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千余大学生村官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杨广现

核心提示:2007年年初,安阳市委组织部门选拔的1000名大学生村官陆续上岗。经过两个多月的实践,现实与理想的碰撞逐渐凸现。他们中有的人浮躁徘徊,有的人踌躇满志,有的人陷在琐碎的事务里“寻找人生价值”。


  他们能给乡村带来什么,乡村又能给他们带来什么?而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背后却是这个特殊群体从大学生到“村官”生涯的艰难转身。


  一个艺术系大学生的“村官”之路


  2007年4月的一天,安阳市文峰区高庄乡文兰市庄村。清晨的阳光照耀着这个宁静的乡村,单人床、旧桌子、煤气灶及简单的炊具等几乎勾勒出吕宏业办公室里的全部线条。


  今年26岁的吕宏业现任高庄乡文兰市庄村党支部委员,清秀的面孔加上一副眼镜,在外人看来绝对不像个正而八经的“村官”。事实上,记者在该村村委会办公室见到他时,他任“大学生村官”已近两个月的时间了,此前,他通过了安阳市委组织部门的层层选拔考核。


  2006年,吕宏业毕业于郑州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一个艺术系大学生毕业之后到基层农村任职,多少让人觉得好奇,这种反应更多的体现在他的大学同学和亲朋惊诧的表情和唏嘘声中。


  “刚入村时确实经历过一阵迷茫。”坐在床头,吕宏业坦言:“既然来了,就要留下!”这个在朋友眼里特有“教养”的年轻人心里,做警察的父母曾是其年少时的骄傲,也让他从小就养成了自立的性格。为了能照顾常年工作繁忙的家人,他曾放弃了去南方院校教书的机会。


  他喜欢精致而有诗意的生活,喜欢时尚杂志,可以说这个城市孩子的生活平静而温馨,但在平淡的生活中,他的内心深处总隐隐有种冲动。2007年1月,当得知安阳市欲选拔大学生村干部到农村任职的消息后,就义无反顾地报名参加了。


  1000名大学生下农村任职


  2006年,为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吸收和储备人才,我省全面实施“大学生村干部”计划,并计划用3到5年时间基本实现每村至少有1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2006年12月,1000名大学生村干部报名工作全面展开,这样的规模在省辖市中并不多见,根据规定,凡具有国家承认的大专以上学历、年龄在30周岁以下的毕业生均可报名参加。


  此前,安阳市委组织部组织科副科长梁建民曾介绍,根据规定,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可直接进入面试环节,采取“双向选择”与组织确定相结合的方式,由县(市)区组织人事部门确定任职岗位,与任职村所在乡镇签订聘用协议。


  “村官”选拔得到了大学生的踊跃报名。记者采访中发现,在严把选拔质量的同时,组织科还建立了相应机构专门负责“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工作,并制定了不同的优惠政策。根据规定,正式党员一般安排担任村党支部委员职务;其他一般安排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大专毕业生试用期间每月补贴550元,本科毕业生每月补贴600元,每月提供112元的养老保险金。


  此外,在招考国家公务员和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时,采取适当增加分数或确定部分专用名额等优惠政策,优先录用。工作成绩特别突出、特别优秀的,可按有关程序提拔担任乡镇领导职务,享受相应职级待遇。
  在乡村田野中体会成长


  4月13日,在文峰区高庄乡政府宽敞的会议室里,记者见到了在这里任职的13名“大学生村官”。牛仔裤、白T恤,青春的朝气写在每个人的脸上。


  “家人都很支持我,我也做好了吃苦的思想准备,这是一个了解和体验农村生活的机会。”今年2月27日,吕宏业与安阳市文峰区选聘的另外50名大学生村干部正式上岗。该区组织部副部长景瑞萍建议借鉴在校生管理经验,将51名大学生组成一个班集体,组建自我管理平台。吕宏业被任命为“班长”,并负责《大学生村官报》的出版。


