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华大学生村官 做农村文化发展的推动者
来自农村的妇女姐妹在市区人民广场敲起了欢乐的腰鼓。 吴潮宏 摄
做农村文化发展的推动者
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这个大舞台上,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服务农村文化发展,他们已成为新知识的传播者、新文化的助推者。
在物质生活日渐丰富的今天,农民群众开始逐步关注精神文化生活。大学生“村官”充分发挥自身文化高、干劲足、点子多的优势,把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新农村文化建设中。
采访中,记者发现,有的大学生“村官”通过主动联系、积极争取,在当地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帮助村里修建了舞池、电影播放室、农家书屋;有的把农民群众组织起来,建立了秧歌队、腰鼓队,开展乒乓球、篮球各类体育活动,激发农村群众的健身热情,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有的大学生“村官”还注重学习、了解本村的历史人文知识、传统工艺,开展宣传教育,积极配合村两委做好一系列农村文化保护开发工作。
不少大学生“村官”表示,要搞好农村文化建设,需要的是长时间的坚持,长时间的努力,他们就是要成为新农村文化的组织者、建设者以及维护者,推动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王妃)
许宅花灯 名扬天下
大学生“村官”:金斌,25岁,2007年毕业于浙江树人大学通讯与信息技术专业,2009年取得浙江大学法学专业学士学位,2007年10月上岗。
所在村:东阳市画水镇许宅村。
“村官”寄语:目前许宅花灯正准备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希望今年能申报成功,让更多的人了解许宅,了解花灯,使许宅花灯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联系方式:13566927890
最近,许宅村出了件让全村人备感自豪的喜事:“许宅新厅针刺无骨花灯———五谷丰登,获得了2009年长三角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迎世博’扎灯大赛金奖,并被邀请参加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开幕式表演!”
许宅花灯始于明朝天顺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以其悠久的历史、独具匠心的设计、精美的人物造型享誉中外,人物、实物都用走线串接,迎灯之人用肩抬桥灯板,手拉走线,人物造型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在迎龙灯的过程中,全部人员均为身强力壮的男性,他们头扎头巾,肩扛垫肩,腰扎花袱(方块土布),身着统一的黄色服装。花灯出迎时声势浩大,百余桥灯身长近一公里,在高处眺望宛如巨龙遨游。
许宅花灯曾多次赴北京、上海等地参加文化艺术交流。2007年9月20日两条龙灯同一天出发,一条再次参加北京国际旅游节活动,一条参加平湖西瓜灯节活动,所到之处受到了专家、当地群众及外国友人的喝彩。
我平时的日常工作就是维护及保养村中的花灯,做好花灯的防蛀工作。许宅花灯的出迎过程需要一定的技术,在花灯出迎过程中我的职责便是全程跟灯,保护村民的安全。
(记者 王妃 实习生 陆欣)
看村舍墙体 便知村历史
大学生“村官”:黄政云,24岁,2008年毕业于沈阳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2009年1月上岗。
所在村:义乌市城西街道何斯路村。
“村官”寄语:希望3年后的何斯路村成为义乌市郊最具人气的山水旅游家园。
联系方式:15805796905
何斯路村地处义乌市城西街道的西北部,是长堰水库上游的一个小山村,四面环山,风景秀丽。村庄布局呈北斗七星状,分别为燕子坳古村落、何家祠堂、农家餐饮、明代古宅、何家大院(中国汽车制造第一人何乃民故居)、卧牛山岗、水库。
