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李俐:追求一个"亲"字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佚名

  早上7时,李俐离开家门,乘半小时公交车到新浜镇,在镇上取了电瓶车,骑10来分钟到南杨村委会。她主要做行政工作,最近还要兼一下村里的妇女和计生工作。

  打电话,做记录,了解村里6年来参加过妇联创业班培训人员的情况,汇总现阶段工作情况,起草妇女创业的典型事迹材料并上报,召集3名计生宣传员收集0—3岁婴幼儿家庭信息——这是上海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李俐忙碌而普通的一天。去年8月4日,她来到上海市松江区新浜镇南杨村工作,现在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助理。

  毕业之时,当"村官"并非她的第一选择,现在她希望把这个工作一直做下去。

  中青报记者:你觉得村官工作和你以前的想象有什么不同?

  李俐:首先是工作方式。去农村工作之前,我考虑过群众工作可能会比较繁杂,与群众的接触最多也就只是调解纠纷而已。然而,我发现每一项工作几乎都离不开与群众打交道——合作医疗资金的收缴,低保、低收入家庭的排摸,定期召开的村民代表大会、党员议事会。村里的书记、主任大都没有官腔,村民来反映情况时他们反倒扮演了一个倒茶递水的角色。他们自然融于群众的工作态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其次,是工作中的心态定位问题。"村官"是百姓的父母官,要为百姓谋实事。但"村官"又不是官,村里的领导干部大都来自群众,他们与群众的深厚感情就意味着他们将扮演带领村民致富、发展的领头人角色。

  真正让村民接纳我还是从多次的走访开始的。记得有次和村领导到村里检查卫生情况,路遇几个老爷爷。其中一个老爷爷冲着我对旁边一个老伯伯说:"这个小妹妹你不认识吧,我认识的,她现在负责妇女工作,是大学生。"事实上,这个老爷爷我也没见过,问他怎么认识我的,他说上次我去附近走访的时候见过。他的话让我很感动,原来自己的一举一动村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记得前阵子组织全村妇女参加妇科普查,我在村里的卫生室帮忙,登记姓名家庭地址等信息。来普查的人很多,有的人凑上前来说赶时间要求先领号等,队伍排队排着排着就乱了。我一时不知怎么办才好,有的不耐烦的村民开始骂人。当时感觉很委屈,但后来想想村民其实没有恶意,又与同事作了一下沟通,心里慢慢平复了。普查的后两天我找了村里一个阿姨帮忙一起登记信息,速度快了,队伍中的抱怨声也就少了。

  中青报记者:你眼中村干部对老百姓来说像什么?

  李俐:就是自家的亲人,我感觉村里的官与民就该用一个"亲"字概括。这也是我村官工作的目标。我曾被邀请去参加村里一个青年的婚礼,酒席是在自家门前搭的棚子里办的,菜是村里的亲戚朋友帮忙张罗的。我是生平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喜宴,和村民们在一起,有一种被接纳的满足感,这种感觉让我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