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然:会“抢”柴油的大学生村官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应志刚
    张天然2007年毕业于常州工学院外贸英语专业,经省委选拔,被派到全省1011个经济薄弱村之一的徐州市铜山县单集镇洪楼村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村主任。一年之后,张天然的工作不但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更是赢得了当地农民的信任,被全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实现一个女大学生到村党支部书记的华丽转身,张天然用“坚持”诠释了一个大学生村官的酸甜苦辣,她说:“当村支部书记,不仅脏活、累活都要冲在前面,还经常碰上烦心委屈的事,有时直想哭。但想想自己是支部书记,是村里的主心骨,还是咬牙坚持下来。”

  负重才知艰辛

  艰辛催人成熟

  张天然依然记得那个“麦收的日子”。2008年5月,张天然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一上任,就遇到夏收夏种夏管,农村最繁忙的时候到了,“这无疑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最严峻的考验”。 那一年麦收期间多雨,张天然拿着抄好的天气预报一家一户地去劝催,可有的村民就是紧不起来。6月8日,镇党委书记朱信军给张天然打来电话,“你们村怎么还没麦收?”张天然回答说已经联系了收割机了。“机子不落地,都是零”,电话那头,朱信军异常严肃。张天然慌了,赶紧召集村干部开会,分成几个组组织农户收割。原村支书周伯峰给她出点子——“大型收割机是三夏最紧俏的东西,你快去路上拦,从别的村刚收割完的,肯定在路上跑着呢!” 

  张天然在一篇日记里写道, “为了拦到联合收割机,我常常跑到几里以外的地方,给正在汗流浃背的机主递烟送水”。

  收割机拦到了,还有一样在这期间最金贵的东西——机用柴油也需要去“抢”。张天然描述,“收割机拦来了,没有了油,立马就得停,我都要及早骑上电动车带着大油桶到供油站排队打油。那些天等油用的人太多,我排在长长的队伍里,在烈日下汗雨如注。”“有一次,因为油桶偏重,我又心急火燎,刚骑上车便重重地摔在硬硬的石子路上,右腿大片划擦,疼痛钻心。我努力地挣扎起来,扶起车子,整好油桶,用手背抹去满眼的泪水,赶紧又踏车上路。”

  带领农民创收

  提供就业岗位

  张天然的付出,当地的农民都看在眼里。刚到洪楼村的时候,张天然与天津绿丰公司驻徐州办事处取得联系,达成出资盖棚、技术全程指导、黄瓜制种回收的协议。带领农民建起了70多个黄瓜制种大棚,每亩纯收入超过4000元,村民人均增收600多元。在此基础上,张天然又积极向村“两委”建议动员村民发展养殖肉鸭项目,连片建起了60多个鸭棚,使56户农民实现规模肉鸭养殖,并与临近的肉鸭宰杀场签订了供应协议。仅此一项,洪楼村民人均纯收入就增加3120元,同时还为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360多个。

  张天然语录:“到农村去,是我们在人生关键阶段的正确选择,我愿成为‘永久牌’大学生‘村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