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女“村官”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从众多本科毕业生中选聘进村任职的那一天起,常秀娟就认定要从农村的最基层干起,她希望能在自己人生的第一份履历上,留下一行清晰的印迹——一名好“村官”。

  常秀娟走出大学校门,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青山乡利顺村扎下“营盘”,在担任村主任助理的3年中,她要担负起农村工作的“调研员”、党的政策的“宣传员”、生产发展的“指导员”、乡风文明的“传播员”……

  同班同学有的去了内地创业,有的留在省城工作,有的选择报考公务员和研究生。她却来到偏远的利顺村,和农民一起硬化村级道路,开展“平安建设”宣传,展开妇联在村级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及思考的社会实践与调查。

  曾有许多天,常秀娟陷入了对农民增收现状的思考,她觉得应该让农民明白,农业增收的潜力依然很大,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期,多数农产品可以提高附加值,实现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与此同时,基层干部在农村工作方法上的“宏观指导”,不能局限于传达上级政策,发放各项补贴,更应该激发农民投资农村企业与农产品加工的热情。她提出的许多建议和意见已被村镇采纳,她欣喜地发现,这片“小天地”里,同样可以有大作为。

  当大学生“村官”,这是常秀娟实现人生梦想的大课堂,走出了象牙塔,在条件艰苦的农村,从前衣食无忧的她学会了独立生活,学会了吃苦和忍耐,学会了和基层的农民友好相处。她真正体会到,这里是完善自己人格、培养优良品质的另一所“高等学府”。

  在新农村建设的这片阵地上,常秀娟和30名大学生村官一同实践着创业的梦想,“大学生”和“村官”这两个看似不搭界的字眼,在广袤的农田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他们冲破了传统的身份、城乡、地域等人才流动的壁垒,构建起农村人才的一块高地。

  正如常秀娟在日记中所写的:“我要做一股吹进大山深处的暖风!”(作者: 姚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