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大学生温海涛的村官生活

来源:南阳日报 作者:周若愚 李…
个人档案

  温海涛,男,毕业于南阳理工学院计算机系,2005年7月起担任淅川县金河镇彪池村党支部书记。温海涛是淅川县惟一一位大学生村官,因工作成绩突出,先后获得县“优秀基层干部”、“优秀党务工作者”、“功勋支部书记”、“十杰青年”等多项荣誉称号。

  今年夏秋多雨但雨势没能挡住彪池村人出行的步伐,外出打工的村民照样骑着车往县城跑。

  雨天骑车外出,这在2007年以前是件不可想象的事。新修的3.5米宽的公路在山间绕来绕去,方便了1000多位村民出行。“是二涛领着我们修了这条路。”村民们指着脚下坚实的山路说。温海涛是该村党支部书记,也是淅川县惟一一位大学生村官,因在弟兄中排行老二,乡亲们都亲切地叫他“二涛”。

  山路随着山势曲曲弯弯,东引西进南通北联,打通了山村和山外世界的通道,它沐浴着党和政府惠农政策的春风,也承载着基层干部脚踏实地为民办事的高尚情怀。

  就让我们沿着这条小路,走进山村,走近大学生村官温海涛。

  “种子”与“原野”

  我当村支书,就是要为老百姓干事,要让群众得实惠。怀着朴素的信念,温海涛回到生养他的家乡

  彪池村地处秦岭褶皱处,全村九分山一分田,是个典型的山村。“久晴水如油,下雨泥水流,四季出门难,信息不流通”是这个山村的真实写照。

  2005年夏天,经过村“两委”换届选举,28岁的温海涛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在此之前,这位彪池村土生土长的汉子是南阳理工学院一名优秀毕业生,在南阳、郑州的商厦里当过电脑老板,也在家乡的山头上开过矿。在不少人眼中,温海涛属于“混得不错”的能人。

  温海涛的“回流”曾让同学和部分乡亲不解:虽说新农村建设急需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但长期以来,人才似乎只有从农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还没听说哪个人在城里干得好好的又跑回来的。

  这是温海涛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抉择。两年后的今天,谈及回村原因,干练、稳健的温海涛说,父亲曾在村里做过村干部,年迈体弱,许多心愿未完成,希望儿子能继续干下去;眼看着乡亲们的生活确实不易,也想干些实事出来。

  如果说,改变家乡面貌是温海涛决意回乡的动力,那么,上级部门的支持和鼓励则增添了温海涛回乡干事创业的勇气和信心。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村支书、村主任的选拔是关键。县乡两级领导高度重视村“两委”班子的结构,支持大学生走上村官岗位。金河镇党委还专门开会讨论温海涛的选拔任用问题,对他寄予厚望。

  要干就干出个样子来。“我当村支书,就是要为老百姓干事,要让群众得到实惠。”温海涛抱定了这样一个朴素的信念,就像一颗生机勃勃的种子,一头扎进了这片广阔的田野。

  记者感言:建设新农村,离不开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在就业形势日益紧张的今天,吸引大学生走上村官岗位,既有效地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是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的长效之举。无论对于“种子”,还是对于“原野”来说,这都是件双赢的事情。

  山路与连心桥

  没有路,就没有希望。温海涛上任后,带领乡亲们干的第一件大事是修路

  乡亲们最需要什么?生于斯长于斯的温海涛知道,深藏在山窝窝里的彪池村,最需要的是一条顺畅的、通往外界的道路。

  彪池村到县城的直线距离不过6公里,但这6公里,在乡亲们眼里却如天堑。村民居住分散,患急病时打120叫救护车,车走到半路就折回去了,因为“路不好,开不到村里去”。无奈之下,病人家属只得请人抬担架,走4公里山路赶到镇上。病紧的,人在半路就没了。几年前,温海涛刚出生的小侄女,因被捂得太严,缺氧窒息,在送往医院的路上夭折了。“这样的事,以前每年总要碰上一两起。”村医吕新成说。

