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张长江:梦想在田野上放飞

来源:开封日报 作者:王刚 杨治国

    他曾是一位电视工作者,肩扛摄像机,用镜头捕捉着尉氏县近几年发展的精彩。然而,正当许多年轻人都羡慕他时,他却不顾家人的反对,在同事不解的目光中,主动接受组织的选派,到尉氏县庄头乡高寨村当起了“村官”。他,就是尉氏县广播电视局专题部干部——张长江。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作为第一批大学生‘村官’,我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我将时刻牢记党组织的重托,不忘自己肩负的使命,以‘当好群众的学生,做好村支部的助手,当好新农村建设的参谋’的决心,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中,锤炼思想、提升本领、增长才干,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在尉氏县首届大学生“村官”论坛上,张长江的话铿锵有力。而在实际工作中,他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2007年12月18日,张长江被选派到庄头乡高寨村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后,就迅速进入了角色。他白天到田间地头,晚上到村民家中,听民声、察民情、解民意,并很快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自己的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发展农村经济,提升村民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高寨村辖3个自然村,有323户1365口人,耕地2580亩。在近几年的农业结构调整中,该村大部分村民靠种植大棚韭菜、香瓜、茄子、冬瓜等经济作物,渐渐富裕了起来。但由于个别村民没有系统掌握科学种植和病虫害防治知识的要领,同样一棚蔬菜的经济效益却差别很大,为此,张长江经过多方努力,将市、县农业部门的专家请到村里,白天在田间地头对村民进行现场讲解,晚上则在村民学校对村民进行系统培训。他还自己出钱组织村里的食用菌种植户到兰考、通许等县参观白灵菇的种植,使村民很快掌握了相关的种植技术。为进一步帮助村里做强做大蔬菜种植产业,他还及时与县农业科技部门联系,充分利用农业网站发布高寨村瓜菜供求信息,扩大高寨村影响面与知名度;引导村民在原有韭菜协会的基础上成立香瓜协会,建立了高寨村瓜菜批发市场,彻底解决了群众的卖瓜、卖菜难问题。目前,该村仅瓜果蔬菜一项,人均增收就有2000多元。

俗话说:“富了口袋,不能贫了脑袋。”为提升村民素质,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张长江充分利用村里的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设备,定期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学习党的有关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和农业科技知识,进而提高了党员干部的理论素质,增强了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去年冬天,在贾鲁河治理工作中,部分村民因土地征用补偿款兑现问题准备上访,张长江得知后,及时组织村民收看远程教育中有关土地法的课件,使他们懂得了依法办事的重要性。后来,在乡党委的支持下,村民们很快拿到了土地补偿款,从而化解了一起群体性上访事件,党支部的凝聚力也得到了增强。

高寨村村民虽然富裕了,但集体经济却很差,村上几乎没有一分钱。在今年3月份的村容村貌集中整治活动中,由于一些必要的费用无处开支,张长江就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垫付。群众心中有杆秤,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大干苦干,短短几天,全村面貌就焕然一新。为建立村容村貌长效保洁机制,他又因势利导,配合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在村里设立了垃圾中转站,配备了保洁员。今年6月,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吉炳伟到高寨村调研大学生村干部工作时,对其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心系群众,多办实事。”这是张长江下村任职时,给自己定的一条工作原则。记者在翻看他的村情日记时,看到了这样几件事:4月,利用网络帮助村民销售银杏树2000多棵;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带头捐款100元,在他的带动下全村群众为灾区捐款3354元;麦收期间,协调县城一商家为全村24名老党员及困难群众送去了慰问品和夏收夏种必需品;8月,在他的帮助下,村里张凯、王学兵等7名辍学者又重新走进了职业中专学校……

“自从担任高寨村党支部副书记以来,张长江不论干什么事情,总是踏踏实实、兢兢业业、默默无闻。300多个日日夜夜,他总是风雨无阻,每天都带着感情下去,带着问题回来;带着解决问题的方法下去,带着新的思索回来。他用智慧和汗水描绘着自己的梦想和人生,用一言一行践行着自己的诺言。”采访中,该县组织部组织科科长宋领安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