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担任村干部工作综述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田建平
作为山西省去年首批选聘的大学生“村官”,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的樊凯辉被选举为襄汾县新城镇张槐村村委会副主任。在走访摸底中,一位大妈拉着她的手说:“闺女,你是咱村‘惟一’的大学生!”看着她惊讶的样子,大妈解释道,“咱村出的大学生是不少,但你是惟一留在村里的。”小樊说,她真切地感受到农民群众对知识和人才的渴求。
与全国一样,我省也存在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能力偏弱的弊病,打造一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已成当务之急。过去在山西,大学生到农村工作,基本上采取志愿者和下派干部两种形式,由于规模较小且组织松散,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和工作上的连续性,导致应有的作用和效果打了折扣。
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省委明确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实现每村每社区有1名大学生干部的目标。省委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扎实推进,不断探索保障其长期性、连贯性的长效机制。省委书记张宝顺作出批示,要求加强实施中的教育管理工作,省委常委、组织部长任泽民明确工作思路,精心指导选聘工作的各个环节。经过层层选拔,2006年8月,我省成功选聘了首批1192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到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担任村干部,受到了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今年8月9日,新选聘的8500多名优秀大学生村干部,又满怀豪情地踏上了服务农民、服务农村的征程。
在“市场导向”与“政策扶持”之间,构建人才回流农村机制
我省大学生“村官”计划赢得莘莘学子的积极响应,出现了10名学子争报1个职位的火爆场面。据统计,山西农业大学等6所本科院校、吕梁高专等8所专科院校,应届毕业生报名人数超过本校毕业生总数30%,有些二级学院报考人数达到毕业生总数60%以上。
据山西农业大学校长董常生教授分析,同学们的报名热情来自以下几个方面:有的认为到农村工作是专业对口,有的是出于就业压力大的考虑,但是归根结底,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立足长远的战略决策,体现市场规律的选拔管理模式,特别是一些特殊政策和优厚待遇。
为鼓励优秀大学毕业生投身新农村建设,省委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选聘为村干部的高校毕业生,由县以上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实行人事代理,免收代理费,户口可落在生源所在地,也可落在所服务县政府所在地;一经聘用,受聘人员的工资及各种福利津贴,参照所服务县全额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标准执行,并保证按时足额发放;高校毕业生担任村干部满1年的,重新参加工作后,不再实行1年的见习期,担任村干部的工作时间可与重新参加工作后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为连续工龄;受聘人员担任村干部满2年,经组织考核合格,报考我省各级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在笔试总分中增加5分,报考省属院校研究生的,在总分中增加10分;今后在县、乡招录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要优先从经过农村实践锻炼的大学生“村官”中选拔。
今年三四月间,省委组织部和省教育厅还从去年选聘的大学生村干部中选出9人组成宣讲团,分赴全省23所高校进行巡回演讲,畅谈在农村工作的艰辛和收获。优秀大学生“村官”的精彩人生画卷,让青年学子为之倾倒,激发了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的热情。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的史永杰,放弃了到国有大型企业工作的机会,报考了“村官”,他自信地对记者说:“农村需要人才,农村能够给我提供施展才华的宽广平台!”
