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构建大学生村官“四位一体”的培养链
着力把当地优秀大学生选聘为村官
上世纪90年代初,广东等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全国率先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至2007年底,广东省共选聘了6100名大学生村官。2008年至2011年,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全省又选聘了6815名大学生村官。广东省注重把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和培养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选聘和培养了一批优秀大学生成为大学生村官。一是注重选聘本土化。立足于选聘本地大学生回村任职,利用寒暑假时间,召开本地在校大学生座谈会,组织开展农村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引导他们回村发展,从中选聘了一批本地生源的大学生村官。目前,90%以上的大学生村官是本地或邻近户籍,使他们能迅速适应农村环境,安心农村工作。二是注重选聘标准化。规范选聘程序,通过发布公告、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体检、签订协议、上岗培训等“八大环节”,严把入口关。2009年以来,全省统一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均为30周岁以下、本科学历以上,其中党员占45%。三是合同化。大学生村官到村工作前,县级以上组织或人事部门统一与大学生村官签订规范的合同,并由公证部门进行公证,明确双方的聘用关系,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此规范大学生村官的管理。
着力把大学生村官培养成村后备干部
重视和关心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注重从大学生村官中挑选后备干部,加强跟踪培养锻炼。近几年来,广东省共有5637名大学生村官被列入村后备干部培养。一方面,对村官进行“一对一”传帮带。安排县级组织部门干部、乡镇干部、驻村干部,与大学生村官“一帮一”结对联系,定期与大学生村官谈心,传授农村工作经验和方法,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指导,帮助大学生村官掌握农村工作方法。另一方面,安排大学生村官多岗位锻炼。各地在安排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同时,还安排他们兼任经济发展办主任、治保维稳办主任等职务,参加村“两委”联席会议,挂钩联系村民小组和党员群众,全面参与村务管理工作,推动他们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在摸爬滚打中锻炼成长。
着力把村后备干部培养成村“两委”干部
采取有力措施,注重把作为后备干部的大学生村官培养成村“两委”干部。2011年村“两委”换届,全省共有846名大学生村官通过选举进入村“两委”班子,164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具体工作中主要有以下三项措施:一是树威信。各地有意识地给大学生村官压担子,安排他们承担农村一些重要任务,特别是急难险重的任务,让他们经受实践的考验,真正成为农村工作的行家里手,赢得党员群众的支持。比如,佛山市南海区实施“四个一”计划,安排大学生村官独立做一次决策、独立完成一个项目、独立主持一次会议、独立帮办一件实事,通过工作成绩让群众信服。二是树形象。各地充分运用会议、宣传栏、广播电视等形式,大力宣传优秀大学生村官的典型事迹,树立大学生村官良好的形象。阳江、云浮等地注重引导当地有声望、威信高的人员带头支持大学生村官参加竞选,为大学生村官参选村“两委”干部营造良好氛围。三是组织推荐。省里出台村级组织换届政策,强调村级班子必须配备年轻干部。乡镇党委把优秀大学生村官作为党委建议人选进行重点推荐,支持他们通过法定程序参选成为村“两委”干部。惠州、江门等地对作为后备干部的优秀大学生村官,由乡镇党委任命为村党支部委员,为他们参选创造条件。
着力把村“两委”干部培养成乡镇干部
注重拓宽大学生村官的出路,从担任村“两委”干部的大学生村官中培养选拔乡镇干部,畅通大学生村官向上晋升发展的渠道。2009年以来,广东省采取定向考录的方式,每年从优秀大学生村官中选拔150名乡镇公务员。2011年乡镇换届选举,通过“两推两考两票决”(即组织推荐、会议推荐、乡镇党委会票决、统一考试、集中考评、县委常委会票决),从优秀大学生村官中选拔了60名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完善了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链。
本报特约通讯员 林健生
- 广东梅州市开始实施大学生村官战略培养计划 (2011-07-10)
- 广东省佛山市大学生村官组织管理及做法经验 (2011-12-17)
- 广东省湛江市坡头区大学生村官长叹新年愿景 (2012-02-01)
- 广东省南雄市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生力军作用 (2012-03-15)
- 广东省面向大学生村官等选拔乡镇公务员公告 (2012-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