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大到北大荒:听大学生村官陈敏讲述选择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佚名

  福建小伙子陈敏生来共青农场一年,说起话来已经带着东北味儿了。

  从北京大学到北大荒,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一次“非主流”的人生选择。

  当很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涌进大城市择业的时候,生在南方的北大毕业生陈敏生却走进北大荒,选择在共青农场做一名村官。

  如果走很多人都羡慕的生活道路,陈敏生可以选择留校,也可以进国企,每天西装革履,做一个在写字楼里享受空调风的白领。

  “人生有多种选择,适合自己的并不多。”这名北大毕业生用带着东北味儿的普通话说。

  陈敏生的北大荒故事,要从一次画展说起。陈敏生硕士研究生毕业前,适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宝泉岭管理局在北京举办一次画展。陈敏生应从北大荒走出来的同学之邀,一起去看画展,偶遇管理局党委书记刘炳东和局长刘长友。管理局的两位领导很喜欢眼前这个身材瘦削的南方小伙子,当场就对陈敏生抛出了“橄榄枝”,邀请他去农场走一走。

  带着好奇心和新鲜感,陈敏生来到宝泉岭管理局,走进共青农场。他来到共青农场场史馆,听这里的人讲述50多年前第一批青年志愿垦荒队员的故事,也知道这片土地上生长着一种精神叫青年志愿垦荒精神。

  他有一个创业梦想,因此,他不甘于过很多人所说的稳定生活。“之前从来没想过要来农场创业,可是感觉这块土地如同一块磁铁,一下子把我吸住了。”陈敏生有些“着魔”。

  此时,他的心仍然有些摇摆不定。毕竟,他是一个南方人,没有经受过东北天寒地冻的气候,而且黑龙江离老家还这么遥远。

  然而,当一望无际的稻田展现在陈敏生眼前,他的腿如同陷在了地里,怎么也拔不出来了。他想起儿时在福建农村看到的梯田:“这是多么不一样的场景。”他心底里对土地的深情也一下子被唤起。

  2011年,27岁的北大硕士毕业生陈敏生,决定留在北大荒,扎根共青农场。为了这个人生选择,他要远离大都市,远离家乡。甚至,放弃了一段眼看着就要有结果的爱情。

  虽然来共青农场仅仅一年多,陈敏生已经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农场的大道小路。自行车骑坏了,他就每天徒步行走在田间地头。

  “说实话,这条实践理想磨砺成长的基层之路也有很多辛苦。”陈敏生说。东北的低温曾使他面部神经麻痹,饮食都成问题,每天必须接受针灸治疗。

  但是,陈敏生还是觉得,“来共青农场,值得”。

  在共青农场,陈敏生不再能经常进电影院看他喜欢的艺术片,“却可以在与淳朴群众的接触中,感受并直接参与那一部部触动心弦的大片”;在这里,他不再能经常感受大城市车水马龙的喧嚣,但是他每天都能享受最纯净的自然风光。

  而且,这里还有陈敏生在别的地方感受不到的独特精神。“青年志愿垦荒精神是‘忠诚、奉献、拼搏、奋进’。共青农场人身上有‘宁可透支生命,也不拖欠使命’的豪气。在我理解,这种精神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懂得感恩和奉献。不应该认为,我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得不到的就是社会欠自己的。如果不奉献和付出,哪有收获。更何况,我们的环境不是当年北大荒的一穷二白。我们也不可能再去吃他们吃过的苦了。”

  更重要的是,陈敏生在共青农场找到了他的事业。这片土地的未来给了这个年轻人希望。

  “我有幸走进了这幅波澜壮阔的画卷里。”

  在这个南方小伙子身上已经透出些许东北汉子的气概,然而,他的言语之间依然流露着北大学生所特有的文儒气质。

  他对北方红色共青城有美好的憧憬:“生活在这里的人比较富裕,城镇化水平很高。这里的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很丰富,他们会坚持一种信仰。”

  说起未来北方红色共青城的产业发展,陈敏生更加兴奋,声调也提高了: “我认为,共青农场可以发展观光农业,吸引更多的游客。这里一定会是绿色和有机农业产区,生产和加工安全的粮食和食品。我还觉得,未来我们可以发展生物科技,做健康的保健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