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两位大学生“村官”的沉浮启示
来源:陶忠辉
作者:湖北日报
编者按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村官”虽小,却是群众主心骨和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特别是在当前农村发展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当“村官”不易,大学生下乡当好“村官”尤为不易。
时下,国家正大力倡导大学生到农村任职,投身新农村建设,带领广大农民致富。作为我省大学生“村官”的“先行者”之一,孙敏丹、黎锦林克服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甘愿舍弃大城市到艰苦的农村奉献青春热血。因不同的经历和背景,两人的“从政”结局最终各不相同。今日本版刊发关于他们的通讯,不是以成败评说英雄,因为他们的勇敢探索与实践,已经令我们钦佩。我们希望有关各方能够从他们的“从政”启示中,关注到大学生任职“村官”的诸多深层次问题,并探索有效途径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让那些有理想、有抱负的大学生“村官”们在广阔的新农村大有作为。
孙敏丹,在洪泉村“屡败屡战”,最终被外地企业聘走
上月13日,崇阳县白霓镇。
“这就是我们县里的第一位大学生‘村官’!”当白霓镇镇长指着一位长发披肩的纤弱女孩介绍时,记者有些诧异。
“思前想后,我还是决定把憋在心里的话说出来,也是一种解脱!”孙敏丹快人快语,她曾多次拒绝记者的采访,因为不愿触及“心底的痛”。
孙敏丹的老家在该镇洪泉村4组,是当地最穷的山村。1999年,她以优异成绩考取西北大学。山窝好不容易飞出“金凤凰”,可痴爱农村的她不顾父母的强烈反对,在毕业时做出了一项惊人之举:写信给家乡的领导,要求回村建设家乡。
“家乡太穷了!乡亲们太苦了!作为当代大学生有责任和义务,为农村发展尽绵薄之力……”当初写给县长的热情洋溢的信,孙敏丹仍记忆犹新。
时任县长很快亲笔回信,并热忱欢迎她回乡发展。
2002年7月,怀着一腔梦想的孙敏丹回到老家洪泉村,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对这位“黄毛丫头”,乡亲们寄予厚望。当年9月,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她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
新官上任三把火。急于改变家乡贫穷面貌的孙敏丹,开始在洪泉村实施“新政”。
“要想富,先修路”。洪泉村到镇上是5公里的泥巴路,百姓进出饱受折磨。
孙敏丹决定筹钱修路。外出求援屡吃“闭门羹”;发动群众捐资,大家表示“花钱太多、也捐不起”。忙乎了快3个月,“修路计划”无奈以失败告终。
踌躇满志的孙敏丹并没有气馁,转而决定改善村小学条件。又一次外出化缘无果,劝说村民出钱遭一致反对,“好事”又无疾而终。
两次失败的教训让孙敏丹意识到:要让老百姓关心村里的公益事业,必须让他们的荷包先暖和起来。
孙敏丹决定带领村民们搞养殖业和果树种植。她先自己掏钱到湖北农学院学习考察,然后再组织一批村民去学技术。“你去学会了,回来再传授我们呀!”村民多以忙农活为由婉拒,孙敏丹无招以对。
此后,孙敏丹又陆续出了不少致富“点子”,然而村委会其他几位成员认为“太理想化”,得不到支持,这些“点子”多是胎死腹中。
2003年7月,“屡败屡战”的孙敏丹无奈撂下村主任“挑子”,被外地一家企业聘请做销售经理去了。
曾经豪情万丈的孙敏丹,就这样再次走出洪泉村。
几年过去,村里仍有许多人对她念念不忘。73岁的孙四明老人说:“这丫头做事泼辣、有闯劲,让咱们晓得了好多新东西。你瞧,这山上的梨树,都是她当年引导咱们种的,如今结了好几茬果啦!”
