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湖南长沙大学生当“村官”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佚名
    根据省、市委的统一部署,去年,长沙县选聘30名优秀高校毕业生,安排在30个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主任助理。过去的一年里,他们的工作情况如何呢?对于“村官”这一角色他们又怎么看呢?如何更好地完善这一选聘村干部的新制度呢?近日,笔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一次调研

  一、大学生“村官”带来了新气象。大学生“村官”具有知识丰富、交往广泛、信息灵通、思维活跃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他们下村任职,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一是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村官”充分利用各自所学专业知识的专长,把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带到了农村,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二是提升了农村信息化水平。他们充分发挥在电脑、文字材料处理等方面的特长,将多媒体网络、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和运用到村级各种会议、信息搜集、招商引资项目中,促进了村级工作的信息化和规范化。他们还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平台,积极开展农业产业化和实用技术等方面培训,帮助农民提高创业致富能力。三是增强了村干部队伍的活力。大学生充满朝气和激情,潜移默化中对广大村干部起到了促进与带动作用。用一位村干部的话说:与大学生一起学习、工作,感觉好象又回到了年轻的岁月,工作劲头足。

  二、大学生“村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工作责任不明。各乡镇党委、村支两委对大学生“村官”并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安排的工作都属于临时性质,工作与岗位“两张皮”的现象普遍存在,挫伤了大学生工作积极性,又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二是工作经验不够。大学生“村官”进入社会的时间不长,对当前农村工作的大政方针和政策虽有所了解,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和发现问题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基层工作经验相对缺乏。三是工作作风不实。由于激励机制不明,加上所学专业知识与现实环境有些脱节,一些大学生“村官”感觉现实与理想有较大差距,存在好高骛远的心理。

  三、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几点建议。大学生担任“村官”,这是村干部选聘制度的创新。要真正把这项工作抓好,使大学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就要认真探索发挥其作用的有效途径和办法。一是要重视大学生“村官”培训。要将其纳入乡镇后备干部的培训体系,组织他们参加农村政策、法律法规、村务管理和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学习和培训。要实行乡镇干部帮教和村干部帮带的工作机制,采取“一帮一”、“一带一”的办法,锻炼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二是要确保大学生“村官”人尽其才。要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让他们在农村“人人有事做,人人想事做,人人能干事,人人能成长”。三是鼓励大学生“村官”大胆创业。建议政府拨出专项资金,或者放宽贷款条件,帮助指导大学生“村官”选择合适项目,进行农村创业,增强其事业心和成就感。四是进一步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制度,解决其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