在“适应水土”与“生根开花”之间,发挥大学生“村官”战斗力
程永进毕业于山西中医学院,去年8月担任太谷县任村乡郝村村委主任助理。小程除了完成村里的工作之外,每周还要到乡里汇报工作,乡里定期对其工作进行检查。据任村乡党委书记武爱忠介绍,乡里在加强日常管理的同时,还积极为他们搭建施展身手的平台。如今,小程成为乡里写材料的好手,另外2名大学生 “村官”则在乡里的农家旅游、葡萄基地建设中大显身手。
为使大学生“村官”能尽快“适应水土”,并且“生根开花”,各市边摸索边规范,在选拔、培养、管理、帮带上渐成机制:有的把选聘的大学生“村官”纳入乡村干部管理的范畴,通过采取集中培训与平时教育相结合、跟踪培养与重点帮扶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把他们培养成政策法律观念强、市场经济意识强、科技兴农本领强、带头致富能力强的新型村干部;有的建立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联系高校毕业生村干部制度,关心支持他们的成长和进步,鼓励帮助其发挥专业优势,领办和创办致富项目;有的建立大学生村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规定考核情况要装入本人档案,作为今后奖惩、升降的重要依据。
为使受聘人员真正发挥作用,我省规定,大学生“村官”中的中共正式党员,一般安排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或党支部委员,预备党员和非中共党员,一般安排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或依法选举为村委会副主任。据统计,两年来,全省选聘的近万名大学生村干部中,有1120人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有8585人担任村委主任助理或被选举为村委会副主任。大学生“村官”李学军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他放弃了光鲜体面的“白领”工作,来到壶关县龙泉镇西街村担任党支部副书记,小李的辛勤工作赢得了广泛认可,还兼任了村里所在乡镇的党委委员。
广阔天地播火种,三晋田野沐新风。如今,一批科技推广带头人、市场经济闯路人、文明创建引领人,正在大学生“村官”中应运而生。山阴县大学生“村官”张文达靠知识为奶农挽回1万多元损失,村民凡事都愿意让他拿个主意;壶关县大学生“村官”李学军在村办企业管理中独当一面,启动了村民素质提升工程;刘琛琛是广灵县的大学生“村官”,她从倡导村民养成文明生活习惯做起,组织了 “读书会”“文艺队”“健美队”,乡亲们称她是“文明使者”……
在“短期行为”与“长效机制”之间,保障制度的长期性、连贯性
大学生“村官”工程绝非权宜之举,而是一项长期的制度性建设。如何才能让数以万计的大学生“村官”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踏踏实实地在农村广阔天地里发挥应有的作用,一直是我省选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打破了身份限制,是我省选派工作的一个突出特点。选聘的大学生实行聘约管理,由毕业生所服务的县(市、区)及有关乡(镇)与毕业生签订聘任合同,合同期一般为3年,受聘人员每年与服务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年度工作考核。同时增强了规定的灵活性,服务期满后可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意愿续签合同,服务期内本人因参军、入学、考取公务员和被事业单位录用需要终止合同的,只要本人提出书面申请,报县(市、区)委组织部审批即可解除合同。
“省委的这些规定,体现了‘入口要严,出口要宽’的思想,消除了大学生‘一条道上走到底’的思想包袱。”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强调,大学生“村官”作为一项长期的制度性建设,更重要的是指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培养、使用制度要长期坚持下去并不断完善,确保农村基层组织能及时、不断地补充新鲜血液,而不是某个特定的大学生长期甚至一辈子“扎根”在某个村子里。同时,要拿出有效的措施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努力营造暖心留人、干事创业的环境和氛围。
与全国一样,我省也存在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能力偏弱的弊病,打造一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已成当务之急。过去在山西,大学生到农村工作,基本上采取志愿者和下派干部两种形式,由于规模较小且组织松散,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和工作上的连续性,导致应有的作用和效果打了折扣。
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省委明确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实现每村每社区有1名大学生干部的目标。省委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扎实推进,不断探索保障其长期性、连贯性的长效机制。省委书记张宝顺作出批示,要求加强实施中的教育管理工作,省委常委、组织部长任泽民明确工作思路,精心指导选聘工作的各个环节。经过层层选拔,2006年8月,我省成功选聘了首批1192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到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担任村干部,受到了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今年8月9日,新选聘的8500多名优秀大学生村干部,又满怀豪情地踏上了服务农民、服务农村的征程。
在“市场导向”与“政策扶持”之间,构建人才回流农村机制
我省大学生“村官”计划赢得莘莘学子的积极响应,出现了10名学子争报1个职位的火爆场面。据统计,山西农业大学等6所本科院校、吕梁高专等8所专科院校,应届毕业生报名人数超过本校毕业生总数30%,有些二级学院报考人数达到毕业生总数60%以上。
据山西农业大学校长董常生教授分析,同学们的报名热情来自以下几个方面:有的认为到农村工作是专业对口,有的是出于就业压力大的考虑,但是归根结底,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立足长远的战略决策,体现市场规律的选拔管理模式,特别是一些特殊政策和优厚待遇。
为鼓励优秀大学毕业生投身新农村建设,省委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选聘为村干部的高校毕业生,由县以上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实行人事代理,免收代理费,户口可落在生源所在地,也可落在所服务县政府所在地;一经聘用,受聘人员的工资及各种福利津贴,参照所服务县全额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标准执行,并保证按时足额发放;高校毕业生担任村干部满1年的,重新参加工作后,不再实行1年的见习期,担任村干部的工作时间可与重新参加工作后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为连续工龄;受聘人员担任村干部满2年,经组织考核合格,报考我省各级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在笔试总分中增加5分,报考省属院校研究生的,在总分中增加10分;今后在县、乡招录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要优先从经过农村实践锻炼的大学生“村官”中选拔。
今年三四月间,省委组织部和省教育厅还从去年选聘的大学生村干部中选出9人组成宣讲团,分赴全省23所高校进行巡回演讲,畅谈在农村工作的艰辛和收获。优秀大学生“村官”的精彩人生画卷,让青年学子为之倾倒,激发了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的热情。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的史永杰,放弃了到国有大型企业工作的机会,报考了“村官”,他自信地对记者说:“农村需要人才,农村能够给我提供施展才华的宽广平台!”
