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养雁女孩张宏霞:外来大学生村官的乡愁

来源:中新网 作者:陈国林 崔涛

周末,河北省宣化县离退休老干部到位于王家湾乡的桑干河大峡谷参观,张宏霞担任义务讲解员。 崔涛 摄

图为张宏霞的山乡“蜗居”。 崔涛 摄

图为张宏霞的山乡“蜗居”。 崔涛 摄

张宏霞帮助村里的老人干农活(资料图片)。

张宏霞帮助村里的老人干农活(资料图片)。

    这几天,张宏霞忙着两件事,用她自己的话说“平凡而充实”。一件是向市人大争取一些扶贫资金,铺管道解决村里水浇地的灌溉问题,并购置旋耕犁。另一件是拉着搞室内装修的朋友到村里,探讨乡村客栈的概念和主题。她还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又重新拾起了外语,每天坚持学习,因为她的大学教授告诉她,不能丢了这个“工具”。
 
  张宏霞是河北省宣化县王家湾乡阎家村的大学生村官,还有一个身份是张家口市第一个非洲雁养殖基地的负责人。1987年出生的她,3年前还是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的应届毕业生,英语和土地资源管理双学位,如果不是通过河北省大学生村官四级联考来到王家湾,会继续担任太原市一所学校的英语教师。现在,她养殖非洲雁带动当地村民致富的故事,已被媒体广泛报道,中新网也先后播发《中国山区大学生村官张宏霞和她的非洲雁》、《河北养雁女孩被赞“暖三观” 坦言自己为何“不逃”》等报道。
 
  这个穿着大嘴猴绿色T恤和红色帆布鞋的城市女孩,还有几个月就服务期满,她表示还想留下。在国家级贫困县最偏远、最贫穷的山乡,她走过了生命中最青涩的日子,有哭泣也有温暖。她在电话中约记者方便时“回家看看”,原来她已经把王家湾当成了自己的老家,那也是每个关心关注它的人的“老家”。
 
  红色王家湾:超半数人口“出走”
 
  上次采访张宏霞是个周末,宣化县离退休老干部到位于王家湾乡的桑干河大峡谷参观,张宏霞担任义务讲解员。有老干部问她:“你就是新闻报道中那个养雁女孩吧?年轻人真不错!”
 
  这是一个瘦瘦弱弱的女孩,体重80斤左右,不像传说中能背起100斤饲料的“女汉子”,倒像个出校门不久的小导游。只不过她需要引导的,不仅有自己的人生,还有一个山村如何从沉重走向富足。她的奉献和艰难或许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品读她所服务的乡村。不能读懂王家湾,就难以理解她的“中国梦”和喜忧参半的“小时代”。
 
  这是中新网记者第三次走进王家湾,依旧觉得它是一本难懂的书,关于生命、岁月、幸福和乡愁。
 
  2012年5月,记者曾到干旱少雨的王家湾乡采访,并在中新网发表《河北旱区见闻:水贵如油“空巢村”十室九空》一文,报道了王家湾乡殷家沟、柏树洼、瓦玉沟等7个村庄严重缺水,村民只能靠驴拉水和乡政府消防车每周送水等情况。著名影星成龙看到这篇报道后,要求成龙慈善基金会为该地区筹备一批生活必需品,并在微博号召为当地捐款。
 
  2013年元旦,成龙等多位艺人冒着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来到王家湾,将价值300万元人民币的物资发放到村民手中。成龙基金会还出资40万元人民币协助乡政府建成一口235米深的机井,解决了4个村庄的饮水难。当时,成龙穿着厚厚的棉服,鼻尖被冻得通红,他对中新网的报道表示感谢,认为做慈善需要记者的报道,这样才能发现很多需要帮助的人。
 
  尽管事已经年,王家湾乡无水村破败的戏台、废弃的水窖、空无一人的院落,还是给记者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再访王家湾,驴车、消防车拉水已成为历史,桑干河畔绿意葱葱,草长莺飞,充满田园情趣。张宏霞告诉记者,她2011年10月到王家湾工作,亲历了那场干旱,也在乡政府门前看到了成龙给乡亲们发放物资。
 
