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京郊大学生“村官”(下)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陈莹莹  …


    周倍良  

    门头沟区永定镇坝房子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农村工作需要扎扎实实去做

    “我们皮肤变黑了,还能喝一点白酒了,我们学会了脚步匆匆,习惯了没有双休日,我们已经割舍不下这份工作,这群可爱的乡亲。”

    眼前的大学生“村官”周倍良,斯文中略带一些腼腆,但一开口,立马让人觉得这个“村官”能压得住阵脚。

    在坝房子村乃至永定镇,周倍良都有着很高的知名度:给村民打官司的“农民律师”,镇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优秀大学生“村官”。今年四五月份,他还作为“村官”代表,参加了团中央组织的优秀大学生农村创业巡回报告团,在全国做了巡回演讲。

    “农民律师”,三把火燃起村民信任

    当了一年“村官”的周倍良,帮村民打了三场官司。这三场官司就像“三把火”,燃起了村民对他的信任。

    2006年9月,坝房子村与一个私营企业就村里的一块土地闹矛盾,村里土地收不回,村民们急得不行。村委会主任试探着向清华大学法学院毕业的周倍良打听能不能强制收回土地。

    周倍良建议用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并毛遂自荐当上了诉讼代理人。

    然而,这一仗却打得很漫长。为了收集证据,从未独立办过案子的周倍良挎着相机守在企业门口;为了写好诉讼书、代理词,他几乎是通宵达旦地找法律法规条文。由于诉讼主体出了问题,诉讼请求被法院裁定驳回,第一回合周倍良便败下阵来。

    作为村里惟一学法律专业的人,周倍良说自己必须扛起责任。“那段时间,我真是入了迷,吃饭在想、骑车上班在想、睡觉也在想。就跟辩论赛似的,我必须想到他们可能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逐条驳回,还请母校的老师帮我分析。”开庭前一天,周倍良一个人到法院调出双方证据,细细咀嚼每一条证据每一个观点,终于发现对方提供的证据篡改了时间。

    再次开庭,心中有底的周倍良步步深入地向对方律师发问,顺势抛出对方伪造证据的事实,赢了官司,赢回土地。

    40多亩的土地回到了村里,重新承包后地租涨了30多倍,村里收益50多万元。周倍良成了坝房子村的功臣,也获得了一个“农民律师”的称号。此后,周倍良又先后代理了一起村集体和村民之间的土地纠纷案和一位村民的相邻权关系纠纷案。三场官司,让越来越多的村民信服这个大学生村官,“有问题找律师”成了村民的口头禅,不少外村的人也慕名而来。

    “农民律师”有过挫折么?

    “怎么没有?!”村委会成员赵福来说,“小周被威胁,恐吓,被人指着鼻子咒骂,啥都有。”

    “都是过眼云烟。”周倍良乐呵呵地说。

    “周董”,跑龙套跑出大名堂

    村里建立了数码电影厅,他是放映员;村里篮球队,他是领队;十年一次的农业普查来了,他就成了普查指导员;此外,他还是法律学习班惟一的老师和法律咨询室仅有的咨询员。周倍良说,我呀就是个跑龙套的。

    熟人管这个跑龙套的大学生村官叫“周董”。“一方面因为村民认为我懂得比较多么。另一方面我忙得像董事长,不只打官司,只要有活我都做。”周倍良说。

    座谈会,篮球队,恳谈室,流动人口……在周倍良电脑里有29个用村务命名的文件夹。随着对村情越来越熟悉,周倍良发现村里邻里矛盾和违章乱建现象比较突出,就跟村党支部书记商量开个法律学习班。2006年11月,以“村民身边事”为内容的学习班开了起来,不讲法律条文,讲的净是和村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故事。

    故事从哪儿来?

    “我去找啊,我经常去区法院、镇司法所、派出所去找素材案例,给村民提供活生生的事例。”开办以来,法律学习班每月学习两次,村民都很踊跃。

    为了让村里法律服务系统化,周倍良制作了法制宣传窗,开设了法律咨询室。今年7月,区司法局在坝房子村设立起法律服务室、法律服务志愿者站,这两个机构的运作和活动的开展都交给了小周。

    村民们说:“小周,有你我们心里就有底了。”现在,村民们遇到各种矛盾纠纷都会先找他咨询,不像以前那样蛮干。

    脚踏实地,扬帆奋进

    周倍良在一篇文章里总结自己:“在理想主义的冲动下,我来到了农村。因为理想主义总是想象在一个美好的地方,发生一个美好的故事,产生一个美好的结果。”

