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470多名大学生竞争50个村官岗位

来源:北方新闻网 作者:梁晓龙

    核心提示  470多名大学毕业生竞争50个村官岗位,在一个城市崇拜的年代,这样的事情似乎有些匪夷所思。但在2008年年底结束的包头市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和嘎查村任职报考中,这一幕成为现实。那么,从“象牙塔”走向“田间地头”的天之骄子们经历了怎样的角色转换?他们的工作现状如何?大学生村官的路能否越走越宽?

  从象牙塔走向田间地头

  “根据现在的报名情况,预计在春节前就可以结束笔试环节。”包头市委组织部组织二处处长刘继文日前对记者说。

  为了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和社区就业,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事实上,包头市早在2006年就推出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此次选聘大学生当村官已是第三个年头了。

  包头市九原区哈林格尔镇哈林格尔村村主任助理、大学生村官刘智利这段时间忙得不可开交,因工作需要,她被镇里借调到计生办工作。诸如办理新生儿准生证、婚丧嫁娶户籍迁入迁出、外出务工人员证件,“困难户”、“五保户”申请等等,凡是符合政策要求的,她都认认真真地帮助村民们办理。

  “从2007年9月到现在,我的村官生活已有一年多了,期间酸甜苦辣也尝了不少,可我一直勾画着自己的梦想,未曾有过一丝一毫的动摇。”过了春节就25岁的刘智利眼神里充满了坚定和自信。

  像刘智利一样,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村官活跃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舞台上。

  2005年6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要求从2006年开始,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争取用3~5年时间基本实现全国每村至少有1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在此政策指导下,我国很多城市开始有组织地输送大中专毕业生进入广大农村。

  2006年,包头市在自治区率先推出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并于当年和2007年分别选聘了30名和50名大学毕业生到社区和嘎查村任职。2008年12月底,包头市委组织部等部门又开展了第三批高校毕业生报考村官报名工作。

  本次共选聘50名大学毕业生,嘎查村30名,社区20名,选聘任职期限为2年。据记者了解,到2008年12月28日报名截止,共有471名大学毕业生报名。“本次报名人数与前两批相比差不多,因为自治区也开始选聘大学生村官,所以分流了一些大学毕业生。”刘继文告诉记者。

  从中央到地方为何都要鼓励大学生去基层任职呢?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为何刚走出“象牙塔”便选择去“田间地头”工作?

  刘继文认为,鼓励大学生到农村任职,目的是充实基层力量,提高基层干部的文化素质,为农村带去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识,为农村发展增添新活力。同时,也是想让更多的大学生去基层锻炼,并从中选拔、培养、识别一些干部。

  2006年被选聘为包头市第一批大学生村官的马宁谈到选择初衷时说:“虽然这些年农村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和城市的发展相比还是比较落后的,新农村的建设需要有文化有素养的人才。作为大学生,我觉得我有义务在完成学业之后为农村贡献一份力量。毕业时我的首选是支援西部,但因为名额有限没去成,得知可以报考大学生村官,我便坚定地报了名。”

  “现在大学生就业压力挺大,去农村和社区服务,可以享受不少优惠政策,任职期间也有机会晋升,两年后报考事业单位还能加分。这些优惠政策,对大学生来说也具有一定的诱惑力。”一位报考了村官的大学生坦诚地对记者说。

[page]

大学生村官的酸甜苦辣

  大学毕业后去当村官,对于出生在农村的刘智利来讲,是一个有些痛苦的选择。2007年7月,刘智利从内蒙古师范大学英语专业毕业,两个月后,她加入了“包头市第二批选派大学生到嘎查村任职”的队伍,被选派到包头市九原区哈林格尔镇哈林格尔村任村主任助理。当时的刘智利只是想:这是一个很好的就业渠道,是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一个短暂过渡。“刚刚完成学业的我没有社会经验,能为村里做什么呢?到了村里不要给人家添乱就行了。”

  然而,深入农村后刘智利才发现,原来现实与自己的想象有着很大的差距。村干部工作地点的不确定性、农村事务的繁多和复杂都给了她当头一棍。更让她失望的是,村民们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热烈地欢迎她,一些村民甚至投来了怀疑的目光,让她浑身不自在。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告诉自己要冷静。”刘智利回忆道,“在与村干部熟悉工作的过程中,我为日后的工作做着计划,并且暗下决心,一定要让村干部和村民们知道,我是有用的!”

