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08陕西大学生村官 双向互动形成多赢
来源:当代陕西
作者:张国宁
目前,陕西省选聘的2090名高校毕业生已经全部到村任职。“大学生村官”这个群体一直是媒体和公众关注的视点,在中央和地方集中推动下,该计划能否获得预期效果?又会碰到哪些困难?应从哪些方面着手调整?近日,《当代陕西》记者在一些市县和乡镇深入采访。 “三个对待”力破“三难” 大学生“村官”进入农村,与村民密切接触,是他们发挥优势、有效开展工作的基本前提。但当记者走访发现,刚刚进村的大学生多数面临一些迷茫和难题:如感到专业不对口、所学东西用不上,村里情况复杂、人际关系难处理、村里人缺乏认同感,水土不服、工作无从下手等,这些问题归纳起来就是“三难”,异地环境融入难、岗位作用发挥难、农村工作安心难。 一位长期从事基层党建研究的教授认为,大学生村官刚离开学校,大部分缺乏组织管理经验、社会工作经验,人际沟通能力较弱,难以适应农村复杂的环境和繁琐的工作,知识的结构性欠缺阻碍着他们优势的发挥。事实上,这也是人们担心大学生村官成为“摆设”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农村人际关系、利益纠葛纷繁复杂,农村工作琐碎、棘手,作为新来的大学生村官很难在短期内被农村社会接纳。二是大学生村官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大多数经历单纯,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农村生活体验。三是由于待遇的不同,当地村干部可能也会对大学生村官抱有偏见,使他们开展工作有一定的困难。 此外,大学生从校门踏入农门,从都市来到农村,从选聘前的充满理想和抱负,到任职后面对的现实问题所形成的一系列认识上的反差,情绪上难免失落、思想上也会波动,对于长在城市的大学生初到农村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即使家在农村的孩子,当以一个管理者、服务者的身份出现时,依然需要一个重新认知、重新定位的过程,正如碑林区委组织部张超所说:“大学生村官普遍经历了新鲜-困惑-熟悉-迷茫-思考-提升,这样一个过程。” 如何缩短这个过程,让大学生村官尽快融入农村,开展工作,各地结合本地实际,紧扣省委组织部要求的“三个对待”:当自己家的孩子来对待,当重要人才来对待,当后备干部来对待。采取积极措施,搭建事业平台,创造宽松环境,以教育培训和心理疏导并举,促使村官留住心,扎住根,实现心理着陆和角色的成功转换,从而有效破解“三难”,使到村任职的大学生尽快进入角色。 在安康,大学生村官一般被派往小康村或经济富裕村,让他们工作有一定物质基础,有一个比较强的村班子带领。这样既保护他们的激情,又有利于他们成长,而且有利于树立信心,避免他们工作一开始就一筹莫展,四处碰壁。 铜川市委组织部注重用典型引路,帮助大学生村官掌握农村的实情。同时组织全市大学生村官到郭秀明生前担任党支部书记的惠家沟村等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进行观摩学习,实地参观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村委会换届选举现场等不同方面的农村工作,使他们对农村现状和农村工作有了更直接、更深刻的了解和掌握。 在生活上,各地尽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用亲人般的感情真正把大学生村官培养好、锻炼好。乡村党组织切实安排好到村工作大学生的食宿及日常生活,采取有力措施确保驻村大学生特别是女学生的安全。县委组织部和当地派出所都向大学生村官提供“热线电话”,随时解决他们下村后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 在日常工作上,县、乡着力建立健全传帮带的培养机制,帮助大学生村官成长,促使他们早日担当大任。 宁强县明确乡镇一名副职领导作为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导师”,坚持每月定期约谈,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思想动态等,促其健康成长;明确各村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作为“生活导师”,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明确村上致富能手作为“工作导师”,传授创业方法,帮助其掌握一两门涉农实用技术。 双向互动形成多赢 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着眼于推进新农村建设作出的一项战略性决策。省委决定,在中央每年分配880名,5年共4400名指标的基础上,我省拟再增加12000名指标,5年共计选聘16400名大学生到村任职,达到全省60%的行政村有1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而且在到村任职大学生补贴费用的分摊上,省财政承担了大头。据初步测算,省级财政7年共计要承担约6.1亿元。 省委组织部要求,各地要积极为到村任职大学生创造发展机遇、提供发展空间,尽可能地把他们的出路安排好、落实好。对表现优秀、多数党员和村民认可的到村任职大学生,可通过组织推荐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副书记等职务,鼓励他们参加村委会换届选举,及时将他们推向领导岗位;积极推选优秀到村任职大学生担任党代表、人大代表,帮助他们在政治上不断进步,使他们心里有想头、工作有干头、前程有奔头。 前不久,有关领导强调,对于大学生到村任职,绝不能一选了之、一放了之,撒手不管、不闻不问,绝不能因为工作和出路问题而形成一个新的特殊社会群体,影响个人的发展、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 正如有人所评论的,大学生来到农村,就像种子落进泥土。在对待大学生村官方面,基层党政组织不能有雇主心态,也不能急功近利,而是要像泥土对待种子一样悉心呵护,对他们进行培育、浇水、治虫和除草,只有这样,大学生才不会像流水一样来了又去。 另一方面,广大农村的现时发展从农业科技知识的推广,到生产方式的转变、民主管理的推行等都迫切需要有人才来推动,这给大学生村官们也提供了一个成就抱负、施展才华、赢得成功的大舞台。 周至县周一村村官李智明利用所学生物知识,在本村推广猕猴桃种植新技术,前不久刚刚和村支书一起到北京参加农业博览会,帮助扩大销售区域,赢得村民和村干部的认可和称赞。 此外,在关中经济较好的村子,大学生“村官”上任后,高起点谋划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引导农民从“靠种田生活”向“靠科技致富”转变,带领农民搞畜牧饲养、反季节蔬菜种植、上网销售和实施订单农业,让农民尝到了靠知识靠信息致富的甜头。 