    周倍良说当“村官”需要一点理想主义:“每天骑车来回四次,几十吨的卡车从你身边呼啸而过,扬起很高的尘土,一到雨天浑身泥。离城里很远,没有书店,条件很艰苦。”在坝房子村委会办公室,周倍良在墙上贴上了四个大字:常备不懈。

    “清华有个传统,把自己的发展和祖国的发展结合起来。一年的农村工作,我最大的体会便是要将个人的理想和发展与集体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那样工作才是有意义和生命力的。”周倍良说,离开了村子的发展,个人有再多的荣誉也没说服力。

    工作中,周倍良学会了主动与村里沟通:“农村不需要花架子,我不赞成站在一个很高的地方,说我要改变什么,你得结合村里需求才能有的放矢。”村民们说,周倍良的到来给村里带来了两个明显变化:办公效率提高、法制观念提高。

    现在每天下班后,周倍良雷打不动地从晚上7点学习到近11点。一方面学习村里业务,一方面是自我提高。村委会订阅的报纸上凡有和新农村建设有关的文章他都会用心研读,他爱写心得体会,爱思考,《风好正是扬帆时》、《让“知识”在农村生根发芽》,一篇篇有感而发的“村官”工作总结火热出炉。

    周倍良说,如果把坝房子村比作一条正在乘风破浪前进的船的话,那么他就是与其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水手,正在扬帆奋进!


    刘建辉

    延庆县康庄镇刁千营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生活需要发现  精彩就在身边

    “选择了农村,就意味着选择了艰苦;选择了‘村官’,就意味着选择了责任。”

    沿着八达岭高速驱车100多公里,穿越了好几个长长的隧道后,记者终于在巍巍大山的另一面,找到了这个名叫刁千营村的地方。

    与一年前的照片相比,刘建辉黑瘦了许多,不过,他的身上明显多出了几分成熟与果敢。

    “到农村工作之前,我也有过担心。不是担心农村条件差,而是担心在这里无事可做,将来会后悔!”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刘建辉笑着说:“现在,顾虑是没有了,反而常常是忙得挺累,但每忙完一项工作后,我还是期待着下一次挑战的到来!”

    小小电子图  立下大功劳

    入村任职没多久,刘建辉的专业知识就派上了用场。一天,村党支部书记无意中问了刘建辉一句:“CAD是啥东西?你会不?”小刘说,我会呀。那咱们村秸秆气化工程有戏了!党支部书记兴奋地拍着刘建辉的肩膀说。

    原来,村里当时正在申请建设秸秆气化工程的资金,上级部门需要村里提供CAD平面图,以便做预算。由于村里从没有做过CAD图纸,一下子也找不到专业人员帮忙,眼看这个项目就要搁浅。

    “我当时很高兴,没想到自己能用专业知识,为村里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刘建辉说,当时自己很自信,心想:这点活,应该没问题。可等做了实地调研后,才知道困难确实不小:全村虽然只有360多户、18平方公里,但有大小街道18条,而且以前没有过完整的数据和图纸。

    没有专业测绘仪器,时间只有20几天……“但这个工程关系到全村的长期发展,老百姓都在期待着,再苦再累我也要干好!”刘建辉说。

    没有仪器,刘建辉就用50米长的钢尺测量。康庄是北京西北部的风口,由于风特别大,钢尺容易被大风吹的左右晃动,影响数据的准确性。为了尽量测量出准确数据,刘建辉就10米、10米地短距离测量。为赶时间,中午,他蹲在地上,伴着风沙啃个干馒头;晚上,整理好数据,刘建辉就用CAD绘图到深夜。

    一个月后,任务顺利完成了。这张小小的电子图,不光为村里秸秆气化项目申请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而且极大地方便了村里后来的自来水改造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全国农业普查等工作的开展。对此,村支书翘起大拇指啧啧称道:嘿!咱大学生“村官”就是不一样!

    忙并快乐着  扬起新风帆

    来村里工作1年多了,刘建辉常常是连续几个月也回不了城里一趟。以往的同学、朋友都感到很奇怪:“你都忙些什么呢?真有那么忙吗?”

    面对这样的疑惑,刘建辉总是笑着说,忙好呀!这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基层农村太需要大学生了,大学生到农村确实有事可干!

