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自己有价值 大学生村官别种幸福生活(图)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佚名

故事导读

王寿波,2003年从西南大学毕业后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到綦江县新盛镇工作。2004年底,他当选为新盛镇气田村党总支书记,成为全国首批一万多名服务西部志愿者中的村官第一人(本报曾报道)。不久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指出,王寿波为当代大学生投身基层志愿服务、艰苦创业树立了典型。

村官上任一年多是否还适应,记者日前对王寿波进行了回访。

上周末,记者在綦江县新盛镇气田村见到了王寿波,他裤脚挽得一高一低,黑色的统靴满是泥巴,头发乱蓬蓬的。他对自己的窘相不好意思,忙解释说:“刚去调解两个农民在田里闹矛盾的事,还没来得及换衣服。”

鸡毛蒜皮的事

他每次见到村民,总是哥啊姐啊地喊得亲热

王寿波说,农民老李牵着牛不小心弄坏了老黄家的田坎,还拒绝道歉,老黄一怒之下提起刀对着老李家的牛下手,幸好牛受伤不严重,王寿波赶去后,调解双方:弄坏田坎的修补田坎,砍伤牛的付50元医药费,双方口服心服后和解。王寿波说,他作为村支部书记,每个月要调解几起这种纠纷:婆媳矛盾、儿子和老子分家、两家人打架……这些都是鸡毛蒜皮的事情引起的。

“农民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有时候小事可能酿成大悲剧!”王寿波说,本来调解是村主任的主要任务,但是由于他是外乡人处理事情能一碗水端平,又有文化懂法律,乡亲们有啥事都爱找他,“调解不好做,既要口才又要会讲道理。”

他说,为了与乡亲们拉近距离,全村九百多户人家,他拜访过四百多户,最远的住户从镇上一去一来要三个小时,如今全村三千多人,他能叫出七八百人的名字。

“上任前半年几乎天天都在田坎上走!王书记一点大学生架子都没有。”五社村民游春芬说,他每次见到村民,总是哥啊姐啊地喊得亲热,“大家都很喜欢他。”

发挥作用

“我体会到了被需要的感觉。”正是这种感觉,他留下来了

王寿波在大学学的是蚕学与生物科技专业,2003年9月,他参加“西部计划”,来到綦江的蚕桑大镇新盛镇,一看才发现,那里大部分农民栽桑养蚕凭的还是几十年来的老经验。有的村民连基本的消毒常识也没有,有一户村民因蚕房消毒不彻底,每年养的蚕都不结茧,还认为是“风水不好”。

王寿波的专业知识在这里发挥了很大作用,帮助很多村民科学养蚕。有一次,他在镇蚕桑示范园看见园主正盯着一片萎蔫枯黄、断了根茎的桑树发呆。经过观察,他判断这就是俗称的“泥枯病”,马上告诉园主赶紧喷施农药,园主疑惑地看了看他,一声不吭。没过几天,园主特地跑来感谢他,兴奋地说“幼苗全部救活了”,要不是及时喷药,他投入的十多万可就打了水漂。

“我体会到了被需要的感觉。”王寿波说,尽管有些同学丢了专业,现在挣钱比他多,但他们“体会不到这种成就感”。

正是这种感觉,让王寿波决定留下来。

第一把火

他抱着捐款箱筹资修路

当上村官的王寿波发现“村里账上没有一分钱,历史欠债高达17万”。新官上任三把火,没钱怎么办?

