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为何纠正大学生村官“希望”一词?

来源:人民网 作者:文海
    在村口,温家宝遇到了大学生村官崔烈菊。她向总理介绍了村里的生产生活和抗旱救灾情况。她对总理说,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水利设施,有水存不住,希望总理帮助解决。温家宝听后笑着说:不是希望,你应该换个词,是“要求”!听到总理风趣的回答,村民们高兴地鼓起掌来。(人民日报)

  以上是总理温家宝三下西南,在贵州兴仁县上坝田村与大学生村官崔烈菊的对话。读后,笔者禁不住跟当地村民们一样,高兴鼓起掌来。

  西南地区出现旱灾,造成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自然因素固然不可避免的,但村官向总理反映“有水存不住”则是水利设施缺乏因素,如果说自然因素是“天灾”,水利设施缺乏则是“人为”,一定程度反映了地方政府在水利设施建设方面做的不够、不好,没有达到群众要求,村官的内心愿望值得全社会支持和肯定,更应该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

  按字面看,村官用“希望”一词表达内心愿望是美好的,但总理为何却要村官把“希望”一词换为“要求”?值得推敲,笔者以为“希望”与“要求”两个词有区别,在人与人交流中,上下级干部交流中,人人都有希望,人人都可以对他人表达内心意愿,用“希望”一词没有突出对方的“责任”问题,只是表达内心愿望,但“要求”则不同,其中包涵“责任”,村官反映民意,上级政府有责任有义务解决群众之需,总理要村官把“希望”一词换为“要求”,无疑是给自己加压、给政府加压。“希望”和“要求”最大区别,还在于“要求”是上级要下级该干什么,对话者之间身份有“等级”之别。

  而时下,比起大学生村官崔烈菊,许多干部讲话、反映问题更是小心翼翼,连“希望”一词都不敢用,很多村委会或乡一级政府,因为自身的财力物力人力有限,在发展过程中,无法满足群众需要时,向上级反映问题,更多的是使用“请求、恳求、恳请”三个词,下级干部对上级领导讲话小心翼翼,深怕讲话稍有不慎,有点刺耳,某些上级官员就认为下级是大不敬、胆大妄为,上级政府要做什么不做什么,不需要下级干部指手划脚,工作开展也就阻力重重。

  上级和下级交流用词侧面反映干部队伍思想意识、责任意识、作风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重视,如今官场,讲老好话、做虚功、搞奉迎的现象都是发生在上级和下级干部交流中,其根源在于封建意识没有消除,官在上、民在下,官大一级压死人,等级森严。封建残留意识完全背离了党的宗旨,脱离了时代要求,这些现象背后是干部不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党性不纯,公仆责任意识不强,不正确认识人民群众是国家和社会主义的主人的地位。干部党性不纯、责任意识不强、作风不正,影响干部队伍的建设,败坏社会风气,阻碍各项事业的深入改革。

  由此可见,村官表达加强水利设施建设的内心愿望,是因为基层群众相信党和政府,总理严格要求自己,要村官把“希望”一词换为“要求”,打破了“讲老好话、搞奉迎”的潜规则,破除了封建残留意识,总理要村官把“希望”一词换为“要求”,向人们展示出其个人谦虚的人格魅力以及当代共产党人的党性,让我们再次感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层民本意识,责任意识;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党和政府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总理为我们起了模范作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共产党人、党的干部坚持党性原则、讲责任、讲奉献,不能忘记自己是人民公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