    去年7月,刘建辉在村里组织了一个暑假义务辅导班,没想到前来报名的学生多达50多个。凭自己力量肯定不行,小刘拨通了母校领导的电话。学校对此十分支持,不仅选派了优秀学生党员前来共同辅导,还因此促成了刁千营村党支部与北京林大材料院学生党支部的共建。

    刁千营村所在的康庄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着康西草原、野鸭湖实地公园等知名景点,民俗游很有发展潜力。为此,镇里希望刘建辉能协助设计一个精美大方同时又独具当地特色的宣传手册,最好能赶在国庆黄金周之前印刷成册。

    为了赶进度,刘建辉和设计小组白天走访民俗户寻找素材,晚上整理资料提炼主题。经过5天5夜的努力,设计出来的样稿受到了镇领导的高度评价,立刻批准印刷了几万册。一次,小刘领着同学去民俗户家里玩,老板一眼就认出了他:“今年我们家的游客可多了,多亏了你们把我家的照片放在宣传册上,来!今天我请客”。

    在基层农村,每天面对的都是这些琐碎小事,但刘建辉却乐此不疲,“选择了农村,就意味着选择了艰苦;选择了‘村官’,就意味着选择了责任。”

    “工作和生活总是丰富多彩的,要看你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色彩的眼睛。”刘建辉说,每天我们都要面对新的工作和生活,是在无聊和闲散中度过,还是在忙碌和快乐中度过,选择的权利在我们自己手中。


    张晓东

    怀柔区慕田峪长城旅游区办事处慕田峪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村官”小舞台  有为大天地

    “我始终坚信: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可以在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但同样也可以在基层、在农村!”

    翻开张晓东的简历,让记者没想到的是,这个散发着青春气息的男孩,竟有着如此丰富的涉“农”经历:创办了母校中央民族大学最大的实践类社团————关注“三农”协会,并担任执行会长;作为“西部阳光行动”志愿者,远赴国家贫困县四川省宜陇县大罗乡中心小学支教调研;业余时间,还在“打工妹之家”、“农友之家”等机构为农民工培训计算机……

    “我爸是个做了一辈子农村工作的基层公务员,他一直希望我能到农村去接受磨练。选择报考‘村官’这事,他第一个投了赞成票。”张晓东说。

    小张老师、“客串”鼓手和笔杆子

    虽说对农村并不陌生,但初到慕田峪村的张晓东却有些茫然:村民们究竟需要些什么?大学生“村官”又能为村民们做些什么?为此,张晓东一有空就往老乡家里跑,希望通过拉家常找到问题的答案。可一个多月过去了,聊天的笔记记满了一大本,头绪却一点也没有。

    一天,村里一位大妈的抱怨让有些沮丧的张晓东感到“眼前一亮”:“不会说英语,实在不方便,眼睁睁地看着想买东西的外国游客走了,心里干着急!”原来,张晓东所在的慕田峪村,就坐落在慕田峪长城脚下,全村188家农户家家在景区设有摊位,村民80%以上的收入来源于旅游业。

    “为什么不举办一个英语培训班呢?!这不是我开展工作最好的突破口嘛!”在村支书的支持下,张晓东紧锣密鼓地筹划起为村民办英语培训班的事来。

    “开课那天,能坐80人的党员活动室一下子来了近百人,很多村民都是站在过道里听课的。”为了避免授课单调乏味,小张还特意穿插了一些销售技巧、社交礼仪知识,大伙听得聚精会神。英语培训前后忙了整整一个月,大伙都知道村里来了个会讲英语的“小张老师”。

    在村里住了一段时间后,张晓东发现,村里白天虽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但到了晚上却是一片寂静,村民们除了打牌看电视外,就根本没有其他文体活动了。    “我一下子就想起了东北老家的大秧歌了,扭秧歌既能强身健体又能联络感情,好处多多!”在张晓东的建议下,村里很快组建起了“慕田峪村民秧歌队”。

    “虽然家在东北,但秧歌我还真不太会扭,所以就主动担当‘客串’鼓手,每天晚上和村里的几位大爷一起排练。我现在特别享受和乡亲们一起其乐融融的感觉。”说这话时,张晓东洋溢着一脸幸福。

    慕田峪村这样和旅游紧密相连的村子,需要在媒体上多露露脸。学新闻出身的张晓东,通过和村民的交流,努力捕捉着“新闻点”,寻找新闻素材。一年时间里,张晓东先后发表《小山村引来洋凤凰》、《西餐厅开到了“村儿”里》等多篇报道,提高了慕田峪村的知名度。

    “现在,来村里旅游度假的游客越来越多了,好几家媒体还慕名到村里来采访。”小张笑着说:“被采访次数多了,连不爱说话的村支书也成了一个应对媒体的行家里手啦。”

    慕田峪要做“国际文化村”

    慕田峪村是个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近年来,这个长城脚下的小山村,凭借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长城风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

    “这样下去,慕田峪都要成国际村了。”一位村民无意间的“玩笑话”,让张晓东一下子来了灵感:外国人来长城脚下住,中国人学外语,这本身不就是彼此文化上的认同嘛!慕田峪村新农村建设完全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做大文章!