  让刘智利感到欣慰的是,她所在村子的村支书相当和善,处处为别人着想。村支书先让她做些文书类的工作,同时向她讲解了农村工作的特点,随时随地指出她工作中的不当之处。空闲时,村支书语重心长地告诉她:“要在工作中摸索经验,要通过广泛接触村民获得大家的认可。”她点点头,领悟了村支书话里的含义,尽心尽力地投入到村里的事务中:一次不落地参加村里的“两委”会议,整理会议记录,做好平常的工作笔记,完善村里的“软件”工作;撰写村支书的讲话稿,与村委会干部对上级安排的事宜认真进行调查,填表上报;利用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操作电脑、投影仪,为村民们播放优秀影片和高科技种菜技术……桩桩件件的事让乡亲们越来越高看这个刚毕业的大学生。

  随着工作越来越顺手,刘智利的空余时间也多了起来。她提醒自己应该抓紧时间多为村里做些事儿。与乡亲们的聊天中,她了解到,村里的孩子接受英语教育都比较晚,影响了他们上初中后的学习成绩。她一想:这不正是自己的专长吗?于是她立刻向村委会提出建议,要求办一个免费的英语学习辅导班。没过多长时间,村里的孩子们就兴高采烈地和这个亲切的大姐姐学起了英语。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村里的孩子不仅不再是英语盲,上中学后英语成绩还都很优秀。更让刘智利高兴的是,她渐渐融入了孩子们中间,更融入了乡亲们中间。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在被淳朴善良的乡亲们认可的同时,刘智利自己的心里也暖烘烘的。
“一年下来,我的思想、意识完全被农村这个大课堂改变了,我深深地被这片热土所吸引。这里不但是我创业的广阔天地,更是磨炼我意志、锤炼我思想的试验田。”刘智利感慨地说。

  其实,让她不舍的还有乡亲们渴望她留下来的眼神,他们太需要知识,太需要大学生村官了!
2008年10月,工作出色的刘智利被补录为中央组织部选拔的大学生村官,并荣幸地出席了12月22日在北京中南海召开的全国大学生村官代表座谈会。

  就在刘智利去北京的前一天,哈林格尔村30多位村民风风火火地闯进她的办公室,不住地问长问短。他们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这次走了还回不回来?”刘智利被老乡们的真诚感动了,站在那里一句话也说不出,只是不停地点头。刘智利知道,老乡们渴望她尽早回来,他们需要她……

上一页  [page]

希望在村里大有作为

  “想想刚来村里那会儿,思想认识是何等的肤浅,工作上更是像没头的苍蝇。可是一年下来,我突然感觉自己成熟了很多:原来走出办公室就分不清东南西北,现在,全村每家每户的情况都清清楚楚;原来见着乡亲们不知道该说什么,现在,几天不和大家聊聊心里就觉得空;原来一点也不懂得农村工作,现在,面对不同的问题都能灵活应对。”对于这样的改变,刘智利颇有成就感。

  事实上,对于很多大学生村官而言,刚进村时都曾遭遇过“水土不服”的问题。“刚去时想法很多,可以说是雄心万丈,但是工作了才知道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有多大。”2006年被选聘为包头市第一批大学生村官、毕业于内蒙古工业大学的马宁说。他当时被选聘到包头市九原区阿嘎如太苏木卜尔汉图嘎查,任嘎查党组书记助理。

  这个嘎查有390多户村民,原来是以畜牧业为主,2003年实行“封山禁牧”政策后改为圈养养殖,收益一般,近几年亟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农牧民的观念。上学时就想把青春和热情奉献到基层的马宁了解到这些情况后,踌躇满志,想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施展一番拳脚。

  马宁向嘎查长提出了很多引导农牧民向多元化养殖路线发展的建议,但是工作进展非常缓慢。“我有些想不通,就想着早一些把想法落到实处。当时嘎查准备出一些扶持资金,引导农牧民养殖‘绿鸟鸡’。我的想法很简单,赶快把资金分发到农牧民手中,说办就办。但是,嘎查长处理起事情来总是慢条斯理。”为此,马宁不服气地找到嘎查领导,嘎查长不急不躁地说:“转变农牧民的思想观念急不得。扶持资金到位了,但不能直接把钱发到农牧民手里,因为部分困难的农牧民不一定会把钱用在养鸡上。我们的工作方式是把钱换成鸡苗,鼓励嘎查的党员带头养殖,等有了经验,再让他们帮扶其他农牧民养鸡,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专款专用。”听了嘎查长的话,马宁不禁有些惭愧:自己的想法的确太简单了。