王寿波说,走村串户回来时,目睹两个小学生在田坎路上摔倒。王寿波经过走访才知道,这条路是三个村村民的必经之道,十几年来没有修过,一到下雨天泥浆深得很,老人不敢出门,小孩上学摔倒是常事,村民怨声载道。王寿波决定,修好这条路。这成了他上任后为村民办的第一件事。

没钱怎么办?王寿波召集几个领导,决定采取募捐方式筹钱。他自己和其他村干部带头捐款,每人先捐50元,又做了个募捐箱,写了份倡议书,借来一台录音机,接连几个赶集天,在镇政府旁边摆摊,边播放《爱的奉献》,边发倡议书,发动村民募捐。村民们你5元、我3元地凑,连学生娃儿也2角、5角地捐,王寿波说,特别感动的是一位农村老大娘,听说要修路后,把买味精的五块钱都捐了,最后筹到近六千元。

为让村民对募集来的钱放心,王寿波决定由两名社员代表和两名社长代表管钱管账,账目全部公开,村委会只负责办事。工程开工后,王寿波整天在工地上,双手磨得满是水泡,每次洗衣服,盆底都是一层泥沙。一个月后,一条长700多米、宽60厘米、厚8厘米,由水泥预制板和石板铺就的路完工。

无论走到哪里,王寿波都想着自己的村和村民,因为这个村农民年收入不到2000元。在党校学习,大家缴纳的临时班费还剩500元没花完,他厚着脸皮跟班长要来,“可以资助一个贫困娃娃上几年学了”,如今,每学期开学,王寿波都要到中心校为一个名叫李莎的贫困小女孩缴学费。

王寿波还自己陶钱补贴贫困户,他说:“农民很不容易,我至少每月还有千元的工资!”

干大事

他拿出自己的存折垫资修公路

采访中,记者不时打量着王寿波,年纪轻轻的他居然有些秃顶,这让原本只有26岁的王寿波,看起来有36岁。他有些不好意思,摸着头说“有段时间掉得太厉害”。

王寿波说的是去年修村级公路那段时间,这是他当村官以来,感觉最“身心疲惫”的时期,经常睡不着觉,大把大把地掉头发。

去年10月,王寿波多方奔走,终于争取到10万扶贫资金,修一条村级公路,但扶贫资金实行“报账制”,需要自己先垫钱。王寿波面临资金问题,他只有六千多元存款,他召集村干部开会,先拿出自己的存折垫上,并号召村里其他干部也力所能及出资金垫资金,但钱仍然不够,最后决定边开工边筹。

资金没解决,占地矛盾又来了。其中有一户村民因补偿金的问题,三番五次做工作都不见效,开工当天,王寿波天没亮就来到这户人家,以自己的工资担保,如没有按期兑现补偿金,就拿他三个月的工资。这家人被王寿波的诚心感动,公路如期开工了。

“我都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王寿波说,每一笔钱都精打细算,常常身无分文。经过苦战,一个多月后,2.3公里的路实现了初通。

“有了这条路,我们卖猪、买化肥方便多了,修房造屋也方便了。”正在公路边劳作的村民陈昌寿和老伴夸起了王寿波:“以前两届村干部都没修成这条路。”

有苦更有乐

他认为,多数大学生吃不了农村的苦

“你是否希望更多的大学生选择与你一样的道路?”记者问。

“就业前首先考虑好,自己究竟需要什么!”王寿波很慎重地说,其实很多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前还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做什么。他认为,多数大学生都不适合来农村,即使来了,也呆不长久。

“我要做的事,你们也看到了,琐碎繁杂!”王寿波说,选择到农村基层,首先要对农民有感情,其次是能吃苦。王寿波老家在南川石莲乡,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从小也生长在农村,而他本人上大学时贷的一万多元钱到现在都还没还完。“父母还指望我工作后能减轻家里的负担,没想到我要留下来竞选村支书。”

当时,在老家当了十多年村干部的父亲给王寿波三番五次打来电话:“当村干部,待遇低,又容易得罪人,你一个外乡人,何必自讨苦吃!”不过,父母最终还是理解了他的选择。

王寿波告诉记者,他的一些大学同学已经在城里买了房子,有的还买了车,日子过得很潇洒;开同学会时,很多人都不理解他为什么愿意呆在农村,还在当地镇上找了老婆。他坦言,自己是个比较乐观的人,老婆也比较理解他。

现在,王寿波和老婆一个月接近两千块钱的工资,虽不能像在城里工作的同学那样享受,但生活也很满足了。他说:“在这里,有另一种充实和幸福,村民的鼓励和支持让我精力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