    “从现有资源入手,搭建国际文化交流平台,通过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全面提升民俗接待、果品采摘、小商品经营的档次,一定能吸引众多中外游客来慕田峪村旅游度假!”张晓东越想越兴奋。

    于是,张晓东大胆提出了慕田峪村要做“国际文化村”的新农村建设思路,并形成了一份1万多字的慕田峪“国际文化村”建设项目分析,内容涵盖了村庄规划、旅游开发、村民培训等方面。因为思路新颖、可操作性强,“国际文化村”项目得到了高度重视,慕田峪村也因此被确定为北京市新农村建设市级试点村。

    为了更好地进行慕田峪“国际文化村”建设,慕田峪村计划与美国霄本村结成国际姊妹村。凭借自己扎实的英语功底,张晓东主动担任起“国际姊妹村”共建项目协调小组秘书,圆满完成“国际姊妹村”共建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看着规划中的蓝图一个个地变成现实,真是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我很幸运,能真正有机会参与到慕田峪村的建设中来。”张晓东坦言:在农村工作确实很清苦、很烦琐,特别是看着昔日同窗好友在大机关、大企业、大城市就职,自己也曾失落过、困惑过,但我始终坚信: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可以在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但同样也可以在基层、在农村!  


    陈丽娟

    房山区拱辰街道黄辛庄村村委会主任助理

    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贡献力量

    “当初的想法,就是想扎扎实实做一些事情,每个人都做一丁点小事,加起来就可以成就大事业。”

    陈丽娟穿着亮黄色衣服出现在村口的时候,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一口一个“咱们村”,笑容和热情感染着周围的人。

    还在北大法学院上学时,陈丽娟在最高人民法院实习的经历,让她迫切想知道:最基层的老百姓在想什么?他们到底最需要什么?当听说大学生“村官”开始报名时,陈秀娟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陈秀娟说,当“村官",她需要换一个身份,换一个环境,学会更全面地看问题。“三年的时间,我能够体验一种不一样的生活。”

    电子户籍,推进村务信息化

    “既然来了,我什么准备都有,如何克服困难只是细节问题。”陈秀娟说,只要有积极的工作态度,很多事情就可以改变。

    初到黄辛庄村的陈丽娟想得很简单,就是一定要做事。当时,村里户籍工作还停留在手工阶段,每次统计数据时,要一页页的翻查户口本,既费力又容易出错。陈丽娟提议建立村民的“电子户籍档案”数据库,村党支部、村委会很支持这项工作,仅用了一个月,“电子户档”就大功告成。

    “电子户档”给黄辛庄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村委会换届选举确认选民名单、农业普查以及农村合作医疗等工作中,这份电子档案都派上了大用场。

    黄辛庄村户籍人口近3000人,选民情况很复杂。在去年区县人大换届选举中,陈丽娟担任了村选举领导小组成员,按照电子户籍名单逐一核对查找,遇到含糊不清的地方就亲自下户确认选民情况。

    这两项工作给陈丽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她通过户籍档案熟悉了所有的村民,也让村民对她有了好感。

    “她刚来的时候,我们觉得作用可能不一定大。可没想到老百姓那么信任她。”村委会成员高师傅说。

    在村委会选举期间负责宣传、代书和唱票工作的陈丽娟每天都要解答村民的很多问题,村民都愿意向她询问流程细节、核实选举的公平性。陈丽娟说,明天就是村里的沟通日,这个她倡议的接待日制度,让村民和村干部有了一个直接沟通的地方。  

    了解村情,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陈丽娟跟着爷爷奶奶在老家的农村生活到3岁,种田、炊烟便是她对于农村诗意的想象。而紧邻京石高速公路的黄辛庄村已不是一个传统的农村。“说咱们村是农村或城市都不合适,这里就是一个城乡接合部。”村委会老同志告诉陈丽娟。

    “所以这里适合我这样学法律的文科生。”陈丽娟笑着说,“我们村经济水平不错,起点比较高,对我来说更需要做的是提供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帮助。”重阳节的时候,陈丽娟通过精心策划,让全村老人欣赏到了一台精彩的评剧,老人们说,城里来的大学生是把我们的事情当事了;春节的时候,陈丽娟组织参与了春联征集工作,前后共送出700多副春联。