  一切又归于沉寂。现在的王家湾,还没等来记忆中丰沛的雨水,桑干河大片的河床生长着庄稼和青草。由于每天只通两班车,这片面积226.8平方公里、相当于7个澳门的土地,还是显得落寞和孤寂。成龙先生的水井,依然不能阻止乡亲们“出走”的步伐,不能阻止一些古老村庄的消失。
 
  数据显示,在旱情严重的2012年,王家湾乡还有32个行政村、18个自然村,在册人口8033人,常住人口3000多人。然而目前,该乡辖31个行政村、11个自然村,在册人口7228人,常住人口不足3000人。这意味着一些人出于各种原因“告别”了这片土地,也出于各种原因,1个行政村、7个自然村“消失”。
 
  河北诗人天岚出生在距离阎家村不远的南洼村,现寄居北京。他告诉记者,几年前还曾带诗友们回乡组织诗会,大家都认为是“世外桃源”,然而南洼村现今已空无一人,成了“空心村”。
 
  张宏霞担任联合党支部书记的行政村阎家村和自然村李家咀,也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村。阎家村在册人口258人,但常住人口不足80人,基本是老人和孩子;李家咀在册人口50人,目前只住了9户12人。记者在阎家村数了数,大约40个院落无人居住,整个村庄的“无人区”超过三分之一。
 
  绿色王家湾:我拿什么给你,美丽山乡
 
  张宏霞所说的“乡村客栈”,是设想将几十个无人居住的庭院开发成“农家乐”。这些房子年久失修,再不修缮利用只有坍塌。阎家村四面环山,山青水秀,偶有小松鼠、野兔从身边掠过,适合爬山、采摘和避暑度假。上次采访时张宏霞有了“灵感”,没想到很快付诸行动,她笑着告诉记者:“我没什么特长,就这么点敢想敢干。”
 
  据介绍,村民离开村庄主要是向往城市,60岁以下的人大多去京津冀大城市打工,也有一些人去了离城区较近的洋河南镇。这里的农民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觉得外面的世界好,孩子们去了大城市、去了北京才算有出息,哪怕一年不来看他们、不给他们打电话和写信。他们一点钱也舍不得花,几百元也要存进银行,攒钱给孩子们在城市买房子。如果孩子们回到村庄,他们会认为肯定犯了什么错。“一些妇女见到我,喜欢说她的孩子在大城市做什么。我听得出话外音,她们认为我一个大学生到乡下没出息。”张宏霞哈哈大笑。
 
  到阎家村之前,张宏霞有段时间在乡政府帮忙,对这一带农民医疗意识薄弱深有体会。村民们生病了,只要还能动仍去地里干活,除非万不得已不会去医院。有一次,一家医院到王家湾乡义诊,免费为村民做白内障手术,张宏霞负责通知村里患有白内障的村民。但是义诊当天,却少有村民来看病。张宏霞去村里找他们,他们说:地里有农活等着干,还有一只眼睛能看到,“不碍事”。
 
  祖祖辈辈生活在王家湾的农民,可以吃各种苦,也不知道什么叫劳累,但不愿承担任何风险。张宏霞说,这里其实林果业很发达,枣树、杏树、桃树、核桃树漫山遍野,但由于交通不便,农民还没有意识把它们转化为财富。如果有人上门收购,他们就去摘,没人收购就白白烂掉。所以从春天到秋天,到王家湾一带,会看到很多桃子、杏、大枣掉在地上却没人去捡,没有人想办法把它们卖到山外。
 
  这里贫穷,但老人们很容易满足,基本没有什么要求。宣化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世禄告诉记者,受淳朴民风影响,王家湾乡的干部也非常淳厚,市里、县里各个部门都愿意跟他们打交道。
 
  据公开报道,张家口是全国最早提出“绿色崛起”的城市之一。这个新中国成立初期GDP与广州相当的城市,太多原因走向贫穷,拱卫北京、服务北京也许是它的宿命,下属13县有10个国家级贫困县却是事实。作为京津冀的“上风上水”区,它至今乃至更久都要承担“挡风沙、蓄水源”的生态责任。2012年的严重干旱和地下水位沉降,仅仅是对华北生态的一次红色警告。
 