在“适应水土”与“生根开花”之间,发挥大学生“村官”战斗力
程永进毕业于山西中医学院,去年8月担任太谷县任村乡郝村村委主任助理。小程除了完成村里的工作之外,每周还要到乡里汇报工作,乡里定期对其工作进行检查。据任村乡党委书记武爱忠介绍,乡里在加强日常管理的同时,还积极为他们搭建施展身手的平台。如今,小程成为乡里写材料的好手,另外2名大学生 “村官”则在乡里的农家旅游、葡萄基地建设中大显身手。
为使大学生“村官”能尽快“适应水土”,并且“生根开花”,各市边摸索边规范,在选拔、培养、管理、帮带上渐成机制:有的把选聘的大学生“村官”纳入乡村干部管理的范畴,通过采取集中培训与平时教育相结合、跟踪培养与重点帮扶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把他们培养成政策法律观念强、市场经济意识强、科技兴农本领强、带头致富能力强的新型村干部;有的建立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联系高校毕业生村干部制度,关心支持他们的成长和进步,鼓励帮助其发挥专业优势,领办和创办致富项目;有的建立大学生村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规定考核情况要装入本人档案,作为今后奖惩、升降的重要依据。
为使受聘人员真正发挥作用,我省规定,大学生“村官”中的中共正式党员,一般安排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或党支部委员,预备党员和非中共党员,一般安排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或依法选举为村委会副主任。据统计,两年来,全省选聘的近万名大学生村干部中,有1120人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有8585人担任村委主任助理或被选举为村委会副主任。大学生“村官”李学军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他放弃了光鲜体面的“白领”工作,来到壶关县龙泉镇西街村担任党支部副书记,小李的辛勤工作赢得了广泛认可,还兼任了村里所在乡镇的党委委员。
广阔天地播火种,三晋田野沐新风。如今,一批科技推广带头人、市场经济闯路人、文明创建引领人,正在大学生“村官”中应运而生。山阴县大学生“村官”张文达靠知识为奶农挽回1万多元损失,村民凡事都愿意让他拿个主意;壶关县大学生“村官”李学军在村办企业管理中独当一面,启动了村民素质提升工程;刘琛琛是广灵县的大学生“村官”,她从倡导村民养成文明生活习惯做起,组织了 “读书会”“文艺队”“健美队”,乡亲们称她是“文明使者”……
在“短期行为”与“长效机制”之间,保障制度的长期性、连贯性
大学生“村官”工程绝非权宜之举,而是一项长期的制度性建设。如何才能让数以万计的大学生“村官”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踏踏实实地在农村广阔天地里发挥应有的作用,一直是我省选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打破了身份限制,是我省选派工作的一个突出特点。选聘的大学生实行聘约管理,由毕业生所服务的县(市、区)及有关乡(镇)与毕业生签订聘任合同,合同期一般为3年,受聘人员每年与服务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年度工作考核。同时增强了规定的灵活性,服务期满后可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意愿续签合同,服务期内本人因参军、入学、考取公务员和被事业单位录用需要终止合同的,只要本人提出书面申请,报县(市、区)委组织部审批即可解除合同。
“省委的这些规定,体现了‘入口要严,出口要宽’的思想,消除了大学生‘一条道上走到底’的思想包袱。”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强调,大学生“村官”作为一项长期的制度性建设,更重要的是指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培养、使用制度要长期坚持下去并不断完善,确保农村基层组织能及时、不断地补充新鲜血液,而不是某个特定的大学生长期甚至一辈子“扎根”在某个村子里。同时,要拿出有效的措施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努力营造暖心留人、干事创业的环境和氛围。
延伸阅读:
- 北京大学生“优秀村官”事迹报告会首场在农大举行 (2007-08-20)
- 热热闹闹盖新房 欢欢喜喜迎村官 (2007-08-20)
- 京郊大学生村官上岗担任法治宣传员 (2007-08-20)
- 当了村官,更要走好职业路 (2007-08-20)
- 朝阳今年招聘160名大学生村官 (2007-08-20)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