黎锦林,在外闯荡市场多年,宝塔村里写“风流”
整齐划一的三层小楼,白墙青砖绿瓦。
14日,记者走进通城县隽水镇宝塔村,映入眼帘的是清新悦目的优美画卷。
宽阔笔直的宝塔大道上,机动车道、人行道、盲道划分清晰。路边,柳树、梧桐、棕榈郁郁葱葱。
这些小楼的主人不是城里人,而是土生土长的宝塔村农民。
站在新建的别墅群旁,村支书黎锦林高兴地说,未来3年到5年,将投资建设宝塔新村、宝塔花园、宝塔科技园。5年内,全村生产总值翻两番,达到全省富裕村水平。
然而3年前的宝塔村,处境艰难。村办砂布厂由于没有品牌,仅靠“贴牌加工”利润微薄。集体经济囊中羞涩。“我甘愿做一片绿叶,回报根的养育,也为自己撑开一方晴空。”2006年3月,武大毕业后一直在深沪等地发展的黎锦林,对自己的人生目标一番慎重而深远的思索后,毅然回乡,竞任宝塔村委会主任,用自己所长带领乡亲们致富。
为此,妻子强烈反对,两人最终离异。每每提及,黎锦林无不伤感。“乡里乡亲,何必较真?”此前,村里从村务到企业管理都偏重人情化。黎锦林回乡后便开起动员会,给村民灌输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办培训班“补”管理课。同时,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章立制,“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闯荡市场多年的黎锦林,深知品牌和人才对企业的重要。他力主砂布厂引进人才,大力发展自己的品牌。然而,开始村里许多人“想不通”。黎锦林不急不躁,通过调查研究,拿出一套村民广泛认可的方案。同时,还组织村民们到外地企业学习参观,终于做通大家的思想。“我回来就是要为乡亲们谋福利。”哪家孩子考上大学,黎锦林都要登门祝贺,并送上奖金。逢年过节,哪怕是再忙再累,也要上门慰问五保户、困难户。
人心齐,泰山移。经过2多年的努力,该村所创祥麟品牌在全国业界名气飙升,村办企业产值到去年已过1亿元。
在黎锦林的带领下,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人们纷纷伸出大拇指:“这个大学生真不错!”
同途殊归,发人深思
怀着同一个梦想,走上同一条征途,孙敏丹和黎锦林却出现了同途殊归的结局。“当时只有一腔热情,实际工作能力不足。”而今已在家乡创业的孙敏丹反思:“对那些想报效桑梓的大学生,我想说:‘重心低了才站得稳’。一定要拥有扎实的知识技能,从一点一滴做起,要融入到农民中去!你才可能做大的事情!”“作为中国最需要发展的一方热土,农村很需要我们这样有文化的群体,我希望大学生到了农村之后,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够身要扑下去、心要贴上去、脑要钻进去,真正学以致用,既不辜负自己在农村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也给那些抱有期望的父老乡亲一份很好的答卷。”这是黎锦林的感言。
咸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殷德才说,两个年轻大学生“村官”的不同结局值得深思。殷德才认为,大学生要在农村广阔的天地大有作为,仅凭一腔热情、一纸文凭远远不够。首先是本人有建设新农村、回报乡亲的远大理想。其二,对“三农”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有清醒认识,对农民的疾苦有深刻地了解,对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有足够地热情。其三,有现代思想观念和专业知识本领,学会驾驭市场,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省社科院社会研究所专家冯桂林指出,作为大学生“村官”的“先行者”,孙敏丹和黎锦林身上体现出了当代优秀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不仅给农村带来了现代文化科技知识,也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新思路。