  全村出行最不方便的,要属将军崖北的大寺、火星和黄腊3个自然村。一条细细的蚰蜒路,是这3个自然村300位村民惟一的出路。自然村的干部到村委开会,逢上晴天,也得走上一两个小时。

  这路,必须得修。温海涛和村委一班人统一了认识:不但要修“村村通”,还要修“组组通”。

  2005年秋,温海涛每天翻过将军崖动员村民修路。去了这家,锁着门,到了那家,人家不起劲:修路太难了,听起来像说梦话。温海涛不泄气,白天见不着人,他就晚上去;人家不搭腔,他就多动员,硬是把全村人的心扭成了一股绳。

  工程开工了,将军崖上打着横幅,插着彩旗,一派火热的劳动场面。温海涛天天在工地上,走到哪儿说到哪儿干到哪儿。老支书许章告诉记者,有天碰见温海涛几次,问他:“吃饭了吗?”他都说吃了。实际上,前一天的晚饭和第二天的早饭都没顾上吃。出力,还出钱。工程节骨眼上缺钱,他自己拿出8000元垫上。

  2006年,道路开始铺石子。6公里的“村村通”工程完工,落差50米的山沟间也打通了9公里的“组组通”基础路面。冬天,镇领导坐着车翻过将军崖,村民们第一次见到小车开到村口,孩子们兴奋得大喊大叫,村子里像过节一样热闹。

  路通之后,一打120,救护车就开到村里来了。

  公交车也通到了彪池村,现在,有6个自然村的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坐上公交车。

  外出打工的村民更多了。因距离县城近,劳务经济成为村民们经济收入的一个主要来源全村1/4以上的村民都外出打工。

  外边的人进村也方便多了。以往,村子里十天半月也见不到一个外人,现在,天天有人进村卖菜、买山货。

  这条路,连起了村委班子和乡亲们的心,让乡亲们看到了村子新带头人的干劲和作风。

  记者感言:与其他大学生村官相比,温海涛最大的优势是熟悉村情,这也是他工作能够迅速上路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后选派村官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要想让大学生村官或下派干部在农村发挥起应有作用,了解村情民意是最根本的要求。

  引泉入户与惠农政策

  细化、实化上级各项政策,确保村民得到实惠。温海涛认为,这是村官的一项重要职责

  解决用水问题也提到了温海涛的工作日程。

  村民们以前吃水,通常到附近的井里担。山区水位低,逢上干旱,井里10天就有8天缺水。村子里一位年轻人说,每到这时节,他都是深夜十一二点去挑水,那时他刚看完电视,挑水的没几个人,如果等到凌晨4点以后再去,就甭想挑到水。挑不到井水的人就去泉眼。泉眼水足,但距离较远,即使马不停蹄来回跑,1人1小时最多也只能挑回3挑水。逢上红白喜事,用水量大时,户主得提前请三四个人专职挑水。

  为方便乡亲们吃水,温海涛和村委一班人多次踏勘现场,最后决定利用“小高抽”技术,将泉眼里的水抽到山顶,再输送到全村各家各户去。方案得到了全村人的拥护,但一测算,工程需要十来万元,有些村干部犹豫了。

  温海涛不死心,他上网查资料、到相关部门询问,最终争取到了十多万元的扶贫项目资金。

  引泉入户工程量很大,需要在山顶上修水塔,在山体上辟槽子,仅输水的槽子就得修四五百米。为了工程顺利进展,温海涛停了自家的矿,用矿上的柴油空压机打水槽。

  今年夏秋时节,记者到村民家采访,村民兴奋地打开水龙头,让记者看水流出的情景。“我们比城里人还有福,我们喝的是矿泉水。”村民笑着说。

  温海涛算了一笔经济账:彪池村温庄自然村有3个组、80户人家,如果担水,出钱请10个人一天到晚忙个不停,也仅够这80户的人畜用水。而现在采用“小高抽”技术,要保障全村1000多人生产生活用水,每月只需支付七八百元电费。

