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五位大学生“村官”的故事
从西南政法大学毕业的潘晓晓,是新闻学和法学的双学士,去年她参加考试走进了宗汉街道高王村。“我觉得自己变得很细心、耐心,也不浮躁了。”潘晓晓感觉非常踏实。
高校毕业生一旦走出校门,找一份好工作是最迫切的问题。考公务员、进大公司、留在大城市……都是理想中的选择。
如今,对宁波市的大学毕业生来说,他们又多了一个就业途径———到农村和社区工作。
尽管工资并不高,尽管可能和理想中的“好工作”有一段距离,但就业眼光“往下看”,发展的空间将会变得无限大。
广大的农村和社区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极具创造力的空间。然而,这些“村官”对基层工作是否适应?又经历了怎样的酸甜苦辣呢?近日,本报记者赶往余姚梁弄镇和慈溪附海镇,和大学生“村官”们近距离接触,倾听他们不一样的成长故事。
新闻背景
明年底实现“一村一社区一名高校毕业生”
从本世纪初起,宁波开始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工作,截至2007年6月,宁波市11个县(市)区和有关单位已经招聘在职大专以上大学生1212名来担任村干部或社区工作人员。
今年下半年,宁波市将继续招聘近700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工作。到明年底,宁波将基本实现全市“一村一社区一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
昨天,慈溪市2007选拔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面试提前结束,经过层层筛选,103位报名者过关。原本入围面试的两名研究生也被淘汰。
“今年的目标是农村招73个,社区30个。”慈溪市人事局副局长杨水娟告诉记者。2001年第一年招考的时候,才300多人报名,还是市里面专门组织队伍去动员鼓励来的。如今变化太快了。今年网上的报名一统计,共有2450人报了名。其中重点大学的有132名,还有13名是研究生。
● 慈溪附海镇花木村 卢仲波 毕业于宁波工程学院
“6年了,我安安心心待在村里”
大浪淘沙,慈溪市2001年招聘的26名“村官”中,有的被解聘了,有的考入了机关事业单位,而卢仲波在村里一呆就是整整6年。他所在的慈溪市附海镇花木村被评为市级文明村、生态村等。去年年底,卢仲波被选为村党总支部委员。
这个身材魁梧的小伙子一脸憨实,2001年毕业于现在的宁波工程学院。因为没有考上当年的公务员,他报名来村里工作。
“当时心理落差挺大,毕业了没去大城市,反而回到了自己村里。”卢仲波说,一开始只是处理一些文书,协助党支部、村委会做一些杂事。
后来他发现村里的团支部只有书记一个人,没有一个成员。于是他便开始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吸纳团组织成员。
目前,花木村的团支部已有30多个固定成员了,他们开展的篮球赛等活动给村民们增添了很多乐子。同时,村里的很多杂乱无章的档案、文件也被卢仲波一一整理好了。
“我的工作是一些小事杂事堆积起来的。”卢仲波说,自己的价值感挺强的,因为背后有村民在支持他、信赖他,而这些或许是在城市里工作所得不到的。
如今,卢仲波已经有了1岁多的女儿,妻子在邻村工作,作为独子又可以守在父母的身边,他觉得非常安心。
●慈溪横河镇大山村 俞城德 毕业于宁波电大
把特色农产品“卖到了网上”
横河大山村的俞城德大学毕业于计算机应用专业,进了大山村以后,他就利用电脑建立了“戚家山”网站,把大山村的茶叶、杨梅、笋等特色农产品“卖到了网上”。现在村里已经建成杨梅基地1100多亩、绿茶515亩,仅杨梅一项就为每户人家带来近万元的收入。
● 余姚梁弄镇苷宣村 陈增炜 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
他一来,村里就信息化了
余姚梁弄镇苷宣村的村民说起去年新来的“村官”陈增炜,都感慨说:“小陈一来,我们就信息化了!”
24岁的陈增炜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现在担任苷宣村的团支书。小陈告诉记者:“当时决定来村里工作时,家人都不理解,因为我在城里长大,别人都争着跳出‘农门’,我却硬要跳进‘农门’。”但是,抱着来农村锻炼锻炼的想法,陈增炜做通了家里的工作,来到了苷宣村。
他回忆说,刚来到村办公室时,最惊讶的就是满是灰尘的电脑,一打听,才知道平时基本没有人用。于是,他就以此为突破,开展工作。现在,不少村民都知道,“跟电脑有关的事,找小陈就好了”。
● 余姚梁弄镇东溪村 马丽波 毕业于温州大学
村里的信息数据库是她建的
在梁弄镇的一群年轻“村官”中,大家都公认马丽波最为干练,当地领导称赞说:“小马是个多面手!”
26岁的马丽波,毕业于温州大学英语专业,现担任余姚梁弄镇东溪村村主任助理。
原来,马丽波以前在一家外贸公司做跟单,“工作非常单调,很机械,虽然工资比较高,但是我不快乐。”
说起这一年在村里的工作,她马上神采飞扬起来,“这一年,我真的很快乐,因为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有一种认同感,每天上班都很期待,有时候比较空,就琢磨着自己找事情做。”
她介绍说,接手第一项工作是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需要齐全的村民信息。本以为这很轻松,却碰到了不小的难题,原来村里没有齐全的村民信息档案。于是,她挨家挨户地核对村民们的身份证号、户口本信息等。硬是把全村2500多人的身份资料都逐一核实好,输入到电脑里,建起了完整的东溪村民信息数据库。“为此,我忙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眼睛都看得很痛。不过,最后完成时,特别有成就感。以后查找村民信息,鼠标点点就可以了!”
●●余姚梁弄镇横路村 吕品 毕业于宁波理工大学
他让村里的图书馆变“活”了!
任余姚梁弄镇横路村团支部书记的吕品,谈起自己在村里的工作,打趣说:“为了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我选择走文化型路线。”
而让这个文化型“村官”最骄傲的是,他让村里的图书馆变“活”了!吕品告诉记者,“第一次走进村里图书馆,才真正知道了什么叫呛了一鼻子灰。房间里满是灰尘和蜘蛛网,一屋子的图书横七竖八地堆着。我真的很心疼,书本是科技兴农的有力工具啊!”于是,他找来工具把图书室里里外外都擦得窗明几净,再将书本上的灰尘擦掉,用标签为每一本书标上了“身份证”,再一一分类排好。他还专门跑了城里的图书馆借鉴经验,制定了横路村图书管理制度。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半个月后,这间实际上荒废已久的图书室终于真正运作起来了。“现在,图书馆有专人负责,每天都有村民来借书。”
后记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这些年轻的大学生“村官”发自内心的快乐。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基层的天地真的很宽广,只要扎根下去,就能学到东西,找到自己的价值。”
- 探访京郊大学生“村官”(上) (2007-08-18)
- 许福卿:扎根基层40年的“大学生村官” (2007-08-18)
- 两位大学生的村官生活 (2007-08-18)
- 徐州大学生:当村官,从学种地起步 (2007-08-18)
- 襄垣县侯堡镇西周村村官付双燕 (2007-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