  而今,见不到工厂的王家湾,或许成为它最大的优势。王世禄表示,人们都知道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却少有人知道她的上游是桑干河。著名作家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说的也是这条河。在王家湾,在崇山峻岭之间,桑干河冲刷出一条几十公里长的大峡谷,深受驴友的推崇。它像一条扁担,挑着河北阳原泥河湾、涿鹿黄帝城两大古老文明,是天赋的大自然绝妙之地,一定会成为京津冀旅游休闲胜地。阎家村如果开发乡村客栈,可以挖掘附近的红色文化和历史上的移民文化,并与桑干河大峡谷风景区连成一线。
 
  蓝色王家湾:撒在美丽山乡的种子
 
  “都说从北京一进入张家口地界,立刻是蓝天白云土坯房,一到晚上神清气爽满天星。然而我在阎家村的夜晚,看到的不仅是满天星,而是感觉星星从天上不断地掉下来。天空是那么清澈,星星是那么明亮。”张宏霞如此形容她的美丽山乡。
 
  浪漫之外是琐碎的现实。比如她常常一个月不能洗澡。刚开始养雁的时候,她每天待在粪堆里,体重降到74斤,最大的梦想就是泡一次温泉澡。
 
  张宏霞说,没有这3年的乡村生活,她或许永远不了解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王家湾给她最大的收获,是有了一颗平常心并变得坚强。
 
  据报道,在有关单位的支持下,张宏霞引进帮扶资金20万元解决了村民的吃水难,又在交通部门支持下给村里修通了3000米水泥路。她的非洲雁养殖合作社吸纳了全乡300户村民入社入股,村民户均年收入增收1500元。直到今天,她还坚持每周到乡小学上3次英语课。
 
  张宏霞说,她以前的梦想是千方百计增加村民的收入,不过现在她认为,王家湾根本性的改变是人才的回流。如果年轻人继续“出走”,这些村庄最终会慢慢消失。她希望山村“回归”一批有理想、有技术的年轻人,能够组成一支团队,彻底改变贫困状况。
 
  令张宏霞感到高兴的是,一位在外打工的小伙子回到了村庄,也开始养殖非洲雁。这个小伙子名叫刘亚东,之前在市里开铲车,每月工资4000多元。谈起为何回村,刘亚东说,外出打工没有保障,而养殖大雁是自己的事业,再加上村里鼓励养雁,销售有保障。
 
  村里妇女郭忠荣也令张宏霞欣喜。郭忠荣去年养了600只非洲雁,利润近两万元,今年准备再养400只母雁。这位养殖大户告诉记者,她想用卖雁蛋的钱买台电脑,“山里这么多水果,我想利用网络卖水果。现在不会用电脑,但我可以学”。
 
  提起张宏霞,闫家村60岁的村主任刘汝明用了“佩服”这个词。他说:“一个城里来的小姑娘,为了村民致富跑前跑后,也不讲究吃穿。她对待村民很热情,谁家困难了,都会想办法去解决。”
 
  刘汝明认为,农村缺乏懂科学知识的大学生,需要年轻有为的大学生在这里扎根。宣化县主要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现在老百姓认识到,在山区靠过去传统经验和技术,搞一些传统的种植不行了,必须走一条科技创新的路子,张宏霞在这方面起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用。
 
  河北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透露,目前全国有22万在岗大学生村官,其中河北省1.1万名。他们和西部志愿者、“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统称“服务基层四项目人员”,基本作用是:为新农村建设输送一支重要力量,为基层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储备一支重要力量,同时也是当代大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的需要,树立了大学生到基层一线锻炼成长的一个重要导向。
 
  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村官论坛发布的《2014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指出,截至2013年底,全国有近3万名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创业,领办创办创业项目2万多个,领办合办合作社5200多个,为农民群众提供就业岗位26.6万个。同时,通过创业或创建合作社,大学生村官个人认为组织能力得到提升的占59.57%,协调能力得到提升的占57.69%,领导能力得到提升的占47.9%。发展报告还指出,截至2013年底,全国担任乡科级及以上职务的村官大学生有4338人,有74197名大学生村官进入村“两委”。
 
  这位负责人表示,他没见过张宏霞,但经常读到她的故事,认为她是大学生村官“知识+技术”、“吃苦+服务”、“梦想+追求”的一个代表,是大学生村官制度撒在美丽山乡的一粒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