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生下基层样本调查

来源:内蒙古晨报 作者:佚名
内蒙古大学生下基层样本调查

  □本报记者 王佳月

  近2个月来,乌云嘎的心情似乎又回到了两年前,刚踏实一点的心又一次悬在了半空中。

  5月初的一天,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广播电视台台长告诉她:今年旗人事局不会在续聘她了。如果台里续聘的话,台里还拿不出来那么多钱。

  当初来之前,因为上一届的师兄师姐有一些拿到了编制,所以等到编制成为了乌云嘎服务西部最大的吸引。但“编制”并没有垂青于她。

  看着自己手把手教出来的学生,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吕庆也十分不舍,现在时不时跑一趟政府,希望能给乌云嘎争取到续签名额。

  考试·希望

  7月1日,自治区选调生名单公布,在名单上没有看到自己的名字,乌云嘎哽咽了。

  2007年,乌云嘎毕业于内蒙古大学编辑出版专业,毕业那年,她参加并通过了西部志愿者的考试,毕业后一直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广播电视台服务。2008年7月份续约一次,现服务期已满两年。

  虽然好心的台长、专题部主任琪琪格、新闻部主任金巴一次次地找到分管旗长为她请愿,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似乎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这意味着,乌云嘎可能必须再次面临出路问题。

  无奈之下,一个星期前,她又回到了曾经生活了四年的呼和浩特,回到这里再次参加考试。不幸的是,她并没有进入面试,这让乌云嘎失望而归。

  几家欢喜几家愁。

  同是两年前参加三支一扶的大学同学白秋兰顺利地进入了面试。

  白秋兰是乌云嘎的大学同班同学,毕业那年,通过了三支一扶考试。毕业后一直在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巴雁镇服务。

  两年后的今天,两人双双回到既熟悉、又略感陌生的呼和浩特。毕业两年了,其他同学基本上已经都差不多稳定下来了,而在她们看来,时光似乎倒流,又回到了两年前,一切又要重头开始,面临再一次择业。

  在两年的基层服务过程中,俩人默契十足,都是逢试必考。掰指一算,2007年10月、2008年10月、2009年3月,三次均是自治区公务员招考……还有现在正在进行的选调生考。

  6月27日晚,为了庆祝二人顺利完成第四次笔试,同学们还专门宴请了她们。

  对于他们来说,虽然考试有些难,但是考试能带来希望。

  努力·理想

  每位大学生在走向职场之时,无论理想大小,都会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地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白秋兰回忆说,当初就业形势逼人,纵使我有理想,也得先就业,再择业,所以当下根本没顾上多想,便大包小包的来到了这里。

  本以为来到镇政府可以得到大家的认可和领导的重用,可事实证明,作为党委秘书,我根本没有另一位党委秘书鄂丽娟专业,要学习、提高的地方太多了。

  白秋兰是蒙古族,但老家辽宁阜新口音的蒙语和鄂温克旗的蒙语在发音上差距很大,要是说鄂温克语,她更是一窍不通。她和镇上人沟通时,谁的母语都不灵光,只能用汉语一点一点的沟通,特别费劲。

  语言不通的遭遇还同样发生在乌云嘎身上。她原本操一口浓重的“东部区”蒙语口音,而在锡盟,发音与东部截然不同。尤其她还是一名记者,台里还要求她蒙汉均通,说了20几年的语言,怎么改啊?

  在采访过程中,乌云嘎接了一位同事打来的电话,坐在记者对面的乌云嘎正在流利地说着标准蒙语。两年来的心酸或许只有她自己才能体会。

  白秋兰和乌云嘎告诉记者,从学校出来后,两个人都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因为只有努力才能距离理想更近一些。

  心愿·价值

  相比白秋兰的无助和迷茫,乌云嘎在锡林郭勒大草原上,曾经似乎寻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以前我说这话的时候,很多人都不信,可我最大的心愿真的就是服务基层。”乌云嘎反复强调着。

  时间要追溯到3年半前。乌云嘎清楚地记得,萌生服务基层的想法是在大三寒假期间。由于老家当地的教育较落后,邻居家的几个小朋友常常来家里请教。久而久之,乌云嘎家干脆固定一个时间对附近的小朋友开放,一到点儿,孩子们就都来乌云嘎家一起温习,乌云嘎给他们指导。

  “有一天,我突然觉得他们是那么的需要我。”乌云嘎说。服务基层的念头立即涌上心头。

  乌云嘎的理想至今如此坚定,还得益于大学时课题的指导老师斯琴。“斯琴老师经常说,基层有很多需要我们的地方,时常鼓励我们下基层。事实证明,斯琴老师的话非常有道理。”乌云嘎一直对斯琴老师深表敬意。在赶往西乌旗的火车上,乌云嘎一路上都在憧憬着自己从未见过的、传说中美丽的大草原,以及西乌旗的电视台。

  乌云嘎告诉记者,几个月前,西乌旗的电视台还只是两排11间平房,前3间,后8间,有线电视台和无线电视台都挤在这11间房里。今年5月,电视台终于有了新家:五层的办公楼。