何斯路村古建筑群保存完好,其中木结构三层古屋保存最好,建造于1932年,共9间。由当时颇有名气的黄山鲤山村两班木匠师傅各建半幢,最后竟能天衣无缝地组合在一起,可谓义乌建筑史上的奇迹,具有较高的研究和观赏价值。
我们村每家每户都酿酒。自明代开始,何氏先祖便以特制红曲配上清澈山泉酿造红曲酒。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曾尝过此酒,称其有通经活血、提神养颜的功效。2008年何斯路村成功举办了首届义乌何氏家酿曲酒节。
墙体文化是何斯路村的一大特色。村民的房屋墙面上画着各种内容的宣传画。我们村非常注重发挥墙体文化的作用。村里发动离退休教师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群众关心的问题、村内历史名人及村特色酒文化等内容,用漫画、书法等形式在村舍的墙体上形象地描绘出来,能让村民和游客在优美的村庄环境中受到教育和熏陶。 (记者 王妃 实习生 陆欣)
抬神龛迎銮驾 江南圣地无双
大学生“村官”:陈艳,24岁,2007年毕业于北京中华女子学院物业管理专业,2008年1月上岗。
所在村:金东区曹宅镇东京村。
“村官”寄语:发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东京。
联系方式:13738956855
“长旗会、铜铳、铁铳会、香子盘会、龙虎旗、文武旗、宫灯、地炉、火球、流星一字排开,十二面大锣开道,先锋号角齐鸣,龙虎旗迎风招展。”这个浩大的场景,描述的便是我们东京村独具风格的抬神龛、迎銮驾大型民间传统文化活动,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据传东京村先祖先辈早在明武宗正德三年就把武帝、文帝作为神佛来供奉,并做成雕像供放在神龛里踩街。
神龛和銮驾的制作技艺堪称一绝。神龛建在雕刻精致的双层方台上,虎足上雕有狮、鹿,台裙刻着龙凤。外围廊上雕饰着三战吕布、赵云救主、凤凰山救驾等图案,内围廊上有八仙、桃园三结义、许仙借伞等雕像。神龛内摆有武帝、文帝神像,并有宫女伴在左右,雕像逼真,匠心独运。而锡銮驾共有112件,有形态逼真的狮、象、龙、凤、麒麟、鹤、鹿等吉祥物,也有造型别致的各色古代兵器。
每逢庙会(社戏)或祖宗祭奠时,村里就会由数百人组成踩街队伍,身着艳黄色传统服装,犹如一字长龙,抬着神龛和銮驾“游”过各户村民门前,为来年祈福。迎銮驾时,烟花爆竹、铜铳铁铳、锣鼓齐鸣,甚为热闹,被誉为“浙中神灵为第一,江南圣地更无双”。
为了赋予銮驾新的时代特色,我们接下来准备创新表演形式,吸引游客加入到我们的銮驾队伍中来。想亲身体验500年前的民俗活动吗?请到东京村来。(记者 吴骞)
缅怀革命先烈 感受红色文化
大学生“村官”:陶仙达,27岁,2004年毕业于宁波医药学院药制管理专业,2008年上岗。
所在村:武义县坦洪乡上坦村。
“村官”寄语: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大家别忘了抽点时间来缅怀他们。
联系方式:15058599362
我们上坦村山清水秀、民风淳朴,虽地处偏僻,但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据武义县志记载,1921年,武义的第一个农会就是在这里成立的。
革命烈士潘漠华,就是我们村人,现在村里还有他的故居,里面保存有他的遗物。距潘漠华故居约100米的地方,有一座潘漠华纪念馆,是2000年建成开馆的,同年9月,被命名为金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开馆至今,一直免费对外开放,每年都有大批民众前来参观。
潘漠华出生于1902年冬天,在村里读书、成长,他在村里当过教员,从1920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曾参加组织晨光社和湖畔诗社;1924年考入北京大学,1926年到武汉参加北伐军,1927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潘漠华曾领导宣平(即现在武义县柳城畲族镇一带)农民起义;1933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任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部长,同年12月被捕,1934年12月在狱中的绝食斗争中牺牲。
