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每个大学生都适合当村官

来源:南方农村报 作者:余以为

  编者按:大学生当村官,一场正在进行着的乡村实验。据不完全统计,到2008年年底,全国在任大学生村官总人数达到13万人以上。今年,大学生就业遭遇“寒流”之时,广东高校发起“就业总动员”,省教育厅则提出要扩大大学生下基层人数,千个试点村拟聘大学生任“村官”。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的过程中,很多人对此持怀疑的态度,而大学生村官的生存现状也让人担忧,在这个城市化的年代,把人才输送到农村的道路是否真的好走呢?

  “我们是什么?如果是农民,可我们没有土地。如果是工人,可我们不享受工人待遇。如果是政府工作人员,可我们没有编制,工资跟他们相差一两倍!”几乎所有大学生村官都嘀咕着这个问题。如果要我回答,我只能说村官不是官,是公仆。大学生村官既要遵守《村民自治法》,又要服从发工资的乡镇政府,所以是双重公仆。

  人民公社时期,公社下面有大队,大队下面有小队,公社干部作为中间层,上传下达、上下其手,日子过得滋润。废除人民公社之后,乡镇成了政权最基层组织,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面派下来的工作压不下去,以李昌平为首的乡镇干部不堪重负,喊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口号,震动中南海。人不患穷,患没人更穷。官不患级别低,患没人级别更低。于是为乡镇干部添置下级,成为安抚举措之一。正好大学扩招之后,毕业生就业据说很困难,招募大学生村官计划,一箭双雕。

  虽说现代中国社会高度市场化了,但是农村仍然是自然经济,工作生活内容单调,当专职村官当然更单调了,日常工作就是斟茶倒水递烟筒,高级一点的借调到乡镇复印打字写文件。居于田园风光之中,每天睡到自然醒,是每个成功人士的梦想。但是事业没有成功,就如此闲适,未免令人发慌。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30岁之前,是学习和交际能力最旺盛的阶段。如果这个阶段没有积累足够的技术和人脉,前途堪忧。当村官不需要多少课本知识,需要耐心和处理人际关系的秉赋。村官的交往范围局限于村民和基层干部之间,村民生于斯、长于斯,无所谓不满足,不满足可以出去打工。大学生村官们眼看着同学在城里左右逢源,甚至离乡务工的村民也有的陆续走上发达之路,心里怎能不起涟漪?只怕等到醒悟之时,已经人到中年。就像当年回城的知青,下岗运动首当其冲。那年代还是没有选择的命运安排,如今那么多自由职业可以选择,却偏要挑公仆来做,没有一定的信仰支撑,很难避免精神失落。

  大学生不要轻易报考村官,当作考公务员和考研之外的必然选择。在报考村官之前,可参加一些志愿者组织,先到乡村去体验生活,再利用实习阶段进入企业感受一下。有人把村官当作进入公务员序列的跳板,且不说可能性有多大,只说公务员虽然工作稳定,待遇优厚,但是高度层级化的组织机构内部,那种刻板的生活,复杂的人际关系,未必人人都能够忍受。

  一些地方政府出资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其实创业除了资金之外,还要有社会关系的积累。乡村人口密度低,在农村积累人际关系,相当不靠谱。与其资助大学生村官创业,不如资助大学生毕业后留在城里创业。农民尚且要进城创业,何况大学生?

  到企业工作,虽然不够稳定,但是胜在自由,选择面广阔。在企业积累见识、技术和人脉,可以为将来创业打基础。在所有现代国家,企业都是社会的主要单元。创业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勇于冒险、敢于承担责任的精神。不敢说大多数,至少是相当一部分企业,由进城农民创办。农民身上的创业激情被课堂教育抹煞得较少。也可说,部分大学生不敢下企业,选择报考村官,追求吃皇粮,本身已经说明了他们缺乏创业胆识。政府资助大学生村官创业,等于在浪费纳税人金钱。

  什么类型的大学生适合报考村官呢?有下面几类:

  出身于干部家庭,回到家乡有门路转为公务员或者获得事业单位编制的。现在考公务员竞争激烈,先当村官再转公务员,也算一条曲线当官的路径。

  比较愁嫁的女生。虽然全社会是男多女少,但是进城农民中,女性适应能力较强,所以城里普遍女多男少,高学历大龄剩女现象屡见不鲜。农村剩男多,娶媳妇困难,女生选择范围广阔。

  教育或者医疗护理专业出身的大学生。由于青壮年农民大部分进城务工去了,农村留下老人和儿童,农村老年人护理和儿童教育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如果这部分大学生,能够利用政府资助的创业资金,用于创办养老院或者幼儿园,那就是一项利国利民利己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