大学生村官的到来,也使当地的乡村干部普遍也感到了自己的差距。乡村干部中,主动学习的多了,激情干事的多了。 “选派大学生到村任职,有个鲶鱼效应,激活农村相对封闭、思想保守的旧局面。”商洛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冯力军认为,“大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在农村的历练,能为农村干部特别是乡镇干部提供有竞争力的后备人才,把干部队伍激活了。”“看到他们做事严谨和追求完美,我们的村干部不得不在暗中较劲,争先创优。整个社会风气、群众对乡村干部的认可度也有了明显改观。”周一村支书齐平说。“城里少一个大学生没什么,村里多一个大学生了不起”。 “我们村第一次有了这么年轻、素质这么高的同志!大学生村官的加入,从很多方面改变了以往村干部常有的暮气。他们的知识、行为习惯等,对我们影响很大。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许多。”宁强县广坪镇镇长李阳颇有感触地说。 在走访中记者也发现,有的被“截留”在了各级党政机关。其中主要原因是这些大学生大多基本素质较好,由于上级机关特别是乡镇机关人手较少或人才缺乏,就将部分“村官”留在机关工作。此外,也有一些地方不注重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和“传帮带”,使一些大学生村官实际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无奈之下自己只好想方设法“留”在机关。大学生村官被“截留”的现象,违背了招聘选派“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初衷,不仅不利于农村干部队伍的优化和农村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大学生村官”个人的成长进步。 让大学生村官干得好、流得动 要想真正把大学生吸引到农村建功立业,关键还是要建立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为此,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最近在与大学生村官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努力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要做到“下得去”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加上任职期满国家还对考公务员、考研给予了很好的政策,到农村去成为很多大学生面对就业时一种新的选择,这从火热的报名情况就可以看出。但是,要“待得住”、“干得好”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留住大学生村官并使其在农村有所作为的关键是长效机制的不断建立。 长效机制建设的重点,是不断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培养、使用、退出制度,确保农村基层组织能及时、不断地补充新鲜血液,切不可理解为某个大学生长期甚至一辈子就“扎根”在某个村子。3年合同期满后,如果工作需要,本人也愿意,可以续签合同,继续留在村里工作;如果本人希望到其他地方发展,也可以自愿进入人才市场自主择业。 此外,各级党委和政府充分运用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构建起人才回流农村的机制也非常重要。目前,各地区出台的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大致是:保留大城市常驻人口户籍、提供较高的工资待遇、提干时有政策倾斜、考研酌情加分等。具体到我省的主要优惠政策是:大学生到村任职2年以上、符合有关条件的,可以参加“选调生”统一招考;报考公务员和研究生的,可以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在村任职满3年、工作实绩特别突出,当地群众普遍公认的,经组织考察研究,可破格提拔为乡(镇)领导。 实际上,到村任职的大学生,将成为今后选拔农村基层干部的重要后备力量,因为按照中央的政策导向,今后干部选拔任用将更加注重有基层的任职经历。种种迹象表明,大学生村官或成为未来考录公务员的主体。现在,有的省份一方面已经将大学生村官的培养与党政机关公务员和选调生的选拔渠道打通;另一方面畅通进出渠道,对不适合基层工作的大学生解除聘用合同,所缺位置及时补充,保持到村工作大学生队伍的动态平衡。 铜川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明平英建议,大学生村官政策应继续完善,以后公务员要全部从村官中选取,只要锻炼满两年都可以报考,以硬性的措施保证他们的上升路径。 《当代陕西》也从相关部门了解到,我省决定从2010年开始,每年专门拿出一定数量的公务员职位,定向招录到村任职满2年、考核合格的高校毕业生。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有利于大学生扎根基层的长效机制,既贯彻落实了中央决策要求,也加强了我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现实中,存在有差学生才被“下嫁”到农村基层的认识误区,合理的政策安排对于引导大学生下农村的导向作用非常重要。从眼前看,大学生村官显得十分“委屈”,但是从长远讲,这些村官们在农村的工作经验,是今后发展的宝贵资历。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鼓励政策对大学生到农村的导向作用十分重要。 在具体的操作中,相关政策和机制还有一些障碍需要破除。比如,如果村官合同期满后选择继续留在村上工作,面临谁来发工资的问题。如果他们想留为后备干部,可能因为政策也留不住,在编制限制下,大学生村官想留在乡镇、农村似乎不太现实。如果他们最终离开农村进入企业、公司,3年的基层经验又付之东流,反而身居劣势。而3年后,大学生村官再出去找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也很难,因为“学的东西已经捡不起来了”。 |
延伸阅读:
- 北京大学生“优秀村官”事迹报告会首场在农大举行 (2007-08-20)
- 热热闹闹盖新房 欢欢喜喜迎村官 (2007-08-20)
- 京郊大学生村官上岗担任法治宣传员 (2007-08-20)
- 当了村官,更要走好职业路 (2007-08-20)
- 朝阳今年招聘160名大学生村官 (2007-08-20)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