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创新实施大学生村官培养工程探微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魏恒 农灿 黎焱
核心提示

  大学生村官是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也是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如何用好这一特殊群体,做到科学管理、人尽其才?近年来,南宁市坚持实施大学生村官培养工程,在尊重个体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和创新大学生村官管理、培养、服务工作,激发他们扎根基层、推动新农村发展的生机活力,涌现出不少新亮点。

  1

  创新“三种模式”选才

  “水土相服”方能“待得住”、“站得稳”

  【镜头扫描】来自山东曲阜的大学生村官任丹丹,在“三支一扶”服务期满后,毅然留在良庆区当村官,继续为原先工作的那马社区服务。社会工作专业的粟兵被选派到社会问题相对较多的村工作,涉农专业的赵德贵、谢莹雪等人,则被选派进入农业产业开发重点村任职。这些安排受到村民和村官的一致肯定。

  【新闻纵深】创新选派方式,将大学生村官放到最合适的岗位上锻炼成长。一是挑,由县(区)根据当地村情村需挑选村官,优先安排急需人才。二是派,综合考虑每名村官专业特长和农村实际情况,科学合理派遣,确保充分发挥知识优势和所学专长。三是配,优先选配具有一定党务工作经验、新闻或中文专业毕业的村官到党建示范村锻炼,不断提高党建水平;优选在学校担任主要学生干部的村官到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工作,促进他们迅速融入、有所作为。

  2

  选配“成长导师”育才

  将大学生村官“扶上马、送一程”

  【镜头扫描】大学生村官普遍反映,“到农村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的思想观念还比较幼稚,能力储备明显不足”。去年12月,南宁市举办了大学生村官所在村与企业结对共建签约仪式,通过结对企业设置见习岗位、建立实践基地等方式,让大学生村官多岗实践锻炼。“有了组织上的关注、社会上的帮扶,我想我可以在新农村建设中有所作为。”兴宁区三塘镇路东村书记助理李玉碧说。

  【新闻纵深】创新帮扶培养机制,提升大学生村官的农村工作能力。如建立大学生村官“实践导师”队伍,精心考察和选配了59名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乡村干部和创业本领强的致富能人作为“成长顾问”、“工作导师”,手把手、面对面传授沟通技巧和工作方法;推行“3+1”结对帮带制度,落实1名乡镇领导干部、1名村级主要干部、1名上届村官与1名大学生村官进行结对帮扶和跟踪培养,通过乡镇领导定期谈话、村级干部经常指导、上届村官言传身教,帮助大学生村官尽快熟悉农村工作。

  3

  搭建“在线平台”聚才

  用喜欢和擅长的方式进行联系沟通

  【镜头扫描】春节前,郭炜靖——这位创建了南宁市首家村级网站和广西首份村级报纸的大学生村官,一直忙个不停。他把横县的32名大学生村官组织起来,开设微博微群,以“微支部”名义组织村官们开展慰问困难户和老党员活动,送去温暖。

  【新闻纵深】探索网上管理服务新模式,首个成立大学生村官“微支部”,即网络虚拟党支部。利用互联网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越条件,通过QQ、微信、博客等方式联系沟通。

  支部内的党员实行属地管理和双重组织生活制度,既要参加组织关系所在村(社区)的党支部生活,又要参加微支部的组织生活,在拉近与基层组织距离的同时,实现了村官队伍自我管理和教育。依托“绿城党旗红”党建信息平台,开设“绿城村官在线”专栏,发布相关政策信息,传递经验做法。目前,专栏点击量已近1.5万人次。

  另外,还举办了首届大学生村官“绿城先锋”论坛,通过邀请专家现场授课、与先进村官代表互动等方式,搭建起学习交流、增进感情的有效平台。

  4

  开展“主题活动”用才

  实现个人成长与事业成功“双赢”

  【镜头扫描】武鸣县大学生村官卢丽依托西红柿协会和专业合作社,举办林渌村首届西红柿订货会,打造和推广了林渌无公害西红柿品牌。青秀区大学生村官韦月梅依靠定西村群众全面完成1000亩土地流转任务,大力发展甜瓜、双季葡萄等农业特色产业项目,并组建“青龙江农民艺术团”、“甜瓜妈妈礼仪队”等文艺团队,打造了“耕读生活”、“耕读人家”等文化旅游项目。

  【新闻纵深】开展“坚定信念做奉献,创先争优展风采”主题活动,引导支持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围绕促农增收致富,大学生村官创建了“微农超”,在互联网“摆摊”推介特色农产品、农家旅游品牌等,建立起网上购销渠道。截至目前,已领办、创办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经济实体20多个,开发创业项目7个,带动所在村农民平均增收近110元;围绕培育文明乡风,大学生村官倡导“新风尚”、引领“新文化”,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至今由大学生村官联系建设的村级文化设施236处,教育培训农民近15.4万人次,举办群众文化活动420多场次;围绕强化基层基础,大学生村官带来的“新观念”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迸发新活力。如孔维亮探索组建了跨地域的隆安县联隆村、平果县道娥村联合党支部,谢德昆创新了党组织入产业链的有效方法。“网络党建”、“党员QQ群”、“网上转接党组织关系”……这些基层党建时尚名词在乡土间“生根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