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临安大学生回村当农民 500亩田由他们管理村民很放心

来源:临安新闻网 作者:汪 林 赵…

图为包洪军、胡铮在观察水稻的长势。 陈欣 摄

    三口镇,秋口村,寺前畈。包洪军走在他种植的水稻田间,6月份种下的秧苗长势喜人,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已经长至膝盖处高。一行白鹭从田间飞起,他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去年这个时候,包洪军刚刚从浙江林学院毕业,因为工作没有着落而发愁。而今,他是三口镇秋口村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社的法人代表,管理着近500亩的水稻,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学生种植大户。
    包洪军管理的500亩水稻是受村民们的委托。他的专业合作社与村民们签订了合同,村民将田交给合作社,由合作社负责从育秧到收割的一系列工作,待水稻收割后稻谷都归村民所有。合作社则收取每亩575元的管理费。
    “起初,我们打算从村民那里承包土地,支付承包费,但很多村民不放心。后来我们就转变了方式,由我们为村民们负责一条龙的种植、管理服务,收取一定的费用。”包洪军介绍说。
    为了消除村民们的顾虑,合作社还承诺水稻亩产不低于400公斤。如果产量不足,合作社向村民补足。
    规模化经营照亮前景
    今年4月份,专业合作社与村民们签订了管理协议后。包洪军与合作社其他股东一起购买了育秧机、插秧机、割灌机、喷雾剂等一系列机械工具,总投入20多万元。
    投入这么大,很多人替包洪军担心。但是他坚信,规模的机械化操作是必然趋势,手工操作不仅累而且效率低下。而且现在国家对农业机械器具的补贴比较多,符合政策导向。
    当专业合作社的育秧机培育出茁壮的秧苗时,村民们对大学生所主张的机械化操作多了一些信任。而插秧机在田间开过,留下一排排秧苗时,包洪军带给大家的是希望。插秧结束后,专业合作社聘请了两位农民长期负责田里的看管,而在施肥、耘田、除虫等时候则临时雇佣一些帮工。
    眼下正是除虫的时候,合作社股东周中林正带着几位帮工在田间用喷雾机除虫。起初,他是应邀入股合作社,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如今,看着水稻的长势,他放心了。
    由于采用规模化的机械操作,水稻种植效率提高,成本下降。据包洪军估计,只要水稻能达到400公斤亩产,合作社的盈利是可观的。更重要的是,他能够证明规模化操作的可行性。
    灵感来自大学生村官
    回乡种田的大胆想法,并非出自包洪军。这一灵感来自他的同学、秋口村主任助理胡铮。
    2008年8月份,胡铮分到秋口村担任村主任助理。在与村主任张根林跑田间地头时,他看到秋口村有不少抛荒农田,觉得农田这样荒着太可惜了,于是产生了承包土地种田的想法。
    一开始,他的想法没有得到村里支持。村主任张根林坦言,当时并没有在意胡铮的话,觉得抛荒是农户自家的事。
    今年年初,胡铮将这一想法告诉了家住秋口村的同学包洪军,并提出了承包大规模农田,采用机械化操作的经营模式。
    当时还未找到工作的包洪军触动很深,马上回家与父母商量此事,并得到父母的同意。有了家庭的支持,胡铮和包洪军又找到村里,与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洽谈此事。这次村里两位干部读懂了两位大学生的设想,并给予大力支持。
    村里召集了村组长、村民代表开会,动员他们把农田交给大学生们管理。一开始,农户对大学生不信任,认为机械化耕作不现实。经过村里的多次动员,加上400公斤亩产的承诺,农户逐渐接受了农田交给专业合作社管理的方案。
    秋口村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社成立,出于私人理由,胡铮并没有入股。但是,他仍然以村主任助理的身份积极为专业合作社提供帮助。一方面是帮助他同学,另一方面这也是他自己的心血。
    现在,胡铮又在和包洪军一起琢磨,如何把他们的做法推广到我市其他乡镇。

    解放村里劳动力
    当初很多村民是在半信半疑的态度下,把农田交给合作社管理,现在,他们已经看到了规模经营带来的好处。
    家住寺前畈边的村民金官荣,是专门帮人家养猪的。他告诉记者,自己没有太多时间管理农田,现在田里的事都交给大学生管了,又有保底数量的收成,可以安心做好养殖的事了。
    像金官荣这样不以种植业为主业的农户有很多。秋口村有20多家企业,很多农户都进厂上班了,农田没人管理。如今,那些抛荒田都变成绿油油的水稻了。
    村委会主任张根林介绍说,村里一些办企业的人家对包洪军他们非常支持,他们十多年没有吃过自家田里种出的大米了,今年秋天就能吃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