    “我在哲学课学到过‘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到了村里,真觉得这句话特别好,没有村民的和谐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一年的锻炼,让陈丽娟对书本知识有了特别深的感受。现在最让她惦记的就是村里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孩子们从来没见过图书馆。陈丽娟说,物质生活跟上了,精神生活必须跟上。她打算跟母校联系,带着村里的孩子去大学校园看看。

    “如果把全国的农村都比作楼房的话,那么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就是刚打下地基的楼房,很容易看到施工进展;而京郊农村,尤其是我所在的黄辛庄村,就是一个主体工程已经封顶的项目,剩下的是室内装修等工作了。”陈丽娟说,作为大学生“村官”,我们的工作可能更多的是积累,这需要我们要有平和的心态和踏实的工作作风,要有甘做“奠基石”的勇气。

    陈丽娟说,三年后可能自己并不一定在这里,但这段经历必将使她受益无穷。“我觉得,要对得起这三年的时间,对得起黄辛庄,对得起自己的青春。”


    解  峰

    门头沟区清水镇下清水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把手头的事儿全都踏踏实实办好

    “农村是一本百科全书,需要你去认真阅读。这里你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眼下,正是下清水村杏树挂果的时候。这几天,黑脸膛的山东小伙解峰一直忙着村里镇里两头跑,虽说只有一站地的路,但解峰每天都要来回走上6、7趟,有急事就一路小跑。清水镇是离门头沟区中心最远的一个镇,解峰所任职的下清水村也是京西最偏远的小山村之一。

    解峰来自山东菏泽农村,对于农村有种天然的亲近感,按照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啥农活都干过,收过麦子、刨过花生、掰过玉米”。选择到下清水村做“村官”,是解峰自己的主意———“农村是一本百科全书,需要你去认真阅读。这里你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没酬劳的“账房先生”

    解峰到下清水村后适应得很快。他腿勤、嘴甜、有人缘。“我不能低着头,让别人感觉这孩子太拘束,也不能仰着头,这会让村里人觉得你太傲慢。我就很自然地走路,见了村民主动喊人,叔婶哥姐喊多了,他们就把你当成自己人了。”

    解峰在北京交通大学学的是生物医学工程,但到下清水村没多久,就当上了村办企业管钱的出纳。“7月份跟着学,8月份就正式上岗了。要是另外雇人,村里得花不少钱呢,就当节省开支吧。”因为这份出纳工作,村里每月给他50元钱的补助。慢慢地这份工作干顺手了,逢村里遇上婚嫁喜事,也会主动来找这个新来的大学生“村官”当“账房先生”。

    “一年来不下有10次婚嫁,跟村里人都熟悉了。”解峰说,村民都当他是一分子,“当`账房先生'是帮忙,当然没有酬劳,喝人家的喜酒得贴份子给红包,可不能白吃。”

    “我刚来村里那会儿,有人跟我说他家住得高,水泵压力小,村里统一供应的自来水无法送到他家。”这事儿解峰记在了心里,自己跑去实地考察了几次,趁着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两套班子开会,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村里同意后他又忙前忙后地跟着挖水道、安装水管,直至三户村民都吃上了自来水。

    “说是村支书助理,其实我是全体`村民'的助理。”解峰说,在这里当村官只有三年的时间,他不知道自己能为下清水村带来什么,只有一个想法,就是把手头的事儿全都踏踏实实地办好。

    不停歇的普查专业户

    因为下清水村条件有限,解峰住在自己的办公室。“附近的人家跟我都熟了,要是煮了水饺会端给我,自家种的玉米、黄瓜也会给我送来,特好吃。”由于交通不便,解峰在下清水村的冬天吃得最多的是耐储存的土豆;开春了,村民会给小解送来新鲜的拌香椿和自家的泡菜,这让解峰既欣慰又感动,“说实话,我真把这儿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虽然忙起来的时候又苦又累,却一年到头也没个感冒发烧。”

    解峰笑称自己已经成了普查专业户。除了担任村里和镇里的农普调查员外,还被借调到镇政府煤炭科,参与了北京市第一次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普查。

    “有时候去村民家里普查,他们不愿意说自己的收入是多少,不愿透露家产,我就得慢慢跟大家解释。”为镇农普办工作,解峰面对的则是32个村4000多户人家的一万多张调查表。镇里村里两头跑的解峰每天都奔波在路上。

    2007年7月5日,解峰回到了母校,给师弟师妹们讲述自己一年的村官经历,鼓励新一届的村官好好干。座谈会上,解峰深情地说:“我感受到了山村的宽厚和村民的温情,虽然有过彷徨,但更多的是收获。因为向往而选择,因为选择而执著,投身农村我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