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农村人才战略系列报道:不拘一格降人才
中央一号文件给“新型农民”做了三个界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这就说明,我们在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如何设法改变农民的知识结构已成为关键,在此背景下,作为“新型农民”的领路人——村干部们的知识结构改变更是迫在眉睫。
大学生当“村官”
9月3日这天,郭巍起得很早,因为这是她参加工作第一天上班。郭巍的单位是宽甸镇东门外村委会,职务是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在一个多月前,刚从辽宁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的郭巍,被省委组织部确定为选聘生,并被分配到自己的家乡任职。与此同时,全省还有375名和郭巍一样的优秀大学生被选聘到村任职。这也拉开了我省为新农村建设储备管理人才的序幕。
第一天到村里上班,郭巍还有些不适应,可能是年龄上的差距,使她与其他村干部的沟通有些困难。但郭巍表示,自己有适应村里工作环境的心理准备,在上岗之前,他们接受过统一的培训,对村级党组织和村委会的现状有充分的认识。大三时,郭巍成为中共预备党员,在学校里,不管是专业知识,还是社会实践能力,她都能称的上佼佼者。她告诉记者,在选聘生的政策下来之前,她就已经决定回自己的家乡工作,她最想成为一名老师。据她了解,从宽甸走出去的学她这个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很多都选择去南方或者一些比较大的城市就业,但家乡的发展更需要他们。眼下,她想借助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当地发展棚菜生产的村民建立网上销售渠道。
记者从市民政局基层政权管理处了解到,我市村“两委”成员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205人,占38.1%,其中本科学历的19人;具有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783人,占24.75%;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1175人,占总数的37.15%。从以上这一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低学历的村干部比重还很大,“除了要从高校直接选聘优秀人才到村里工作,还应该挖掘更多的本地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充实到村干部队伍里”,市委组织部一位工作人员说,借助大学生进村工作的契机,各级政府也应多培养和发现本地的大学毕业生,支持他们到村里工作。据了解,我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今年开始,将连续选聘5年,累计选聘1881人。
及时“充电”
1995年,有高中学历的周成,在刚进村里担任民兵连长时,还是个毛头小伙子,那时,他压根儿就没想过上大学的事儿。但在2000年,他的想法有了改变。因为工作认真,办事稳妥,群众基础好,老支书和镇里都希望他能尽快在村里挑起“大梁”,而这时正赶上辽宁省刊授党校面向村干部招生。他知道,村干部最大的责任应该是带领农民发展产业促增收,于是他把目光锁定在经济管理专业上。2003年专科毕业后,周成又继续学本科。2004年村“两委”换届选举,他被选为东港市椅圈镇高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2007年起连任。
通过在刊授党校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当地的实际,周成积极引导本村农民发展食用菌产业,并组织成立了食用菌生产专业合作社。如今,合作社已经带动近千户农民进行规模化生产,年人均增收在3000元以上。除此之外,他还是椅圈镇最早倡导村级党组织廉政建设的村干部,通过构建村干部廉政体系,加强村干部与村民的沟通,实现村干部无障碍办公。
事实证明,村干部们一边进行管理实践一边“充电”学习,可以给当地的生产发展带来新变化,也通过他们给农民带来新的发展理念。但是,像周成这样能有机会在村干部的岗位上及时“充电”的人还不是很多,采访中,一些村干部表示,如果有学习的机会,他们绝不会错过,即使以后不担任村干部,做个新型农民也受用。所以,有人建议,有关部门能不能在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同时,也考虑开设一些管理类的培训班,为村干部们开阔一下眼界。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更注重于生产发展的实效,所以对村干部的选择也不再被旧观念所束缚,那些“家族式”的选举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大家认可的是村干部如何给村民带来经济发展的实惠,这就给那些年轻的、有新观念、文化水平高、具有一定经营能力的人提供了展示的舞台。这也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村干部的后备干部培养上多开动脑筋,让更多的有志于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管理人才能够顺利的过渡到适合的岗位上,发挥其作用。
- 大连27日起招考350名大学生村官 (2007-06-27)
- “一村一名大学生”叫响盘锦 (2007-06-27)
- 1582人符合条件通过审核 大连59名研究生争当村官 (2007-07-15)
- 大连1639名大学生竞相当村官 (2007-07-21)
- “娃娃”妇女主任“大嫂”队长都服(图) (2007-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