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人大代表:应根据农村实际选派村官

来源:中新网 作者:张茵 董齐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及就业困难的背景下,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学生村官开始走入人们的视线。而近几年国家和地方出台的各种鼓励大学生到农村的政策更是让大学生村官成为热门话题。

  但在2010年浙江省人代会上,浙江省人大代表、浦江县黄宅镇曹街村党支部书记曹龙永却对大学生村官政策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他认为,“搞‘一村一名大学生’对于广大农村并不切合实际,政府需根据农村实际情况选派大学生村官,否则容易造成人力资源浪费。”

  服务“三农”催生大学生村官热

  大学生村官源起于江苏。1995年,为解决“三农”问题,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1999年浙江宁波市采用公开招考方式,成为全国第一个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地区。这一时期,大学生村官一直停留在服务“三农”上。

  2005年7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在全国掀起了大学生村官热。当年,全国就有17个省市启动了大学生村官计划,隔年便达到28个省市。而“一村一名大学生”更成为众多省市的目标,浙江就是其中的一个省份。

  “大学生村官应按需分配”

  “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不切合农村实际情况”。就在“一村一名大学生”政策被一片叫好时,浙江省人大代表、浦江县黄宅镇曹街村党支部书记曹龙永在调查后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2006年,浙江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工作时,曹龙永所在村迎来了首位大学生村官,从那时起他便开始关注大学生村官这个集体。经过几年细心观察、调查后,曹龙永却惊讶的发现,“很多村存在‘荒废’大学生村官的现象。”

  “浙江省甚至全国很多地方的基层组织并不健全,很多基层干部几乎都不会全日制上班,只在村中有事时才会召集村干部开会。”曹永龙说,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村官一旦入驻就会处于“荒废”状态,因为没人带他们深入了解农村情况,更没人教他们如何处理农村的各种事务。

  “浙江‘浪费’大学生村官的现象也很严重。”曹永龙告诉记者,他通过调查发现,在民营企业高度发达的浙江,无论是村支书还是村长几乎都有自己的企业,很多人对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并不高涨,村委办公室“空巢”属正常现象,而刚从城市下来的大学生村官并不一定会获得应有的“尊重”,这也最终导致很多大学生村官的作用无法发挥。

  “选派大学生下乡的前提条件是基层组织必须健全,否则大学生村官根本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于部分基层“荒废”大学生村官的现象,曹永龙认为,“‘一村一社区一高校毕业生’确实对一些需要的农村起到了帮助作用,但如果一刀切,就不切合农村的实际,因为农村有些地方并不需要大学生村官。如果大学生村官被硬性分配到不需要的地方最终会带来资源的浪费。”

  所以,曹永龙建议,大学生村官应在调查的基础上按需分配。

  提高大学生村官实践培养力度加强监督

  “在理论上他们可以帮助我们,但在实践中我们首先要对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对‘农活’有真正的了解。”对于大学生村官,曹永龙认为目前刚毕业的大学缺乏的不是干劲,不是理论知识,而是真正的社会实践经验。

  “很多大学生心理没有准备好就下农村,因对农村情况不了解,经验不足,最终会选择放弃。”曹永龙告诉记者,“为了让村里的大学生村官及早适应农村,我每天都会带他一起参与村里的各种工作。”在曹永龙的心中,大学生村官在学校里学到的那套处理事情方法到了农村很有可能会失效,大学生村官必须学习农村的解决之道。“但很多基层领导并不会细心的和大学生村官交流、沟通。”

  他希望今后再选派大学生村官下村时,要加强实践的培养。“最好培养2到3个月,让他们完全了解农村的情况后,再根据需要选派下来。”

  除此之外,曹永龙还认为政府应该出台大学生村官监督政策,完善大学生村官体制。“没有监督很多人就不愿意做事情,这导致了很多在做事情的大学生村官思想出现波动,不利于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