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工作体会:只做对的不怕难的
“只做对的,不怕难的,不为失败找理由,只为成功找方法。”这是我听领导讲得最多的一句话。结合基层工作经历理解,深有体会。
最近,为了推动寺背自然村改造工作,需要全面了解村民动态和意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我和村小组长及几个党员一道,进行了挨家挨户的走访调研,目的是向村民解释城中村改造的意义,宣传改造政策草案内容,同时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由于村民对改造工作并不十分了解和支持,存在许多质疑和反对声音,因此,走访之前我就跟大家交代了几点:一是态度要耐心、和气,不能跟村民争吵;二要牢记目的是宣传政策、倾听民声、搜集建议,不能随便作承诺;三是是方法要灵活,做宣传好改造政策。
雨过天晴,踏着略带泥泞的路走在村落中,每到一家都要自我介绍走访目的,同时要不厌其烦地重复相同的内容,一句话要重复上百遍。就这样,一天走访了30多户人家,最后回到家,发现自己的嗓子都快冒烟了,一句话也不想说。累归累,但是本次深入走访,却是收获颇丰。村民的建议五花八门,总的来说有几个方面:
一是发现原来的丈量数据存在很多误差。村民反映说,这里可能有丈量方法问题,但也存在“人情”关系,某些细节,使得村民对干部的印象打了折扣。
二是不少村民虽然理解改造的好处,却不原意拆房改造。因为大家习惯了现有的生活方式,喜欢独栋独院的房子,很难舍弃已经拥有的一切。部分村民不愿意住安居房,认为6层的房子太高,不原意爬楼,建议安居房不能超过四层。此外,部分困难户反映拆迁后无钱买安居房和装修。
三是村民对还建标准有异议。很多村民要求 1:1还建,要求拆除住宅还建安居房,拆除店面还建店面。
四是村民对补偿标准有异议。村民要求房屋按市场价补偿,认为2万元/亩征地费、360元/平米房屋货币补偿标准太低,要求另选地点安置厂房。
五是部分村民反映安居房层高太低,应该达到3.3米左右。
六是部分村民对于户口不在本村而在本村有房的拆迁补偿政策不满意,认为标准太低,要求和本地户口一致对待。
七是部分村民提议,由政府统一规划设计,但由村民按图纸自主筹资建房。
调研回来后,我把详细情况跟村罗书记和镇陈书记作了详细汇报。陈书记听后,笑了:怎么样,基层工作复杂吧?他感叹说:“有时干部想为老百姓做点好事都很难啊。本来一个很好的政策,长期来看是对村民、对集体发展有益的政策,但如果得不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的话,便难以开展,难以成事。但我们只做对的,不怕难的,关键是要找到方法。”细细分析,改造工作难推进,跟某些社会现象密切相关,值得深思。
一是村民都知道改造是好事,长期来说好处多多,但是,大家都不会从全局角度去思考问题,只会从自身利益上考虑:我损失了多少或者我能从中获利多少。于是,谁都巴不得借改造机会要价高一点。二是在工作中,确实有部分干部工作方法不对,过于粗暴或者利益天平失衡,缺乏公平公正立场,给老百姓带来不良印象。三是公众被媒体舆论误导了,本来,媒体帮老百姓呼吁说话是好事,但是,在媒体的报道方式上,给公众的印象是,政府做得对的就是理所当然,很少有人去做正面报道,也很少有人对正面报道感兴趣。可一旦某地出了点纰漏或者腐败现象,媒体就争相报道,诸如政府低价征地高价拍卖从中赚了多少,谁谁从拆迁、征地、改造中贪污了多少……本来是极少数的反面个案,经过连篇累牍的报道,给人感觉却好像遍地开花,腐败取出不在,真善美没有得到好的弘扬,而社会的阴暗面便被无限放大。无形中,民众被舆论误导,政府部门推到了民众的对立面。久而久之,民众与政府、干部就之间就形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墙,干群关系日渐疏远和紧张,基层工作的推进就愈加困难,哪怕是好的政策,也很难顺利实施。