  随着路通,水通,一通百通。村民们心里更亮堂了,目光更坚定了,好事喜事一桩接着一桩——

  教育面貌大为改观。该村有1所完小和两个教学点,原来都是土坯房,孩子们在里边坐不长时间,身上就落一身土。温海涛上任后,积极争取危房改造项目资金,将完小改造成两层小楼,目前22间房均已完工;两个教学点也各改建成3间平房,已投入使用。

  村民看病不用愁了。村卫生所以前有3间平房,实行合作医疗时,村大队部腾出来,将卫生所扩成8间平房。卫生所面积扩大了,也增加了必需的医疗设备,病房里还配备了空调暖气,村民们小病也不必出村了。

  ……一件件实事暖了村民们的心,他们夸奖二涛为父老乡亲们办了好事,温海涛却说:是党和国家的惠农政策好,我和乡亲们赶上了好时候。

  记者感言:发展也好,稳定也罢,所有的方针、政策要想落实到村,都离不开村官。一个负责任的村官,会将各项惠农政策用到实处;一个冷静的村官,永远不会自我膨胀。

  实践与梦想

  荒山变果园,生活节节高。温海涛和乡亲们这样规划着未来

  改变传统种养模式,带富一方乡亲。这,是温海涛当村官以来的梦想。

  在实现梦想的征途上,温海涛是慎重的。倡导发展樱桃产业,是他谨慎而稳妥的第一步。

  当地人有在山前屋后随手种上几棵樱桃树的传统,“乡亲们对种植樱桃树有认识,掌握有一定的种植技术,再加上种植时只需把老树根边的小苗移栽,不需要投入树苗钱”,温海涛这样解释发展樱桃产业的原因。

  发展产业的道路上还需要典型引路。村民温振奇家住得偏,一家人住了一道沟,出去打工不便,全家人专种樱桃。温海涛就以他为榜样,动员乡亲们发展樱桃产业。

  2005年号召种樱桃时,乡亲们最担心的是销路。“二涛说,你们种,我管销。”老村主任李玉珍回忆说。今年,新栽的樱桃树开始部分挂果,温海涛联系了以往商场上的朋友,来自三门峡、平顶山、郑州的车辆开到村里来收樱桃。车来得多,樱桃都供应不上。有些种植户仅此一项今年增收五六千元。

  初尝甜头的村民们现在已在长洼沟、曹二姐沟种了四五千棵樱桃树,两道沟四五百亩的樱桃树郁郁葱葱,彰示着村里的樱桃产业已初具规模。

  温海涛注意推广那些市场前景好的产业。山区草场面积大,养猪养羊大有前途。现在全村有两三户人家养猪规模较大,其中有一户就是在温海涛提醒帮扶下扩大规模的。温海涛认为,鼓励部分能人通过辛勤劳动先富起来,对乡亲们来说将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这比村干部说千句万句都强。

  去年,温海涛又尝试性地在村子里发展了10万袋香菇,在山上种下1.2万棵木瓜。

  温海涛告诉记者,村子里泉水丰富,又近城郊,这都是优势,他计划利用这些资源优势吸引相关企业,采用公司加农户模式,发展二三百亩葡萄产业。同时,采取租赁土地的形式种植薄壳核桃的计划也在酝酿中。

  荒山变成果园,乡亲们生活节节高,这就是温海涛对彪池村的未来规划。

  山村两年来发生的巨变,让乡亲们对未来充满憧憬。当记者问起乡亲们理想中的新农村是什么模样时,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吕新成说:要有别墅式的建筑,有敬老院,有娱乐设施,有花坛、街道……村文书温聪华插话说:晚上还要有路灯。旁边一位村民说:人人家里能用上电脑。

  温海涛微笑着听大家讲述理想。

  “只要他领着我们干,建成新农村是很快的事”,许章在一旁对记者说,“我们有信心。”

  记者感言:大学生村官学识渊博、眼界开阔、敢想敢干,他们的新思维也给乡亲们带来了希望与梦想。但梦想不是空想,这一切都需要村官们从实际出发,带领乡亲们脚踏实地地去干,去拼搏。