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江苏东海首任大学生村官孙承英
7月10日,我们前往在江苏省率先开展选拔大学生担任“村官”工作的东海县,走访了一些曾经在农村任职或仍在农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感受他们对于大学生当“村官”的感受,以及他们作为“过来人”对这批即将履任的大学生“村官”的一些诚恳的建言。
孙承英,江苏连云港广播电视大学毕业生。2002年1月至2004年1月,任东海县平明镇马汪村支部副书记。2004年1月,孙承英因工作成绩突出,被提拔为平明镇镇长助理。
两年的“村官”经历,让孙承英感慨颇多,昨天,他在接受《江南时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到农村工作,没有足够的干好工作的信心,甘于吃苦的精神,就无法在农村这块土地上干出一番事业。”
孙承英是东海县第一批通过公开选拔到乡村任“村官”的20名大学生中的一位,对于江苏省范围内的这20名首批大学生“村官”,有关部门的评价是,“作风扎实,甘于吃苦,安心农村工作,充分发挥了学以致用、带动农民致富,促进村级组织建设的作用。”
据了解,从2002年起,东海县在江苏省率先通过公开选拔20名大学生进村任职工作以来,已分6批从1200多名报名者中选拔出114名大学生村干部,无一人因为个人思想、工作表现问题被解聘或辞退,整体表现良好。
发挥自己之长带富众乡亲
谈起当年的选择,孙承英说:“对农村、对农民,我有着深厚的感情。”孙承英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曾经在农村工作了几十年,“那时候,父亲是东海县一个镇的党委书记,假期的时候,自己就会呆在父亲身边,跟着他到乡村,到农民家中,从父亲身上我学到了很多道理。”
2002年1月,孙承英放弃了在东海县供销合作总社的优厚工作待遇,参加公选到平明镇马汪村担任村支部副书记。
马汪村是平明镇最大的一个行政村,人口5000余人,土地肥沃,人均耕地2亩多。“饿不着,也发不了财”,孙承英告诉记者,小富即安的意识在村民的脑袋里根深蒂固。
也曾有一些村民跑出去打工,但最后不是被骗后灰溜溜地回来,就是因为没有一技之长找不到活干,在城市里晃悠一圈后又回来了。
“没有人愿意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状态”,孙承英介绍,因为忙完农活后就无所事事,村里不是赌博成风,就是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闹纠纷甚至打斗。要改变现状,必须从改变农民的观念开始。孙承英煞费心思地四处收集有关农民创业致富的影片,通过放映队放映给村民观看。
“很有触动,一个村民跟我讲,人家能干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干”,孙承英告诉记者,“当时我听了很高兴,这表明农民通过观看电影有了压力。”
为了巩固“战果”,孙承英又一家家走访农户,做思想工作。孙承英有个“法宝”,“我给他们算账”,他介绍,“我跟村民讲,你一亩地每年收成3000块钱,除去平常施肥、买种子和人工的费用,你也就剩下1000来块钱,那以后结婚、生子、孩子上学你又得花多少钱?靠一年这么些积攒够不够用?”
“村民们就很紧张了,一个个来找我问,那怎么办?”孙承英说:“这时候,你就得帮他动点子、出主意,竭尽所能帮助他。”
一位谷姓村民在看了讲述一个东北农妇创业致富改变自身命运的电影——《喜莲》之后,在孙承英找他谈心时透露了自己的想法,“他说想搞个蔬菜大棚,但没有钱搞”,孙承英告诉记者,听了这位村民的想法之后,那些日子自己整天在有关部门之间奔跑,为该户村民争取贷款。昨天下午,在这位村民的蔬菜大棚前,他乐呵呵地对记者说:“我现在搞反季节种植,一年收入两三万不成问题。”
除了鼓励和帮助村民开展多种经营,孙承英还利用大学同学等各方面的关系,与发达地区的一些企业主建立了联系。为了争取到一些就业岗位,孙承英主动上门和这些企业主套近乎,“我用真诚去感动这些老板,和他们交朋友。”在他的努力下,2年时间里,孙承英共组织400余位村民外出务工,不但提高了村民的收入,而且由于“人人有事干”,村里早些年积聚下来的一些陋习也渐渐匿迹了。
但很少有人知道,孙承英常常厚着脸皮从家里要钱,这些钱,全部给他用到了和企业主“交朋友”的“交际费”,以及不定期到企业走访本村务工者的来回差旅费上。一些外出务工的村民告诉记者,“孙书记来看我们,从来没有吃过我们的一顿饭。”
“过来人”谈自己的见地
谈到大学生当了“村官”,应该如何适应农村实际开展工作,作为“过来人”,孙承英有自己的见地。
“首先你必须热爱农村工作”,孙承英说,如果仅仅是为了一份工作,或者是为了以后的前程来“镀镀金”,“那绝对是干不成事业的。”他说,既然选择当一名“村官”,就必须要沉下心来脚踏实地的做些事,否则就不能得到农民的尊重和支持。
“要甘于吃苦”,孙承英告诉记者,相对于机关单位和城市里的生活,农村的条件是相当艰苦的,特别是在苏北的农村,“吃住条件很差,蚊子也很多,必须要有心理准备,吃不得苦,就别干‘村官’”。
“要摆正心态,甘当小学生”,孙承英说,大理论在农村并不一定管用,要向农村的干部虚心学习,他们的工作方法也许很“土”但往往很管用,要吸收他们的好办法为己所用。“农村的工作很复杂,考虑问题要冷静,要全面、深入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耐心细致地开展工作”,孙承英告诫说:“不要老是把大学生的帽子顶在头上,要和农民打成一片,你和农民真心交朋友,他们会支持你的工作,会给你好的建议,帮你出主意。”