潘漠华纪念馆占地560平方米,全馆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陈列着潘漠华烈士的生平事迹和遗物,后一部分陈列着武义县南部地区革命斗争史及实物,有红军战士用过的刀、枪、土铳、铁炮、装火药的牛角等。每次走进潘漠华纪念馆,我都会产生一种崇敬之情…… (记者 李剑)
赶茶场 竖龙虎大旗
大学生“村官”:林媛媛,26岁,2006年毕业于丽水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08年11月上岗。
所在村:磐安县玉山镇马塘村。
“村官”寄语:保护和传承“赶茶场”这一民俗文化活动,对于保护国家文保单位———玉山古茶场及发展当地茶叶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联系方式:15958409596
玉山古茶场是目前为止全国发现的最早的古代茶叶交易场所遗存。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古茶场密不可分的一系列完整的庙会文化———赶茶场,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
赶茶场又称“茶场庙庙会”,是流传在我们玉山一带,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民俗事项。赶茶场起源于宋代。据传,晋代道士许逊在玉山修炼期间为当地发展茶叶生产、打开茶叶销路作出巨大贡献,玉山人民感其恩德,为其在古茶场庙建庙立像,尊其为真君大帝,每年“春社”(正月十四至十六)和“秋社”(农历十月十五至十六)举行盛大庙会。
“春社”时节,大家盛装打扮,来到茶场,祭拜“茶神”真君大帝,并在茶场内举行演社戏、挂灯笼、迎龙灯等民俗文化活动。
“秋社”活动又是别具一格。一方面,茶农和百姓带着秋收后的喜悦,拎着茶叶和货物到茶场赶集;另一方面,举行多种民间艺术活动,如“迎龙虎大旗”、迎大凉伞、玉山大鼓等。“迎龙虎大旗”时,古茶场锣鼓喧天,80~120条汉子用24根竹竿把一面高33米、长26米、宽23米的龙虎大旗竖起来,并让大旗在古茶场内快速移动,当风大时,龙虎大旗完全展开,云里藏龙,山中卧虎,场面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记者 吴俊斐 实习生 方晴)
柏社“天上人”爱画祖宗画
大学生“村官”:叶兰芳,28岁,2004年毕业于中国计量学院财务管理专业,2007年10月上岗。
所在村:兰溪市柏社乡柏树下村。
“村官”寄语:希望柏树下村的文化气息越来越浓,柏社祖宗画能名扬省内外。
联系方式:13868927392
柏社,古时称“百聚社”,这里民间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几乎每个村都有会绝活的民间艺人。而我们村的这位民间艺人名叫叶纹涛,不仅在村里担任多年的党支部书记,还靠着一手画祖宗画的绝活,成为村里发家致富的典型。
祖宗画又称“祖宗像”。据村里的老人说,叶纹涛从小就爱画画,有一个绰号叫“天上人”,就是胆子特别大的意思。有一次,邻居请他画一幅祖宗画,他用画壁画的技巧一试,竟也画得有模有样。
叶纹涛画祖宗画有很多讲究,入画祖宗最好是伉俪配对,画上人物胖则画面缩短,神态和蔼;瘦则画面拉长,神态淡然。此外,有官衔的必须是官服衣饰,还要标清官衔级别,富贵程度,比如清朝要戴红顶帽,带花翎,文官一品胸前是仙鹤图案,武官一品胸前是狮子图案,富贵家族女人要戴凤冠,批霞帔。除去画面内容,叶纹涛的上料工序是“三染七矾”,以保证颜色的厚重感和画面质感。所以,他的祖宗画不仅形象上与真人差别不大,保存时间也能达百年之久。
现在叶纹涛画的祖宗画在柏社一带小有名气。每年销往兰溪、建德、金华等地的祖宗画有20多张。 (记者 吴骞)
兄弟姐妹同台唱
爷爷奶奶也登场
大学生“村官”:张坚,25岁,2007年毕业于浙江理工大学电子商务专业,2008年12月上岗。
所在村:婺城区竹马乡金店村。
“村官”寄语:愿金店村的文艺走进中央电视台的星光大道。
联系方式:13566763287
金店村是南宋著名理学家金履祥后裔的聚居地,拥有一批热心于农村文化传播的乡土人才,村里的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目前全村有舞蹈宣传队、婺剧队、锣鼓队、书画班、剪纸班、手工艺品班、茶文化班、龙灯组、马灯组、庙会组、山歌组、刺绣组等文体队伍23支,能直接上舞台演出的群众演员达300余人。