当前,大学生到新农村建设一线干事创业,是时代的呼唤,是农民的期待,也是党和政府的殷切希望,需要更多人的理解、支持和宽容,相关部门也应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真正让他们“留得住、干得好”,成为新农村建设重要的生力军。(记者 陶忠辉 杨伟鸣 通讯员 埔生荷花)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村官”虽小,却是群众主心骨和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特别是在当前农村发展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当“村官”不易,大学生下乡当好“村官”尤为不易。
时下,国家正大力倡导大学生到农村任职,投身新农村建设,带领广大农民致富。作为我省大学生“村官”的“先行者”之一,孙敏丹、黎锦林克服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甘愿舍弃大城市到艰苦的农村奉献青春热血。因不同的经历和背景,两人的“从政”结局最终各不相同。今日本版刊发关于他们的通讯,不是以成败评说英雄,因为他们的勇敢探索与实践,已经令我们钦佩。我们希望有关各方能够从他们的“从政”启示中,关注到大学生任职“村官”的诸多深层次问题,并探索有效途径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让那些有理想、有抱负的大学生“村官”们在广阔的新农村大有作为。
孙敏丹,在洪泉村“屡败屡战”,最终被外地企业聘走
上月13日,崇阳县白霓镇。
“这就是我们县里的第一位大学生‘村官’!”当白霓镇镇长指着一位长发披肩的纤弱女孩介绍时,记者有些诧异。
“思前想后,我还是决定把憋在心里的话说出来,也是一种解脱!”孙敏丹快人快语,她曾多次拒绝记者的采访,因为不愿触及“心底的痛”。
孙敏丹的老家在该镇洪泉村4组,是当地最穷的山村。1999年,她以优异成绩考取西北大学。山窝好不容易飞出“金凤凰”,可痴爱农村的她不顾父母的强烈反对,在毕业时做出了一项惊人之举:写信给家乡的领导,要求回村建设家乡。
“家乡太穷了!乡亲们太苦了!作为当代大学生有责任和义务,为农村发展尽绵薄之力……”当初写给县长的热情洋溢的信,孙敏丹仍记忆犹新。
时任县长很快亲笔回信,并热忱欢迎她回乡发展。
2002年7月,怀着一腔梦想的孙敏丹回到老家洪泉村,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对这位“黄毛丫头”,乡亲们寄予厚望。当年9月,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她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
新官上任三把火。急于改变家乡贫穷面貌的孙敏丹,开始在洪泉村实施“新政”。
“要想富,先修路”。洪泉村到镇上是5公里的泥巴路,百姓进出饱受折磨。
孙敏丹决定筹钱修路。外出求援屡吃“闭门羹”;发动群众捐资,大家表示“花钱太多、也捐不起”。忙乎了快3个月,“修路计划”无奈以失败告终。
踌躇满志的孙敏丹并没有气馁,转而决定改善村小学条件。又一次外出化缘无果,劝说村民出钱遭一致反对,“好事”又无疾而终。
两次失败的教训让孙敏丹意识到:要让老百姓关心村里的公益事业,必须让他们的荷包先暖和起来。
孙敏丹决定带领村民们搞养殖业和果树种植。她先自己掏钱到湖北农学院学习考察,然后再组织一批村民去学技术。“你去学会了,回来再传授我们呀!”村民多以忙农活为由婉拒,孙敏丹无招以对。
此后,孙敏丹又陆续出了不少致富“点子”,然而村委会其他几位成员认为“太理想化”,得不到支持,这些“点子”多是胎死腹中。
2003年7月,“屡败屡战”的孙敏丹无奈撂下村主任“挑子”,被外地一家企业聘请做销售经理去了。
曾经豪情万丈的孙敏丹,就这样再次走出洪泉村。
几年过去,村里仍有许多人对她念念不忘。73岁的孙四明老人说:“这丫头做事泼辣、有闯劲,让咱们晓得了好多新东西。你瞧,这山上的梨树,都是她当年引导咱们种的,如今结了好几茬果啦!”
