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高新区 2009年选聘“大学生村干部”举行面试

来源:高新区 作者:佚名
    8月30日一大早,69名考生从四面八方涌向高新区2009年“大学生村干部”面试考场,准备参加人生历程中一次“机不可失”的“考试”。

 

    经过前一段的笔试选拔,这些“姣姣者”是从200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的。按照选聘工作方案,面试人数是按拟选聘人数1:1.5比例确定的,经过报到、抽签等环节,考生们在或从容淡定或紧张不安中进入面试环节。由管委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面试评委组本着对高新区事业负责,对高新区新农村建设事业负责,对考生负责的宗旨,进行评判。

 

    考试现场布置得严肃而大气,红色条幅“沉着、细心、冷静、缜密”的字眼令考生倍感亲切。面试题目分客观题、主观论述题、评委提问三部分组成。“城中村改造,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村民自治选举高新区支柱产业,新农村建设方针,何谓个访、采访、群访”等一系列与我区目前发展现状吻合的主客观考题给了考生们一次认识高新区、思考高新区、解答高新区存在问题的机会,一个个看似普通的考题寓示着考生们从掌握书本知识为主的“学生状态”进入到“准大学生村官状态”的过渡。

 

 

    “后生可畏”“后生亦可教”。一半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这批“大学生村干部”面试考生,就客观题、主观论述题进行了不同角度的阐述、回答。评委们一道道既犀利又务实的“问题”,充分调动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才华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
    经过20年创新、创业、开拓、发展,如今的郑州高新区已跨入全国高新区军团中4个仅有的创新型科技园区行列,夕日的纵横驰骋、招商引资、跨越发展已如创业历程的“点点滴滴”散落在晶莹璀璨的奖杯上。而今尖兵渐远、追兵渐近的高新区竞争格局已“箭在弦上”,如何引进、输入新鲜血液使这片创业创新的热土再创佳绩,再举辉煌成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人思维过程中的“系统工程”。人才储备也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国家大政方针出台、社会经济状况巨变、阶段性转折期及矛盾突出阶段,尤其注重人才的积累、锻造、磨砺,使人与时、人与势相融,事与时,事与态相汇,真正起到于“大浪陶沙”鳞选事业发展合适人才的作用。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不甚乐观。这批有志于扎根基层,从了解中国农村开始进行人生规划的学子,是在高新区事业跨越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关头,加入到建设管理大军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是新世纪党的人才实施战略布署的重要环节,更是事业壮大、开拓发展的“后备力量”,是人才梯队建设的组成部分。
    始于2008年度的该区“大学生村干部”选聘工作,既是该区执行国家政策之举,更是基于该区形势发展的“大势”而产生的一项“人才举措”,是高新区中长期发展人才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从现有的首批38名“大学生村干部”工作看,应该说,“大学生村干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传播理念、 沟通输导、改变格局、化解矛盾、储备力量…..”的效果。
    区党委决定,连续3年选聘“大学生村干部”的举措是基于我区“转型、跨越、腾飞”的目标做出的科学决策,同时也是郑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今,规划面积达2000多平方公里的郑州新区大旗烈烈,排山倒海的资源聚集强度超乎寻常,密切关注之余,研究我区性质定位,产业特色,从中挖掘出“错位经营”的科学理念,从而“杀出一条血路”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39个行政村是高新区未来发展的“大后方”,是高新区摆开架势,拉大框架,集聚产业,推进发展的宝贵资源,为这些“物质资源”配备“人才资源”的“大学生村干部”意义可见非同一般。

 

    面试进行中,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建国亲临现场,督导检查面试情况,区党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樊福太对面试现场运行情况进行简要汇报。
    党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樊福太、管委会副主任吴永昭、管委会副主任廖义芝、党委委员,工会主席崔光琳、纪委书记张家德、管委会副主任贾有林作为评委参加了此次“大学生村干部”面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