  “经过一次次的历练,我终于了解了基层工作的不易和琐碎,也学会了怎么和老乡们相处,处理问题时的思维比原来更开阔、更深入、更实际了。”马宁说,他对农村的感情越来越深了,觉得这里就是他发展的舞台。

  2008年11月村官任期结束后,马宁参加了包头市公开招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考试,并顺利通过考核,如愿成为九原区阿嘎如太苏木的事业编制工作人员。“现在,我的工作还是和老乡们打交道。当村官的磨砺给了我太多的经验和阅历,可以说是一笔无形的财富。”马宁脸上洋溢着付出后收获的喜悦。

  据了解,2006年包头市第一批选聘的30名大学生村官任期结束后,有18人找到了就业岗位,其中9人像马宁一样考上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岗位,但也都服务于基层;其他12人则选择了续聘。

  “人们常说:社会也是一所大学。当初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不以为然,今天我才深刻领会到这句话的真谛。当了一年的村官,苦没少吃,累没少受,但看着新发展起来的高标准温室,看着修得平平整整的村内道路,看着村民越过越红火的日子,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暖意。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大学真的没白读!”像刘智利一样,很多大学生村官都有这样的感慨。

  刘智利告诉记者,习近平副主席在全国大学生村官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她一直牢记心头:“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在农村可以大有作为。懂得什么是实事求是,怎样从实际出发,增进对农民群众的感情,是我们选派大学生到农村任职的根本目标。孙中山曾经说过‘要立志干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大学生村官是大家无悔的选择,是高尚品格的体现……”

  “我相信,我和我们的大学生村官队伍,一定会为新农村建设这个大工程添上最亮丽的一片瓦。”刘智利对记者说。

上一页  [page]

80后是主力军

  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开展的大学生村官工程,吸引着众多关注的目光。内蒙古也不例外,自治区党委对大学生村官工程一直高度重视。2007年8月28日,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对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嘎查村任职工作专门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规模适度、讲求实效地做好这项工作。

  作为全区大学生就业、优秀人才健康成长、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持的重大举措,我区相关部门精心安排部署,严格服务管理,为大学生村官尽快进入工作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了解,2008年自治区选聘到嘎查村任职的359名大学生村官中,有男生180人,女生179人。其中,少数民族160人,占总数的44.6%;大学专科学历156人,大学本科学历203人,其中2人为大学本科双学士学位;301人为社科类和理工类专业,农林渔牧类专业学生占总数的5.3%。出生在1982~1986年的大学生村官占总数的86.3%。

  根据大学生村官的政治面貌和工作表现,共有114人担任了嘎查村党组织书记助理,其余的分别担任嘎查村委会主任助理、嘎查村团组织书记、副书记等职务。

  要留人先留心,各地纷纷推出了大学生村官安心工程。以包头市为例,2008年第三批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可以享受以下待遇:选聘到社区和嘎查村任职的每月分别发放基本生活补贴800元和1000元;参加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每年享受交通补贴1000元;选聘到艰苦边远地区任职的,享受相应的地区补贴,一类地区每月65元,二类地区每月120元,三类地区每月215元。

  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考核合格的可以享受以下优惠政策:事业单位需要补充人员时,将拿出一定岗位专门从大学生村官中考录;参加包头市及各旗县区公开招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在笔试成绩加权前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被事业单位录用的,不实行见习期,直接转正定级;自主创业的,可享受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和贴息等有关政策。

  包头市一位文化界人士认为,大学生村官政策是一个双赢的战略:大学生就业、锻炼需要这样一个平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也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大学生村官。

  刘智利对做好这项工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一是将大学生村官工程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加以组织实施,从制度上加以明确,从运行机制上加以规范,从而确保这一工作始终能在制度框架下健康稳定地发展;二是以制度建设和思想动员为前提,确保被选派的大学生到了基层能沉下身子、放下架子、摆正位子,一心一意锻炼和提高自己,避免产生短视思想、应付思想甚至是镀金思想;三是要整合各方面力量,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发挥聪明才智的氛围和平台,让大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本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转化成工作成效。文/本报记者  梁晓龙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