黎锦林,在外闯荡市场多年,宝塔村里写“风流”
整齐划一的三层小楼,白墙青砖绿瓦。
14日,记者走进通城县隽水镇宝塔村,映入眼帘的是清新悦目的优美画卷。
宽阔笔直的宝塔大道上,机动车道、人行道、盲道划分清晰。路边,柳树、梧桐、棕榈郁郁葱葱。
这些小楼的主人不是城里人,而是土生土长的宝塔村农民。
站在新建的别墅群旁,村支书黎锦林高兴地说,未来3年到5年,将投资建设宝塔新村、宝塔花园、宝塔科技园。5年内,全村生产总值翻两番,达到全省富裕村水平。
然而3年前的宝塔村,处境艰难。村办砂布厂由于没有品牌,仅靠“贴牌加工”利润微薄。集体经济囊中羞涩。“我甘愿做一片绿叶,回报根的养育,也为自己撑开一方晴空。”2006年3月,武大毕业后一直在深沪等地发展的黎锦林,对自己的人生目标一番慎重而深远的思索后,毅然回乡,竞任宝塔村委会主任,用自己所长带领乡亲们致富。
为此,妻子强烈反对,两人最终离异。每每提及,黎锦林无不伤感。“乡里乡亲,何必较真?”此前,村里从村务到企业管理都偏重人情化。黎锦林回乡后便开起动员会,给村民灌输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办培训班“补”管理课。同时,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章立制,“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闯荡市场多年的黎锦林,深知品牌和人才对企业的重要。他力主砂布厂引进人才,大力发展自己的品牌。然而,开始村里许多人“想不通”。黎锦林不急不躁,通过调查研究,拿出一套村民广泛认可的方案。同时,还组织村民们到外地企业学习参观,终于做通大家的思想。“我回来就是要为乡亲们谋福利。”哪家孩子考上大学,黎锦林都要登门祝贺,并送上奖金。逢年过节,哪怕是再忙再累,也要上门慰问五保户、困难户。
人心齐,泰山移。经过2多年的努力,该村所创祥麟品牌在全国业界名气飙升,村办企业产值到去年已过1亿元。
在黎锦林的带领下,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人们纷纷伸出大拇指:“这个大学生真不错!”
同途殊归,发人深思
怀着同一个梦想,走上同一条征途,孙敏丹和黎锦林却出现了同途殊归的结局。“当时只有一腔热情,实际工作能力不足。”而今已在家乡创业的孙敏丹反思:“对那些想报效桑梓的大学生,我想说:‘重心低了才站得稳’。一定要拥有扎实的知识技能,从一点一滴做起,要融入到农民中去!你才可能做大的事情!”“作为中国最需要发展的一方热土,农村很需要我们这样有文化的群体,我希望大学生到了农村之后,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够身要扑下去、心要贴上去、脑要钻进去,真正学以致用,既不辜负自己在农村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也给那些抱有期望的父老乡亲一份很好的答卷。”这是黎锦林的感言。
咸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殷德才说,两个年轻大学生“村官”的不同结局值得深思。殷德才认为,大学生要在农村广阔的天地大有作为,仅凭一腔热情、一纸文凭远远不够。首先是本人有建设新农村、回报乡亲的远大理想。其二,对“三农”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有清醒认识,对农民的疾苦有深刻地了解,对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有足够地热情。其三,有现代思想观念和专业知识本领,学会驾驭市场,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省社科院社会研究所专家冯桂林指出,作为大学生“村官”的“先行者”,孙敏丹和黎锦林身上体现出了当代优秀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不仅给农村带来了现代文化科技知识,也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新思路。当前,大学生到新农村建设一线干事创业,是时代的呼唤,是农民的期待,也是党和政府的殷切希望,需要更多人的理解、支持和宽容,相关部门也应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真正让他们“留得住、干得好”,成为新农村建设重要的生力军。(记者 陶忠辉 杨伟鸣 通讯员 埔生荷花)
延伸阅读:
- 北京大学生“优秀村官”事迹报告会首场在农大举行 (2007-08-20)
- 热热闹闹盖新房 欢欢喜喜迎村官 (2007-08-20)
- 京郊大学生村官上岗担任法治宣传员 (2007-08-20)
- 当了村官,更要走好职业路 (2007-08-20)
- 朝阳今年招聘160名大学生村官 (2007-08-20)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