“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专长,学以致用”,孙承英告诉记者这样一个例子,牛山镇北沟村有着10几年的花卉种植传统,大学生“村官”刘杰到任后,通过互联网广泛收集信息,查询市场行情,为村里引进了非洲菊、香水百合、康乃馨等新品种,并积极推广种植技术,给村民带来了不少收益。“不能让农民感觉到你只是一个花瓶,老是跟在别人后面干一些有你没你都一样的杂事,这个‘村官’当的就没什么意义了。”
“要有一颗爱民的心,把农民当成自己的家人,才能赢得农民,支持你的工作”,孙承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自己刚刚到村里上任不久,很多人都不认识,也很少有人主动和他搭话。有一次,他看到一个五保户家中蚊子很多,而老人却没有蚊帐可用,自己当即跑到商店里去买了一顶蚊帐给老人送过去。就这么一件小事,通过老人的嘴一传十、十传百,“孙书记是个好人”很快在村民心中扎了根,村民们见了他都主动打招呼,就连以往很难收齐的灌溉费,再难缠的村民,只要孙承英上门都会给个“面子”痛痛快快地交了。
“组织上对他们的评价是,工作扎实,充分发挥了学以致用、带动农民致富,促进村级组织建设的作用”,昨天,东海县组织部有关负责人对记者介绍,东海县2002年招聘的第一批大学生“村官”,工资待遇按照“同工同酬”原则享受村正职干部待遇,在村任职期间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规定的缴纳比例执行。东海县还规定对在村工作2年以上、成绩突出的大学生村干部经组织考察后,推荐作为副乡级干部使用;乡镇站所等事业单位及县有关事业单位缺编,优先安排他们参加考试,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到目前,该县最早招聘的20名大学生“村官”中,1人被提拔为副乡级干部,12人经考试被录用为公务员,2人考取了研究生,其余5人继续在农村工作,无一人脱岗、离岗或辞职。
据了解,2002年起,东海县在江苏省率先通过公开选拔20名大学生进村任职工作以来,到目前为止,这项工作已开展6年,已分6批从1200多名报名者中选拔出114名大学生村干部。
当地官员评价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村官”来到农村,可谓“广阔天地大有可为”,那么,当地的党委和政府负责人又是如何评价和看待大学生当“村官”的呢?
东海县平明镇党委书记李伟:大学生当“村官”,并不需要他们设身处地地来解决村里的问题,他们来这里主要是来锻炼自己的。我们应当提供一个良好的培养天地,要让大学生们深入农村,了解农村的实际,适应基层的工作,将自身所学与实践结合起来,这有利于大学生们的成长,对他们自身的工作能力也是一个极好的培养和锻炼的机会,对于今后从这些大学生“村官”中选拔能人,在更高的岗位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是大有裨益的。从长远的角度看,不必追求某个特定的大学生长期甚至一辈子“扎根”在某个特定的村子。大学生“村官”作为一项长期的制度性建设,更重要的是保证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培养、使用制度要长期坚持下去并不断完善,一批离开了能够及时选拔合格的大学生予以补充,确保农村基层组织能够及时、不断地补充新鲜血液。
东海县桃林镇党委书记朱秀明:大学生刚刚走出校门,虽然没有太多的实际工作经验,面对错综复杂的农村工作,很难独挡一面开展工作,但他们给农村带来了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也激活了村干部的工作思路,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活力。大学生村官的专业往往涉及多种行业和领域,他们的系统知识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比原先的村干部们的土方法有着明显优势。村里招商引资时,都是我们大学生村干带着村干部走南闯北,开拓市场。但实际情况也因人而异,有的大学生因为缺乏农村工作经验,即便是学农的,叫他传授农业技术也未必行得通。曾有个南农大的高材生被派到我们镇发动群众搞蔬菜大棚,我安排30个村民去听他讲课,讲到半小时还剩6个人,村民们说:‘听不懂学生讲洋话’,不结合实际,即便是千里马也未必有地方施展。”
东海县双店镇昌沂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吴书才,如是评价2005年2月到该村担任村主任助理的大学生“村官”刘艳午,“大学生理论水平强,小刘是学法律的,和他搭档一起做村民工作很顺手。比如处理村民纠纷,碰上蛮不讲理的,我先拉下脸训他几句,小刘再去跟他讲政策,讲法律条文,很容易就把事情解决了。”(记者 应志刚)
- 探访京郊大学生“村官”(上) (2007-08-18)
- 许福卿:扎根基层40年的“大学生村官” (2007-08-18)
- 两位大学生的村官生活 (2007-08-18)
- 徐州大学生:当村官,从学种地起步 (2007-08-18)
- 襄垣县侯堡镇西周村村官付双燕 (2007-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