。
(二)学校硬软件设施没有及时升级。有的合并学校由于生源的突然增加,师资和教学资源遭遇前所未有的压力。最经常出现的是“大班额”现象。班上密密麻麻全是学生,前面对齐讲台,后面堵死后门,为了多放几张桌子,甚至连过道都省下了。上课时,最后几排的学生基本是处于“盲听”“盲视”的境况中。
另外,很多学校也普遍面临着食宿难题,如食堂、宿舍面积及规格不达标、学校的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可能造成学生长期营养不良,使学生生长滞缓。这些问题都十分值得相关部门的关注。
(三)班级过大、寄宿过早,不利于学生发展。在大规模学校中,教师不能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其所熟悉者往往是成绩最好或最差,或有特殊表现及专长的学生,而大多数表现平平的学生不被注意,“无名氏”较多。学生得不到充分关注,这和学生成绩差、辍学率高、毕业率低有很大的关系。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是班额规模逐渐缩小化,一些发达国家将在本世纪的前10年内将小学班额缩减到18人以下,中学班额缩减到30人左右。当然,我们目前还不能与之相比,但在经济较快发展的今天,我们也应该在基础设施上保障学生的素质教育,尤其要考虑到农村学生的平等利益。
另外,过早在学校寄宿,不利于学生良好行为能力的养成。中小学阶段正是儿童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除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同样不可缺失。由于很多村小学的合并,很多本该在父母身边的孩子不得不过早的离开家庭开始封闭式的学校寄居生活,造成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缺位,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四) 加剧了农村的文化洼地效应。目前农村大量的学校被撤并,农村家长学校随之消失,城乡教育资源的配置进一步不均衡,不利于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洼地效应不利于农民的文化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农村和谐。
三、对于上述问题的相关思考及建议
撤点并校能扩大学校规模,提高教学质量,降低办学成本,是解决目前农村教育问题的主要途径,但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统筹规划,并探索新的培养模式。
(一)慎重审定小规模小学的撤并或保留。根据“关注民生,方便群众,注意安全,提高质量”原则,以“公平对待”的理念,慎重审定小规模小学的撤并或保留。对于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小规模学校仍有保留的必要。对该关闭的学校要提前做好工作,认真解决好原有学生的去处、交通安全、群众的思想工作和相关校产处理和改建工作等问题。
(二)为路远的学生提供方便的交通食宿条件。一方面,政府可以考虑对这部分学生提供交通食宿补贴,减轻农民负担。另一方面,对于没有条件提供住宿的学校,应该妥善安排路途遥远学生上学不便的问题,可以像现在的幼儿园一样提供校车接送。
(三)加大财政上的支持,积极改善当前学校的办学条件。对并后学校应加大财政上的投入,做好基础建设,严格控制每个班级的规模,杜绝出现“大班额”现象。对于寄宿制的学校要在财政上给予倾斜,认真解决好学生的食宿问题。小规模学校学生人数少,办学成本相对较高,因此要考虑提高公用经费标准,避免因办学经费不足而教学活动无法进行的情况导致办学质量低下。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水平,放宽对农村教师评优评先的评选条件,确保让这部分教师“留得住”。
(四)积极探索新时期的小学教育,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在小规模学校的教师的配备上,可以改以往的“生师比”为“班师比”标准。另外,尤其是在大学校建设上,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知识素养和心理咨询的相关技能,增设心理课程,举办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健康辅导功能,从各方面提高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学校相关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聘任上要把好关口,尽快规范准入标准和相关的监督机制,使学校教学和生活秩序尽快正常化,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福州市永泰县霞拔乡长中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苏克往)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