在金店村,无论男女老幼参加文化活动的积极性都非常高。村老年健身活动队每天早晨都要开展活动,村锣鼓队每逢星期一、二、三晚上在一起训练,村书画组经常凑在一起“切磋”书画技艺,村剪纸班定期组织培训,村图书阅览室每天按时开放。逢年过节或有演出需要,村里的文体队伍随时都能拉得出去,上得了台,能表演的节目有120多个。2007年9月,罗马尼亚驻上海领事西蒙丹先生一行曾专程到金店村考察,对该村文化建设十分赞赏。
金店村民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村的文化:日日都见翩翩舞,夜夜都听锣鼓响,兄弟姐妹同台唱,爷爷奶奶也登场,拉拉唱唱心欢畅,蹦蹦跳跳身健康。 (记者 许晓云)
寿溪“中国第一会桌”18个孩子的桌上艺术
大学生“村官”:张聪,24岁,2008年毕业于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安全防范和计算机专业,2008年12月上岗。
所在村:浦江县前吴乡寿溪村。
“村官”寄语:浦江迎会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我们应努力传承、保护和创新,使之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联系方式:13758917596
寿溪村的迎会在我们这里很有名气,逢年过节举办迎会时,四面八方的乡亲们总会汇集到这里驻足观看。
小时候,我数次和伙伴们一起来这里看迎会,那时唯一的感觉是热闹。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当“村官”,再次看到这种独特的民间艺术,这时的感觉是一种震撼,里面还夹杂着一种对祖先智慧的崇拜。
迎会又称抬阁,起源于明代正统年间,盛行于黄宅、前吴一带。几百年来,在元宵等重大节日,浦江人就会用迎会这种独有的民俗风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寿溪迎会先要制作会桌,一般为四方桌大小,桌上设置钢筋铁架,四边做上小栏杆,配上绘画、雕饰。做好会桌后,按照古典名著或神话传说的内容选择一个画面,然后挑选村里的孩子(一般为4~6岁)做演员,在会桌上作表演。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寿溪村民还大胆创新,采用疏散腾空的表现手法,设计了“立鹤展翅欲腾飞”的造型,创作了大型会桌《蟠桃盛会》。18个孩子打扮成各路神仙,在长2.4米、宽2米的会桌上表演,这超越了传统迎会的常规会桌,被《中国文化报》誉为“中国第一会桌”。 (记者 潘毅)
领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风采
大学生“村官”:吕莉,30岁,2001年毕业于浙江万里学院园林专业,2007年上岗。
所在村:永康市前仓镇后吴村。
“村官”寄语:如果有条件,希望村里能建个网站,为以后开发旅游作准备。
联系方式:13738961226
我们村是一个有3000多人口的大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从2001年开始,村里每年都要举办一届民俗文化节,那不仅是全村人的节日,也吸引了许多外村人前来助兴,场面热闹非凡。这几年在武义、东阳、金华甚至台州的一些亲戚都要特地赶到村里来看呢!
文化节上表演的节目丰富多彩且极具民俗特色,以本村村民表演的居多,比如《十八蝴蝶》、《哑口背疯》、《龟蚌相争》、《打莲花落》、《大面姑娘》等节目,都深受观众喜爱。
参与表演的有很多是四五十岁的村民,也有部分年轻人。他们利用农闲空余时间自制道具、编排演练,身着彩装、头戴面具、脚踩花鞋、手舞彩巾,或父子同台,或夫妻对戏,相互指点,其乐融融。除了本村的节目外,文化节上还能看到不少外村文艺表演队的精彩表演。
每年的民俗文化节一般都安排在9月初举行,如果你以前没来过,今年千万不要错过机会哦! (记者 李剑 潘毅 许晓云 吴骞 吴俊斐 王妃)
- 北京大学生“优秀村官”事迹报告会首场在农大举行 (2007-08-20)
- 热热闹闹盖新房 欢欢喜喜迎村官 (2007-08-20)
- 京郊大学生村官上岗担任法治宣传员 (2007-08-20)
- 当了村官,更要走好职业路 (2007-08-20)
- 朝阳今年招聘160名大学生村官 (2007-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