  对于乌云嘎来说,她的成长与西乌旗的电视台都是相互见证的:西乌旗的电视台有了新的办公楼,乌云嘎也较原来成熟了。

  目标·未来

  白秋兰所在的镇政府同样不希望自己花了大把精力培养的“成果”付诸东流。

  两年来,白秋兰对考试的疯狂程度远胜乌云嘎。内蒙古、黑、吉、辽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只要她稍感兴趣的就会报名参考。接下来,白秋兰决心赌一把,辞掉工作,安心考试。

  而乌云嘎也同样表示,服务基层是我的心愿,但也需要稳定。

  坊间盛传,大学生服务基层就是一个跳板,不少记者曾经采访的大学生社区干部、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大学生“村官”中的大多数均抱有这样的想法。

  呼和浩特市去年招考的190余名社区干部吴小莉(化名)说:“社区工作很麻烦,不适合大部分年轻人常待。只要是想走仕途之路者,考公务员是必经之路。”

  吴小莉还说,如果在社区工作满3年,工作出色,不出现任何纰漏,就有希望得到提干机会。如果公务员一直考不上,这将又是一大契机。

  而像乌云嘎这样的西部志愿者,每服务一年,在公务员考试时便可加一分,也就是说,乌云嘎再参加公务员考试,就可以获得2分的加分。在公务员的考试中,2分之差将会压倒多少人。

  政策·基层

  如今,在新农村建设、基层的巩固建设和就业压力缓冲等多重因素的政经背景下,大学生下基层成为最时兴的字眼。近几年,由自治区政府推动的一揽子大学生下基层计划,正掀起新一轮“知青下乡”热潮。

  自2006年起,我区每年招募500名高校毕业生,主要安排到苏木乡镇从事支教、支农(支牧)、支医和扶贫工作;2008年,我区开始考录359名大学生“村官”到嘎查村担任村党组织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等职务;从今年起,内蒙古将实施“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工程,其中,2009年计划选聘到基层服务的大学生11000名左右;6月14日,呼和浩特市2009年公开招考聘用社区工作人员考试举行。5年内,呼和浩特市还将招收1000名大学生,充实到全市的193个社区工作;6月27日上午,自治区2009年选调优秀大学生考试进行笔试,2628名报考人员参加,本次考试全区计划选调300名优秀大学生……

  自治区的各项政策正在将大学生下基层的计划由“星星之火”推成了“燎原之势”。

  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余展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紧张的就业压力下,新知青“下乡”更多是一种被动选择,真正吸引他们的是对服务期满后工作前景的预期。知识分子下乡多有服务期限,一般规定在2到3年,因此退出机制和通道建设,往往决定了政策的可持续性。而决定可持续性,则来自合理的激励机制。

  延 伸 阅 读

  “新知青”的政府意愿

  2009年4月2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中共中央组织部、教育部、财政部、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了《关于统筹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将此前各部委出台的“三支一扶”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特岗计划”“西部计划”进行了一次全面“整合”。

  此次统一的政策包括:按岗位统一生活补贴标准,统一各项保险,统一各项计划的服务期满就业的政策等。决策者希望借助此次“统筹”形成一股政策“合力”,拓宽出口,推动大学生服务基层工作的进展。

  2003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毕业生就业问题时,由共青团中央建议的“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被正式推出,当年,中央财政支持500万,选派6000名志愿者赴西部农村,同时也鼓励各地制订地方的西部计划项目。

  “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2003年,200多名首批志愿者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行了隆重的宣誓出征仪式。培训,学唱志愿者歌曲《到西部去》,以及宣誓和出征仪式,使这项计划从一开始就带有“理想”色彩。

  从2003年至今,西部计划的分项目已达到11个,为农村输入各种知识人才10万人次。2009年,团中央将派遣到西部基层服务的计划上升到1.5万,志愿者服务期也由1至2年调整为1至3年。

  共青团中央志愿者工作部副部长侯宝森说,早在1996年,团中央联合有关部委实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通过公开招募、自愿报名、集中选派、定期轮换的方式,选派受过高等教育的城市青年到中西部贫困地区开展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科技等方面的志愿服务。

  显然,西部计划的探索,为后来一系列“知识下乡”政策提供了借鉴。

  2005年开始,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提出国家鼓励青年到基层就业。随后,多个部委陆续出台“下乡”项目:教育部牵头组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计划。

  2008年,中组部牵头组织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计划”将“知识下乡”推向高潮。该计划提出,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据不完全统计,仅2009年度,各部委的下乡计划总数已达到十几万人。

  相对于中央的强力推出,地方的尝试更早一些。中国农业大学大学生“村官”研究课题组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胡跃高说,早在1995年,江苏省最先开始招募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1999年南通市如东县为解决大学生资源闲置与农村建设亟需人才矛盾,公开招考了88名大学生村官。同年,海南和浙江省也相续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

  据《2009年度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统计,到2008年底,全国在任大学生“村官”总数已达13万人以上,分布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约80%的县与县级市。北京市实现了村村两名大学生村官。

  据《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