  “报纸每月一期,四个版,内部发行,由四个小组轮流负责供稿与编辑,递送至各乡镇、涉农办事处及下辖村支部。”吕宏业告诉记者,这份由“大学生村官”们自己创办的报纸内容涵盖理论探讨、农学科技、青春口号等栏目,在为群众提供最新政策动向、实用农学知识的同时,还为“小同事”提供了一个锻炼文笔、展示自我的交流平台。


  “近一个月的基层工作,涉及农村违章建房、新农村合作医疗、计划生育等方面,使我深刻地体会到基层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以及重要性和必要性。”盖津店村“大学生村官”史英师如此感慨。


  “我也是在家人的支持下,抱着到基层锻炼的心理来这里的。”与大多数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村官”相比,2006年毕业于中原工学院纺织工程专业的王慧是个家住安阳市区的城市女孩。“经过较长时间的磨炼,我已经完全适应在农村工作了。”


  “在组织部门的简短安排下,我们分别被所分派村委会负责人领走,那种感觉至今难忘。”一个“大学生村官”提起当初报到时的心情依然记忆犹新,从城市走向农村,对于这些刚毕业的学生来说多少有些悲壮的意味。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资料显示,2006年安阳市选聘的1000名大学生村干部目前均已到岗,其中林州市160名,安阳县180名,滑县210名,内黄县120名,汤阴县100名,文峰区51名,北关区37名,殷都区36名,龙安区88名,开发区18名


  记者在大范围内调查后了解到,目前村里多数“大学生村官”们都是在做些填表盖章的琐事。一名大学生村官也向记者坦言,每当空闲与同学聚会时总会有些感慨,觉得自己如今的工作与当初踌躇满志的憧憬差距很大。


  “每次考试都是人山人海,每个名额都有千军万马来竞争。”这名大学生告诉记者,自己刚毕业时都是在参加各种公务员招考和招聘会过程中度过的,本来屡屡碰壁后有些灰心,但看到要招1000名大学生村官的消息后又有了希望。


  “当时俺一看是个年轻人,想着肯定不咋的。”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到来,55岁的村民朱凤海直爽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但其表示,这些“大学生村官”的加入,增强了村干部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感和埋头苦干的责任感,“对他们还是抱有很大希望的”。


  “把他们派到村里,老百姓欢迎,年轻人脑子灵活,比我们有想法!唯一不好的是他们在村里面没有实权,很多时候说话不管事儿!”一村民称,期待新来的大学生村官能够带来资金建个工厂的思想,在不少村民身上都存在。


  “很多老百姓以为我来了就可以帮助村里的人迅速致富,这需要一个过程,村子目前的经济基础太弱是个关键问题。”尽管每月只有五六百元的工资,但这并不是“村官们”计较的事情。“我们和其他干部还需要更好的磨合,在工作方式等方面还需要向老干部学习,吸取经验。”


  角色期待艰难转身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不少“大学生村官”依然没有完全完成角色的转换,有的感觉自己还没入门,甚至曾一度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当“村官”。他们在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也体会到了社会的复杂,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曾让他们迷茫,这种情况在各地的“大学生村官”中普遍存在。


  在多数人的眼里,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现实下,大学生们选择“下乡”未尝不是好事,他们有着良好的民意基础,村民期望他们能给农村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迫切需要他们改变自己的贫困状况。村民盼望有技术、有想法、有能力、能给他们带来实际收益的村干部。而大学生们的到来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基层干部的年龄层次和知识结构,为农村带来了新的信息。一些想法也正在慢慢地影响着原来村干部和村民的思想观念。


  “大学生做村官是个大胆的尝试,也是一个双赢的战略。一个政策的落实还存在更多需要改进与完善的地方,‘大学生村官’本身应该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把当村干部看作一种事业,而不只是充当打工者的角色。”有学者表示,选拔大学生村官不是权宜之计和给大学生们的跳板,而是为其提供一个在广大农村施展自己才干的舞台,从而融进农村并被村民接纳,当然这一过程会很艰难。


  如今,虽然仅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但吕宏业每提到文兰市庄村的时候总是一口一个“我们村”,但当问到他给这个村庄带来了什么变化时,他还是有些迟疑,“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会尽自己的力量和同事们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