基层工作的艰难是众所周知的。上级交待的任务必须保质保量完成,而基层又遇到群众的不理解或抵触,基层镇、村干部如同夹在中间的饼,该圆的时候你就得圆,该扁的时候你就得扁。城中村改造,无论从加快城镇化进程还是从该村发展前景看,改造是必然的趋势,不改就没有出路。但是,改造又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一是要按照既有文件和政策执行,不能随意超标,要考虑已经实施的村,如果个别村脱离现有标准特立独行,所推行的安置政策与别人不同,那么将会引起很大反弹。二是村民对现有安置补偿政策不愿意接受,客观情况需要灵活变通。怎么办?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句话说的好,发现问题是水平,解决问题是能力。作为基层干部,首先要有好的心态。那就得摒弃消极的心态:上面任务压着,下面遭遇抵制,这个也难做,那个也行不通,自己没得利,两头不讨好……要树立积极的心态:只有逃避问题的人,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工作虽然难做,但是要耐心、要创新方法,不要只看到困难,要看到每次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以激励自己——这个难题都能解决,还有什么难题解决不了呢?要善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找出更好的办法。基层工作要灵活变通,善于做思想工作,化解矛盾。这里不能说有什么捷径,但是绝对有规律和方法。以寺背村改造项目为例,工作遇到难题,首先要善于抓关键问题、关键人物,其次要积极争取支持者,逐步解决问题。
一要抓关键问题。改造过程中,群众最关心的是什么?群众反对最多的是什么,群众最想得到的是什么……只有明确了大家心里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政策,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待问题梳理好了之后,便可理顺思路,采取给村民算改造前后的收益账、看临村改造成功例子(如王家村、彭家村)、做改造前后的对比等方法让其明白道理,达成一致意见。
二要抓住关键人物。在矛盾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哪些关键人物?就是那些在群众中有威望的人物,比如村小组长、党员、企业能人、辈分高者。赢得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因为,依靠的他们的影响力还能带动以大帮人,其余的问题便势如破竹。因此,下一步工作,就需要多走访这些人,多和他们沟通。
三要争取内部“同盟军”。所谓内部同盟军,就是要把支持改造的村民先争取过来,巩固这一群体,扩大这一群体的数量。
四要争取外部支持。在工作开展有难度时,缺乏帮助时,往往需要寻求外部帮助。比如,可以寻求镇、村干部支持,请他们出谋划策,请他们对一些关键人物做拜访与说服工作。同时可以通过媒体宣传、通过成功改造过的村、社区做典型案例对比等方法来获得村民更多的支持。俗话说,政治即人治,行政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人”的努力;同样,人治需要有政治的思维,争取外部支持与内部同盟军的方法,这便是活生生的“政治”。
有人抱怨说,基层工作繁琐、复杂而且费力不讨好。这些牢骚恰恰说明了基层工作难点和挑战性,或许,经历了真正基层锻炼的干部才能真正了解基层,才能真正能迅速成长起来。接下来的工作很繁重,我打算首先把村民反映最多的问题梳理出来,根据不同的问题作答,整理成“寺背村改造问答”宣传(册)单,发到村民手中,让村民对改造的好处、改造政策和改造方法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基层工作无易事,但是,只要我们坚信,只做对的,不怕难的,细心发现问题,耐心面对问题,灵活解决问题,就一定会取得进步。
【相关连接】
大学生村官工作体会:服务基层磨练自我
六个月来,在乡领导的关心和培养下,在村两委班子的帮助下,我已经基本适应了乡里、村里的实际生活,实现了工作和学习的双提高。回顾这半年来我所经历的一点一滴,那些记忆依然使我感到无比新鲜,充满着挑战性。
http://www.54cunguan.net/zhushou/tihui/201005/19213.html
【原文连接】
http://www.54cunguan.net/tougao/201006/19901.html
- 大学生村官秦斌工作感悟在农村锻炼成长 (2010-06-03)
- 大学生村官:践行宁都精神托起群众的幸福梦 (2013-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